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天罩地的秋雨过去,成都独立书店以破竹的气势,迅速绽开了花,它们以智做高度,以胆做速度,从无到有,从这里飞向那里,像五鳍齐振的大鱼逆流潜行。
时间回到4月8日,“2023成都独立书店市集”活动现场,我们曾以主题“今日不垮丝—为了让书店活下去,他们能有多努力”为引,与书店老板们聊了聊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残酷现实里各展拳脚尽最大努力与能耐将书店持续、健康地运营下去。
彼时,一苇书坊主理人阿俊坦言,快四岁的一苇将迎来全新的改造。更早的2月,屋顶上的樱园主理人熊燕在官方微信号发出《公告| 寻找40+合作伙伴,全面升级屋顶上的樱园 》,宣告樱园在进入第九个年头之时,也将迎来一次包含餐厅、花园、书店等多版块的改造升级。6月,浮于野主理人刘大风决定:合并浮于野安居店和春熙店,将诗与小说合体,完成书店的完整形态。
这样,成都独立书店,有了齐齐迈向“2.0”的势态。
正当,我们等待“成都独立书店2.0”,究竟会以什么样的姿态、样貌再次出现。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没成想晚读书店洋仔7月底通过《一家叫晚读的书店决定告别大源》的文章,以雷电之势宣告关店,近一个礼拜后,又以霹雳之势落地玉林蓓蕾社区,挤入“成都独立书店2.0”的行列。我们感到惊讶之余,也添了几分惊喜——至少晚读还在。
眨眼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进击后的书店们,变成了什么样?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
屋顶上的樱园
“终于可以靠颜值吃饭了。”
2019年夏天,第一次正式跟屋顶上的樱园合作因为三行诗活动,后面陆续因为方方面面走进樱园,咖啡、餐厅、樱园书店,每一次都在解锁她的不同侧面,报道过这里的餐桌、活动、从樱园走出去的乐队,还有樱园书店架子上的签名书作者,去年,还围观了樱园8岁生日线上马拉松。
今年,屋顶上的樱园依然在玉龙街37号大楼的屋顶之上。但是,走进,翻天覆地的变化,着实让人连连感叹。暗香隐隐浮动在空气里,那是来自樱园花园植物的提炼、凝聚,自窗外随性地飘进飘出。
屋顶上的樱园,这座被称为“成都最文艺的餐厅”4月底闭店历经3个月改造后,终于开门了!咖啡馆、餐厅、花园、书店各版块进行了彻底的、完全的改造,划分更明确,动线更清晰。原来分享空间以及餐厅的整面玻璃被拆掉了,肉眼可见地增加了许许多多可开关的窗户,使得各个空间的光线更为明亮,空气恣意流动起来。
比较难得的是,樱园依然保留了花园,这次改造是基于原来花园的格局以及植物种类进行再造、再植,让熊燕觉得可惜的是,给老顾客留下印象的芦苇丛,在花草移植过程里被工人叔叔误清除了。负责本次花园改造的王玲,又在水池边种下了一丛矮芦苇,以弥补大家记忆里的那一掰缺口。
说回书店,樱园以新的姿态开辟出了一方书店空间,预计能容纳超过10000册图书,告别了过去拥挤的大书架,用两层楼安稳揽住关于书的梦。一楼三面墙是书架,书籍按照文学、艺术等归类,文学里再拆分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诗歌等,以及“告别·死亡”“坂本龙一的书单”。提及樱园,历来离不开吃,因此,看见美食单元不会诧异。二楼完全属于两张长桌,方便大家不受打扰地办公、学习。
·屋顶上的樱园书店
不能不提两丛推荐书籍,这些书单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爱读书朋友的推荐。熊燕坦言,自己是有热情做书店的人,关于书店,她有很多的想法,所以,专门请各界朋友参与樱园书店的共创,每人推荐最少10本、最多30本好书,用“打平伙”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书店梦想。
入选的书凡卖出一本书,就有12%的销售额给到这位共创伙伴的樱园专有账户,每月一结,还有其他额外权益。不得不说,这超有吸引力。于是,我们在樱园书店看见了何雨珈、李昊、蒋三妹、王小贝等的书单,与大家交换着另一种阅读视角。
书店还增设了二手书寄售,有伙伴拎着大袋子,装了50本书来。“其中大多数没有拆,我退了46本,大概保留了5本。”
虽然是寄售二手书,依然以人文社科为主,在品相、品质上,樱园书店并不会含糊、打折。如果你要送书去樱园,建议先发照片给书店的工作人员,免得白跑白拿。
·改造后的屋顶上的樱园餐厅
至于,改造后的餐厅,这里就暂时不透露了,还是原话——地覆天翻,熟悉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带上嘴巴、眼睛、鼻子和耳朵,尝尝、看看、闻闻、听听,你就知道了。
对了,吴为作品展“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正在屋顶上的樱园展出,她的新书也将交付印刷,小都的提示也只能给到这里了。
Q1:为什么会忽然升级樱园?
