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武元甲在战前发笑:原以为是粟裕带兵,结果来了个许世友

1979年,武元甲在战前发笑:原以为是粟裕带兵,结果来了个许世友

00:00
11:20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越南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是武元甲。

此人非常熟悉我军将领的情况,在得知我军的东线指挥官是许世友时,他充满傲气地大笑道:“我原来以为中国派来了个粟裕,谁知道是许世友。”

他的大笑中充满轻蔑,他的意思是:如果中国军队指挥官是粟裕的话,越南还有可能会战败,而现在中国军队派来的是许世友,那越南军队就赢定了。

当时越南刚打跑美国人不久,其全国上下一片狂傲之气,自诩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武元甲充满傲气的笑谈,是这种狂傲之气的典型体现。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不可一世的武元田天不怕、地不怕,为什么偏偏那么怕粟裕呢?武元甲如此轻蔑地看待许世友,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那么怕粟裕?

二战结束后,当许多国家都开始和平发展时,越南的战争状态远远没有结束。

首先法国人来入侵越南,越南在中国的援助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赶走了法国人。

然后美国人来入侵越南,越南又在中国的援助下,做出重大牺牲后赶走了美国人。

经过这些战争的洗礼,越南已经全民皆兵,狂妄到自诩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甚至连曾经大力援助他们的中国都不放在眼里,跃跃欲试想要和中国一较高下。

于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频频有越南军队侵入中国广西和云南边境,烧杀抢掠,破坏界碑,后来甚至公然占领中国的南沙群岛。

我国是大国,轻易不动刀兵,对越南的种种行径只做了基本的抵抗,暂时并没有组织反击。

于是越南人“飘”了,自以为中国的实力不过如此,越军高层指挥官武元甲也愈发不可一世,放纵士兵随意袭扰中国。

不过武元甲在狂傲的同时,心中还是有些许忌惮的,他什么都不怕,就怕中国军队让粟裕带兵来与越南一决高下。

他为什么那么怕粟裕呢?因为他对粟裕十分了解。

武元甲也是共产党员,1940年因为闹革命而被追捕,逃亡到了中国,与中国的共产党有了深入接触,并在中国学习了不少军事和政治理论。

当时中国革命进程日新月异,我军许多将领在战场上连连立功,武元甲即使回国之后,也时常为了学习本领,而仔细研究我军将领的作战风格。

在我军的诸多将领中,武元甲最为敬佩的就是粟裕,敬佩的原因别无其他,就是因为粟裕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及那辉煌的战绩。

我军在1927年南昌起义时,粟裕只是一名小小的警卫班长,仅仅七年之后他就成为了军区司令员,可谓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抗战期间,粟裕指挥武器装备落后于日军的新四军部队,一共歼灭日伪军上万人。

当国民党军破坏抗战而偷袭新四军的时候,粟裕带兵歼灭了1.1万国民党军。

最令武元甲佩服的是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

1948年,粟裕成为了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指挥数十万部队。

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几十次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上百万人,令许多军事家为之惊叹。

那时候武元甲就把粟裕当成自己的榜样,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到20世纪70年代越南开始袭扰中国时,武元甲在心里则把粟裕当成了自己最大的忌惮。

在他的眼里,如果中国派出粟裕带兵和越南交战,越南很可能会战败。

而只要中国不派出粟裕的话,他就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任由士兵在对中国频频发起武装挑衅。

我国领土主权不可侵犯,当越南军队嚣张地占领我国的南沙群岛的时候,中央就意识到,有必要出兵教训一下越南了。

在悄无声息中,我国开始向广西、云南秘密调兵。

西线部队主要由杨得志指挥,东线部队主要由许世友指挥,随着作战计划逐渐确定,对越自卫反击战箭在弦上。

武元甲瞧不上许世友

彼时的越南军队已经提前得到风声,听说中国军队可能要做出反击了,武元甲赶紧派人打探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是谁。

当他听说中国的指挥官没有粟裕,而有许世友时,便狂傲轻蔑地说道:“我原以为会来个粟裕,不料却是许世友。”

在武元甲的心里,粟裕确实很厉害,他生怕中国会派来粟裕,但许世友在他心里难道就那么逊色吗?至少对于当时狂妄的他来说,是这样的。

武元甲虽然深入研究过我军的一些将领,但并不是每一位将领他都十分了解。

也许在他的心里,他并不太清楚许世友的战功有多少,但是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许世友的“武夫”形象。

