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在2023年“爆了”。
不仅仅是年初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以40.29亿票房,跻身中国影史累计票房前十,而且在之后的奥斯卡颁奖礼上,电影《瞬息全宇宙》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中国和美国两大电影的工厂,科幻片成为了共同的主题。还不用说,《三体》电视剧持续刷屏,这也让人不由得浮想联翩,中国科幻作品的上限有多高?
《瞬息全宇宙》是一个风向标
科幻电影的天花板在哪里?今年的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瞬息全宇宙》可以作为一个风向标。在《瞬息全宇宙》之前,科幻电影在奥斯卡上斩获了14类的奖项,但分量最大的也只有一个最佳导演奖,而《盗梦空间》《阿凡达》这两部优秀作品也只获得了最佳影片提名。
但《瞬息全宇宙》不一样,它不仅帮助杨紫琼拿下了最佳女主角,还获得了最佳影片奖。
即便如此,针对《瞬息全宇宙》的质疑声不断,也有人认为这部影片算不算科幻片。封面新闻记者此前采访了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何夕,他谈到了对于这部影片中科幻内容的看法:“多重宇宙听起来非常科幻,但其实属于严肃的科学理论,是对目前观测到的双缝干涉等量子现象的一种科学解释。这种理论认为每当有观察者作出一次选择,宇宙就可能分裂一次,导致宇宙数量呈现指数级别增长。”
“ 如果多重宇宙理论正确,那么在另一宇宙完全可能存在地球上某个粒子的孪生兄弟,但很难相信像人类这么庞大复杂的个体会在另一宇宙存在对应物,毕竟另一宇宙要出现某个孪生人类,需要先存在一个孪生太阳系、孪生地球以及这个孪生人类的历代祖先,这个可能性趋近于零。”
“但科幻电影不是科学论文,在《瞬息全宇宙》里平行宇宙只是背景道具,既然连浩瀚如宇宙都能分身无限,那么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必整齐划一。我们应当追求普遍的美丽,但不一样的烟火也值得包容。《瞬息全宇宙》用炫酷科幻成功讲述了人间的故事。”
而《瞬息全宇宙》拿下了奥斯卡奖,对于未来世界科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截止2022年历届奥斯卡获奖科幻电影共斩获14类奖项,最集中的前三类奖项是:最佳视觉、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未出现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剧情或演员类奖项。而2023年《瞬息全宇宙》实现了奖项的全面突破,这肯定对未来世界科幻的发展影响深远,意味着科幻门类的电影得到主流文化界的高度认可,也必定激励科幻从业人员创作更多佳作。”
中国科幻的上限在哪里
有《六十年后上海滩》内容的杂志
有据可考的第一部中国科幻电影是1938年由第一代导演杨小仲拍摄的《六十年后上海滩》。该片讲述了当时人们想像中的六十年以后的世界,科学发展使人类能够控制自然。这部电影在当时被冠以“奇奥滑稽片”形式推出,由于年代久远,该片早已失传。
1963年出品的《小太阳》,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一部科幻电影。虽然这部电影只是一部少儿科幻,但具有科幻内核。刘慈欣曾如此评价:“与拙作《中国太阳》相似,描写中国人在太空轨道上建造反射镜,但目的比《中国太阳》更合理,是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开始红火起来。考古学家童恩正的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问世后,被拍摄成了同名电影。不过这部电影由于过于注重电影的娱乐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和严谨性,遭到了不少科幻爱好者的吐槽。不过在普通的电影观众中,这部颇具好莱坞气质的电影仍旧受到了喜爱。
而《错位》将科学幻想与现实讽刺结合了起来;《霹雳贝贝》则成为了不少人科幻电影的启蒙之作。科幻的热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不仅体现在电影上,也体现在了刊物上,《科幻世界》最高峰发行量高达50万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曾获得“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
1999年,一个爱看科幻的中学生谢楠在《科幻世界》投稿了自己的科幻作品;同年,电工刘慈欣在《科幻世界》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科幻小说《鲸歌》,那年笔会带去了4个稿子,其中有一个名叫《流浪地球》;而一个名叫郭帆的高三学生参加了高考,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他们谁也没想到,20年后,由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改编,郭帆拍摄,谢楠的丈夫吴京主演的《流浪地球》票房大爆至46.87亿。中国科幻电影进入“科幻元年”。
此后,中国科幻电影进入工业化时代,电影拍摄开始有标准的流程化管理,参与了《流浪地球》制作的视效公司也掌握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特别是《流浪地球2》的拍摄,使用了产业园区17座摄影棚、10个置景车间。徐工集团、傲鲨智能科技、优艾智合等企业则提供了主机设备、三维模型、机器人等硬件支持。片场的庞大、硬件条件的大幅度提升,又进一步促成了电影工业化的发展。
而不管是《流浪地球》还是《流浪地球2》,在中国国内诸多电影节上都有所斩获。尽管科幻电影在全世界电影工业中都是属于小众的部分,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科幻电影没有天花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