欢迎收听军备解码带来的最新军情资讯!
一战前期,高射炮平均每击落一架飞机要消耗11585发炮弹,到一战之后降为了5000发左右。
尽管后来的命中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过程中打空是在所难免的事情。那么这些打空了的高射炮,最后都飞到哪里去呢?会对地面造成影响吗?
高射炮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19世纪的普法战争期间,当初普鲁士派兵对法国巴黎进行了封锁。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法国士兵乘坐气球直接越过了普鲁士士兵的封锁线。
对于当时的人类水平来说,想要击中天上飞行的气球非常困难。
各类枪械的射高一般在1公里到2公里之间,超出了这个射程即便是击中也无法摧毁热气球。
而加农炮的爬升能力同样不行,凭借着它的射高根本够不到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热气球。
因此,普鲁士专门研制了一款打气球用的火炮,它是由加农炮改装,也就是后来高射炮的雏形。
到了一战的时候,高射炮已经比较成熟,至少打个热气球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当时高射炮由于没有优秀的辅助瞄准系统,打飞行物全靠眼力去蒙,或者是用火力覆盖将其击落,这也就导致了万枚炮弹击落一架飞机的尴尬情况。
后来人们总结了一战时期高射炮的不足经验,研发出了一款专用的“指挥仪”,这才大大增加了它的精度。
不过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到了美苏冷战的时候,美国已经研发出了能够在高空2万米以上飞行的U2侦察机,每天在苏联天上飞,而苏联的高射炮根本够不着。
这也导致了许多炮弹的浪费,这个时候大家难免会担心,高射炮的射高一般在1万米以上,如果没有击中敌方而是直接朝下坠落,难道不会砸伤地面人员吗?
在这种武器研发之初确实有这方面的毛病,由于当时的人们很难控制射出去炮弹的爆炸时间,有的炮弹直到快坠落到地面才会爆炸,相当于是自己打自己了。
就算是不爆炸,这么高地方落下来的炮弹,随随便便也能砸死个人,因此高射炮的操作人员往往是高危职业。
考虑到这种情况,早期的炮弹引信通常做的不会太长,毕竟打出去后在天上爆炸,也总比落到地面炸自己人强。
后来科技进步之后,大家普遍就采用了可控炮弹,这种炮弹和定时炸弹差不多。
只需要计算高射炮的最大射高以及它的射高时间,并在炮弹打出去之前进行设定,就能够保证炮弹不会坠毁到地面。
就拿苏联的57毫米С-60高射炮来说,它的爆炸时间通常是有统一标准的,也只能由С-60发射器发射。
如果由其他发射器使用,就有可能会出现延迟爆炸、过早爆炸等情况。
现代版本的高射炮就更不用说了,除了自控爆炸之外,还有新颖的作战概念和形式。
设计人员想的估计都不是如何处理落空的炮弹,而是考虑更高效的命中敌方单位。
总而言之,高射炮的最佳处理方式就是让它在空中爆炸,散落的粉尘即便是落到地面也不会对操作人员造成实质性影响。
不过,现代战争已经很少突出传统高射炮的概念,原因其实很简单,你用一百发高射炮打出来的效果,可能没有一发精准防空导弹实用。
现代高射炮已经和火炮、火控系统捆绑在一起,装备于同一辆车上,实现三位一体打击。
这种专门设计的车辆还配备了先进的雷达,具有较高的命中率。
尽管如此,也难以掩饰高射炮颓废的趋势,所以真正具有现代化新颖概念的高射炮尤为重要。
比如说,电磁高射炮就是其中的一类,它以电磁装置替代了原本的炮火发射,以超大功率的电磁感应为原理,在短时间内凝聚出强大的动能,直冲云霄。
这种看似只有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武器,现实也依旧存在,我们的海洋山两栖登陆舰上,就装载了一门试验品的电磁舰炮。
具体性能我们就不清楚了,不过从国外的一些试验来看,如果电磁高射炮的技术足够成熟,它的打击力能够将远远超过传统高射炮。
既然说到了电磁高射炮,那就不得不提及激光高射炮,它主要是基于庞大电力的热杀伤武器。
具备反应快、布置灵活、成本低等特点,主要是应对天上的无人机,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应对多方位的饱和打击,具有广阔的前景。
美国的“鹦鹉螺”激光高射炮就曾创下在5秒内击落3架无人机靶的记录。
唯一的缺点就是,按照人类目前的水平来说,激光高射炮对大型目标的打击能力不足。
不管是电磁还是激光武器都不用考虑发射“炮火”的回收问题,可以说非常方便。
最后,还有一种高度智能化的高射炮,该装备配备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对于天上的飞行物往往由计算机进行决策,并在短时间内做出最优决定。
不仅如此,这种智能化的操作系统还能实现自我填弹发射,炮弹配备了自动跟踪系统,一旦发射根本不用管。
另外,还包括隐形高射炮,火箭高射炮等等,总之,现代化形式的高射炮版本多种多样。
这既体现了人类文明科技的进步,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现代战争的复杂性。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点赞、留言互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