熊燕:因为樱园开到今年第九年了,确实已经破损不堪,好多地方基础设施可能客人不会特别注意,比如大面积的漏水,有的地板一补再补依然一踏就陷下去。有很多安全隐患,做得心里特别不踏实。
这家店是直接接手别人的,我们从来没有彻底改造过,有大量本来属于营业空间的地方是闲置的,也觉得特别浪费。
另外,年初我找到一位总经理,愿意来负责整个店的运营,他很有餐饮管理经验,他所具备的这一切我都没有。他有一个直观的要求——必须改造,如果不改造,他也没有办法把樱园做起来。所以,就下定决心改造。
Q2:改造前有没有事先的预想?包括具体过程里有没有遇到难点?
熊燕:改造就想要好用。具体怎么样好用,就全部交给专业团队来,樱园的独立书店+花园餐厅,这两个主体功能不变为前提。
其中也涉及到好多老客人的一些担心。听说樱园要改造,大家集中两个问题:第一,挂香肠的地方还有吗?第二,水泥台还在吗?这两点都保留了,所以,我对设计师没有更多具体的要求,都交给专业团队做。
整个建筑的设计是李烨,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他对樱园有比较强烈的认同,是以合作伙伴的方式参与改造。
最开始,我们在这里做樱园,是因为有户外空间,我们也种了很多花和草,所以樱园一直处于天然自然的状态,但是显得有点杂乱。这次是我姐熊英的花友王玲负责,既保持了樱园相对野生的状态,又比以前更有序。
我们不是做了一个轰轰烈烈的众筹,众筹时估算了下应该超过100万,但是,实际应该筹了140万,肯定是不够的。最后的决算还没出来,花费肯定超了200万,因为整个店完全彻底——包括所有地砖都打掉重来,树木、花草拔了再移栽,真的是再造了一个樱园。
坦白说,筹钱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之前,我还给新请的总经理说,如果只筹到50万怎么办?他说,那就先改花园。确实,我对改造完全没有概念,我以为钱够,钱完全不够。
对我来说,有心理压力是筹到钱后讨论改造方案的阶段。纸上方案看着没有太多说服力,逐渐成型改造出来,再加上厨师团队试了几次菜,就觉得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改造都非常有必要。我个人非常满意现阶段性的成果。不管花多少钱,这钱都值得。
Q3:经过升级,樱园前后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熊燕:终于像一个书店了!不像以前每次大家来,我们指着这排书架说自己是一个书店。现在,不用再给人解释、强调樱园是一个书店。
Q4:书店内容比例增加了,盈利模式有什么样的调整?
熊燕:还是必须靠餐饮。不过,书店本身有了收入,书店就是这样。我有天发朋友圈说“一旦像书店就有人来买书”,当然,这个现象在我们刚开时会更明显。到目前,樱园正好运营了5个星期,至少前20天几乎每天有人来买书。
Q5:改造装修花费很多,有没有预期什么时候盈利?