许世友从小就在少林寺习武,经过八年的苦练,身体矫健如燕,全身力大如牛,因为打死老家的恶霸而外出逃亡,后来参了军。

身为习武之人的他,经常会活动活动筋骨,即使后来成为了我军的将领,他还是时不时会找人切磋武艺,甚至遇到身手不凡的警卫员,他都要和对方比武。

除此之外,许世友在打仗的时候也时时不忘使用自己的武功。

战斗打到激烈之时,他常常顾不得枪林弹雨,抡起大刀就和战士们一起发起冲锋,连连砍杀敌军十分勇猛。

凡此种种事例,让许世友习武之人的形象广为人知。

也许正因如此,武元甲才把许世友看成了一个勇猛有加而韬略不足的武夫,但真实的许世友真的是这样的吗?

后来的中越战争,让武元甲为自己的看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979年2月17日,我军正式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

首先是万千火炮一齐发射,炸得越军阵地火光冲天,伤亡惨重。

然后趁越军还来不及反应,我军东线部队就迅速进入越南,包围越南边境守军,用几天时间将其边境主力346师歼灭大半,随即向南继续进军。

此时狂傲的武元甲顿时慌了神,连忙调兵遣将展开防御,早已经把对许世友的轻视抛诸脑后,夜以继日地指挥部队仓促应战,可是一切都无济于事。

几天时间里,我军又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打得越军连连败退,一直打到越南谅山,经过几天的激战将谅山上的越军荡平。

谅山被拿下,离谅山不远的越南首都河内就直接处在我军打击范围之内,此时我军如果想攻下河内,易如反掌犹如探囊取物。

但是这个时候,许世友将军按照中央的指示,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我军的目的本来就只是对越南形成威慑,打击越南的嚣张气焰,让其不敢再侵扰中国。

当时我军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越南的军队早已经在我军的连续攻势下落荒而逃,失去了有效的反击能力,所以我军选择了撤军。

但是撤退的路上并不安宁,还有许多小股部队和民兵会对我军发起偷袭,于是许世友下令,一边清剿一边撤退。

这里的清剿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肃清沿途向我军发起偷袭的越南武装,一个是收缴我国之前援助越南的物资弹药。

对于这些物资弹药,能带走的就带走,带不走的就毁掉。

让这些恩将仇报的越南人明白,享受中国援助的同时还和中国舞刀弄枪,最终的下场就是两手空空、自食其果。

3月16日,我军完成了清剿和撤军任务,对越自卫反击战以我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而身为败军之将的武元甲,此刻简直心如刀绞。

真实的武元甲

武元甲没想到的是,就算不需要粟裕出马,仅仅是他瞧不上的许世友,都能够带兵如此迅猛地把越南打败。

他终于认识到,许世友并不是一介武夫,而是能文能武、善于带兵打仗的优秀将领。

纵使幡然醒悟,也已经为时已晚,此时的武元甲也只能面对着越南境内的一片狼藉和数万伤兵,唉声叹气悔不当初。

其实,武元甲身上虽然有当时越南人的狂妄,但也有作为一名指挥官的清醒。

早在当初他就认为,越南和中国开战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早年武元甲跟随的是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胡志明曾经在中国生活过多年,一直和中国很有感情。

然而胡志明在1969年去世后,黎笋主政越南,开始公然改变胡志明的亲华路线,频频向中国发起挑衅。

这才有了后来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武元甲的自大言论和他指挥上的惨败过程。

结语

其实,越是身经百战的将军,才越能够懂得战争的残酷性,因此凡是心存仁义的将军,往往都不希望发生战争。

这句话某种程度也适用于武元甲,自从跟随胡志明的时候,他就深为认同胡志明的亲华主张,而自从胡志明死后,他就不断遭到黎笋的排挤。

在越南和中国关系恶化之后,他还建议黎笋积极改善和中国的关系,可是却遭到黎笋的否定。

可以说他带兵和中国打仗存在被迫的成分,而自从那场战争结束后不久,他就被黎笋解除了兵权,在教育等其他领域担任职务。

晚年的他也经常为中越关系的改善而努力,还偶尔来到中国访问,直到2013年去世。

当初他说出的狂傲言论,也许只是在被迫指挥作战的情况下,为了鼓舞士兵、减少伤亡而说出的轻蔑之语。

对于武元甲这个人,你有什么看法呢?

作者:鲁道夫

参考文献:

[1]沧浪.“红色拿破仑”武元甲[J].决策,2013:68-69.

本文由“睿鉴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