熊燕:我没有预期。我从来不算账,算账不是我的强项。反过来,以前25块的茶位费微调到28块,以前餐标是80至100块,现在,还是希望超过100块。因为确实投入更大,又有极高的运营成本,团队是以前至少两倍以上,厨房有10多个人,总共30个人左右。的确,成本增加了,但是,品质也比以前更好。我们尽最大努力做好生意,就是这样。
Q6:“吃”一直是樱园的特色。现在,有哪些推荐菜?
熊燕:煳辣鸡、鲜椒腰片,这些都在。我们新菜品豆腐、鸽子挺好吃的,我很喜欢凉菜里的龙须菜,它用的鲜椒豆瓣酱是我们自己做的,另外我觉得所有的鱼都做得很好,汤也不错,问题是只有一种。厨师长做西餐出身,出餐的餐品形式上更漂亮,让人有愿意拍照的欲望。
*喜欢的一处角落:
书店,然后花园。我可能是店里来得最早的人,早上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把窗户打开,门打开,就坐在窗台那个位置对着整个花园。
*遗憾的一处地方:
相比整个改造成果,都是微不足道的小遗憾。唯一有一点点是空间声场,人一多声音就特别嘈杂。这可能在后期做一些软装来弥补,或者,在室内增加一些绿植。
*最大的愿望:
我只希望樱园可以活下去,希望5年后可以把众筹的钱全部还掉,以及让参加众筹的伙伴们有一点点回报。
就是这样,希望它可以养活我们,如此卑微的愿望,只有这个,没有别的任何愿望。
一苇书坊
“动线更好,光线更好,可以喝生啤了。”
2019年10月24日,我们第一次关注到玉林片区距离网红小酒馆不远的彩虹街8号,开了一家新书店:一苇书坊。
2023年8月的傍晚,我们再次走上彩虹街,走进一苇。还没走拢一苇,在街对面就看见陆续来书店参加晚上分享活动的人。他们坐在书店门外的长凳上,看书、发呆,或跟老朋友、新朋友扯两句。改造前,一苇门口也有一张木质长凳,这张长凳的形制依然保留住了,在改造后书店的门口。
·改造后的一苇书坊
如果你记得的话,“精神按摩”店——一苇先后盘下了两间店铺,一间是书空间,一间在进门左边,摆放着一架钢琴的空间,偶尔用于放映,偶尔用于展览。
如今,改造后的一苇保留了两间铺面的固有格局,用一顶屋檐、一条过廊把两个空间串联起来。大空间是书店,小空间用作咖啡酒馆。
书空间的进门,见方大,三面玻璃环抱,成了一个小展厅。一苇书坊主理人阿俊说,后续,这里经常会做一些商业性的展览活动。
·行为艺术家周斌在一苇的分享现场
而内部书空间依然陈设各类人文社科书籍,目前,重新开业后的一苇还没来得及把书都放齐,三面墙壁上的定制书架略显空落。中央的空间反倒是更宽敞了,一苇将原来的吧台拆除后,把所有余留的空间都用作于分享,同时,墙面增设了一面可移动投影幕布。
区域内的凳子采用全定制式,灵活、多变,即可坐,也可收纳,完全能容纳三四十人,告别了过去“因空间有限被拒之门外”的遗憾
用四川话来说,更聚气了,就算是内部空间满员,打开门,站在过廊上还是可以听得到。关上门,书空间跟过廊、旁边的咖啡酒馆又互不干涉。
·左为书空间,右为咖啡酒馆
改造后的一苇重新营业以来,用“流动的宴席”“来玉林街头,喝一杯”两个系列活动把玉林搅动得火热,黄博、易丹、何工、葛宇路、周斌、康书雅、张意、夏莉莉、曹雨……无论是诗人、学者、作者、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等轮番做客一苇,而钻进旁边的咖啡酒馆,或许,他们又摇身变为值日酒保。
对于咖啡酒馆,一苇书坊主理人阿俊调整了一些经营思路,放弃了先前的罐装啤酒,引入了生啤啤酒——想让来一苇的朋友不仅能参加活动,也能放心小酌。书和酒,分属不同的精神按摩方式,却都能给到大家相同的慰藉和放松。
Q1:一苇才四岁,年纪轻轻,为什么就升级迭代了?
阿俊:去年,大概九月,一个朋友最早提议升级,他说他来支持兜底,建议我发起招募众筹。后来,跟朋友商量后,我们找了一位都认识的建筑设计师余明旻,以设计费来入股,然后,我们还招募了10—20位股东,我现在还没有准确的数据,反正20个人左右,每人出几万块,我出让单店股份,筹集改造装修的钱。
Q2:改造过程里,哪项是超预期的?
阿俊:预算超了10万块钱。我原来以为30多万可以搞定,最后花了40多万。外边的水泥板等材料、里边定制的家具柜子、专门设计制作的灯具……只是VI视觉系统就花了几万块升级,专门找了COSMO最早的平面合作者,调整了文字标识使它更明显。另外,标识系统的制作也花了1万多块。
Q3:跟过去相比,改造后一苇最大的变化是?
阿俊:空间的动线会更好,以往做活动,空间动线基本上把外边的客人拒绝掉了。现在,吧台是独立的,顺路过来买咖啡的人、买酒的人,包括坐在里面聊天的人,大家的活动不冲突。以前是一个空间,显得比较拥挤。
然后,专业团队重新设计了灯光,灯光比原来更舒服、更柔和,光线也更充足。灯光可调适两种场景,做活动时,稍微暗一点,总体比较偏暖色,人待着舒服一点。灯具总共花了2万块钱左右。
图书选品会有变化吗?没有,书跟以前一样。但是,因为书架还没达到我需求的量,后续我会调整书架,增加书架的数量,因为书架改了后藏书量只有2000册。底下的小凳子收纳作用很好,比如我们比较多的作者签名在书架上放两本,剩下的可以放进小凳子里,平时可以拉出来做活动。
Q4:书店不光有阅读空间,为什么还增加了咖啡酒馆?
阿俊:你看到吧台有生啤啤酒机,我们也有很多威士忌、葡萄酒。过去,我们图书销售额占到营收的60%,比例太高了,我希望把它颠倒过来,70%营收来自饮品跟酒,剩下30%营收是图书,每个月做七八万元以上的营业额。
咖啡酒馆这个空间,我更多希望它是一个社交空间,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酒馆。我选择的精酿,价格偏低一点,性价比高。大家喝两三杯都不会喝醉的微醺型酒类,不想一杯把大家喝晕,就没法聊天了。
另外,这边的氛围、定价,都不希望大家有消费压力。我最担心整个空间,当时,我也跟设计师强调过,空间不能设计得太精致了。如果太精致了,让大家下意识感觉这里的东西很贵。我希望一个中学生都可以轻松走进来。
Q5:后续运营上,你有没有新的计划?
阿俊:接下来,我希望做的活动跟更多机构产生联动,而不是单打独斗,这样很累,再就是活动的品质、传播各方面都会受限。像媒体,比如说,YOU成都的YOU在场;像出版社,我们知道的知名人文类出版社,我会更多去联动,希望他们能线下来一苇做活动。因为除了传统的大书店,他们可能对一般小书店不太留意,我必须让他们有信心到这里来。
*喜欢的一处角落:
最喜欢咖啡酒馆,我可以隐身在这里头。对,以前待在这儿,来一个人打声招呼,来一个人打声招呼。
*遗憾的一处地方:
就是阅读空间跟咖啡酒馆之间的墙,原来设计侧面开一个小窗,这边做活动点东西,可以递过去。虽然结构上不是承重墙,但是,它的作用是防震,就作罢了。
*最大的愿望:
我有很大期待,就是赚钱,把大家投入的几十万块钱尽快赚回来。
晚读书店
“借用那句「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洋仔经营的书店叫「晚读」,原位于盛邦街661号,2022年2月20日开门迎客。开门第一天,我们就走进了这家刚新生的书店。
2023年7月25日,洋仔发布了“一家叫晚读的书店决定告别大源”的消息,7月26日,洋仔接到了院朵的邀约,他们聊了一上午。
8月3日搬家,8月4日搬书,那几天都很累,脑子里很多事情模糊了,但洋仔记得,“把一家书店搬空,只需要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
8月5日凌晨3点,在十几个朋友的帮助下,大源盛邦街661号所有的库存妥善被运到了玉林蓓蕾西巷2号的社区花园。
疯狂生长的植物将晚读所在的阳光房包裹起来,为了保留几棵大树,社区在空间上做了“不规则的退让”。
洋仔坐在一棵树下,想起了阿多尼斯的那句“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28岁,洋仔从连锁书店辞职开了属于自己的书店,30岁,晚读告别大源一天后在玉林重启。洋仔下了个决定:这次要是成了,年底就结婚。
Q1:晚读2.0最大的改变可能是从大源到玉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打算?
洋仔:一年前,一些同行前辈,比如读本屋廖老板,还有一些在外地做书店的朋友到大源来看我,他们看到当时那个位置,都建议搬。刚开始我还有点不信邪,一方面觉得他们说的有一定道理,另一方面又想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道路。
其实今年2月和3月,晚读的销售额出现了还算不错的增长,本以为见好了,结果4月就开始下滑,当时如果不是“成都独立书店市集”两天撑起了以往一个月的销售额,很可能面临腰斩。所以我从5月开始找铺面,骑着车到处逛,一直到7月,路过玉林蓓蕾西巷,看到正在打围的院朵,抱着尝试的心态找了社区,那边很给力帮了忙。
Q2:晚读在未确定新址之前,发布过一次闭店消息,为什么下了这样的决定?
洋仔:最主要房租太高了,我算了一下,如果坚持下去可能过完年就彻底结束了。先关掉它,还可以保存一些资金,才有机会重启。
Q3:重启之后,整个业态比例和图书选品,包括书店运营内容上会有什么调整?
洋仔:如果把今年看作是一个重新开始的话,“我应该走怎样的路,应该做什么样的内容输出”,这是我目前觉得最重要,也是最困惑的事情。
具体方向还在摸索,但是我还是期望将重心放在“书”上,通过书链接更多的读者。会考虑和互联网、自媒体碰碰,去做一些视频。
活动运营这块可能更倾向于邀请不同领域的朋友,不一定是大咖,只要他在某一领域做着有趣的内容,我都会尝试着去邀请。
Q4:你觉得对一家书店来说,陌生读者重要吗?
洋仔:很重要,就像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拉新”都是重要的事一样。当然,这不是说老顾客就不重要,都重要,因为书与“生老病死”并非息息相关,也并非我们幻想中那样,随时被需要,所以老顾客和新朋友,都欢迎到晚读。
Q5:如果有人问开店经验的话,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洋仔:认真考虑租金,可以降低自己试错成本。我的忠告是,如果没啥钱还想开一家社区小书店,那么一个平方米不要超过50块钱。
*喜欢的一处角落:
店里那棵树下的沙发,这里有一个阳光房的设计,阳光可以直接倾泻下来,天气好的时候,从树下望天空特别好看。
*遗憾的一处地方:
大源店有个很有氛围的楼梯转角,很多客人都喜欢,我自己也很喜欢,这边无法呈现,但没办法,这就是过去。
*最大的愿望:
可能对有的人来说,开书店赚不赚钱不重要,但是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它就是我的全部。
占个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