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下身子的种药人,望不到边的药田, 禹州丹参未来可期

扑下身子的种药人,望不到边的药田, 禹州丹参未来可期

00:00
11:34

禹州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药材资源异常丰富,自古就有“千年药都”的美誉。作为我国中医药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禹州动、植、矿物药材达1084种,其中,丹参、金银花、白芷等名贵道地药材达45种,多种药材被载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禹州盛产丹参,且品质优良。《本草纲目》记载:“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养神定志,通心包络,治疝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及妇科疾病均有显著疗效。

而禹州道地药材丹参则以芦头小、分支多、颜色红、含量高而著称。2022年,禹州丹参经检测,水分小于8%、丹参酮类0.36%、丹酚酸B9%均高于《药典》标准。这不仅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也和当地人民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秉承“大医精诚”古训,禹州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高规格把控丹参产品质量,实施良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微生物肥施用等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为市场提供了优质的丹参产品。2018年,“禹州丹参”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

一眼望不到边的药田,是禹州一道独特风景。禹州市中药标准化中心负责人郝占超介绍,2023年禹州全市丹参种植2万余亩。去年的产量1000-1500公斤/亩,鲜货价格6元/公斤,平均亩产值8000元左右。

“能扑下身子的人才能种好丹参”

丹参需要与粮食轮番调茬种植,每年二月种植,正月十五之后收获,生长期长达一年。

在禹州市范坡镇姚召寺村,广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红彬从最初的100亩发展至如今的近千亩。“当年打工的时候,觉得自己这辈子不会再种地了,没想到会发展到今天。” 杨红彬感慨道。

早些年,在杨红彬在郑州做饭店生意,积累了部分资金后,杨红彬觉得总在外打工没意思,还是想回到家乡包地种植中药材。瞒着妻子,杨红彬跑回家乡包地搞种植。

“头一年我就种了97亩丹参,但当年丹参价格低,干丹参只能卖到8块/公斤,除去农资、地租和人工,就剩赔钱了。”为了搞种植,杨红彬家里没少闹矛盾。

杨红彬的妻子告诉记者,当时确实着急,但急也没办法,钱已经投入进来了,不能中途放弃。幸好之后的几年里,丹参价格一年高过一年。杨红彬表示,最近几年,每亩丹参可收入8000-9000元,去掉成本,种植户每亩丹参大概赚2000-3000元。除草、铺灌等需要大量人工,人数多的时候每天有100余名村民在杨红彬处帮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再就业问题。

“刚开始技术方面也不懂,种苗种植密度过稀,产量也不高。” 杨红彬表示,幸亏禹州市中药标准化中心牵头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合作,种植技术不再是难题了。

当然,销路也不成问题。杨红彬称,丹参挖出来就有人收。“去年我种了210亩,湿丹参卖了一百三十多吨。当地企业一般消耗不了太多丹参,不少都流入到了外地,初加工企业太少是制约禹州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

禹州当地为沙质土地,适合丹参种植,杨红彬种植基地的附近村庄,近百户村民都种植了丹参,规模有大有小。王民义也是在禹州市中药标准化中心帮扶下发展起来的种植户之一,2019年他在种植丹参的过程中资金出现了问题,通过银行贷款顺利解决了困境。

王民义略懂丹参种植技术,加上禹州市中药标准化中心负责人郝占超的牵线,王民义结识了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中药材系教授高致明,每当遇到种植问题,高致明都会不遗余力地帮他解决。“就像他的徒弟一样,毫无保留,有时候打个视频、电话,他开着车就来了。”王民义说。

“实干、能扑下身子、不玩花架子、不好面子、不能靠补贴。”在郝占超眼中,只有具备以上几点素质的人,才能真正种好丹参。“前些年,不少人冲着国家补贴种植丹参,其实国家补贴只能锦上添花,补贴仅占总投资的十分之一以内,有的种植户盲目膨胀,一次性包6000亩地,即便国家补贴50万-60万元,但仅地租一项,一次投入就高达760万左右,要想经营下去,还需要地租的三倍资金。”

着力培育一批本土企业

“药不经禹州不香”,禹州中药加工炮制始于明朝,清朝趋于规范。饮片加工及炮制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在国内久享盛誉。

禹州中药材在加工、炮制过程中,“浸、泡、煅、煨、炒、炙、蒸、煮”和“九蒸九制”等工艺更具独到之处。有的饮片加工后,细如丝、吹能飞,片片均匀、厚薄适宜。

在丹参炮制方法上,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酒丹参则是取丹参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丹参片每100kg,用黄酒10kg。

郝占超介绍,目前禹州拥有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公司200余家,规模化种植基地96个,药材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科技”五位一体经营模式,培育和发展示范性种植合作社和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禹州这边有种子企业,下面建有基地,基地连农户,科技方面与大专院校合作,企业生产的中药材必须要符合标准,每家企业在进原材料之前都要进行初检,做到可溯源。”郝占超解释道。

近年来,禹州市委、市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确立了“抓中间、带两头”的发展战略,着力培育了一批本土企业,包括禹州市华夏药材有限公司、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润弘本草制药有限公司、禹州市中瑞农业园林有限公司、汉广天工绿色中药材初加工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该战略既能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又能带动上下游中药材种植、医药流通产业发展。

“政府提出发展中医药全产业链,我们自己也意识到,只有将产业链打通,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在禹州中瑞农业园林有限公司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公司负责人李西尧向记者介绍了他们9000多平方米的中药饮片仓库。“目前公司主要以饮片业务为主,我们也在考虑丹参的延伸产品,例如丹参口红。”

华夏药材则拥有自己的种植药材检测设施。“公司从购进的每一批物料,到生产的每一批产品均严格按质量标准检测,全面保证质量。”华夏药材负责人表示,河南的企业在省外推广时需要核心产品作为敲门砖,丹参作为一味常见中药,有很好的活血化瘀效果,公司计划今年至少在河南种植禹州丹参达到5000亩以上,这样在全国进行推广时公司才会占优势。目前,华夏药材正在申报第三方检测中心,后期服务于地方农民合作社、种植公司以及市场企业等。

说到丹参,当地人不得不提到河南润弘本草制药有限公司的明星产品——中风回春片。1984年,该药根据清代经典名方和河南中药大学教授联合开发所得,其中,丹参在该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中风回春片单药销售额达1.5亿元,今年预计销售额可达2亿元。河南润弘本草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中风回春片所涉及的中药材基本实现了本地化,下一步,公司计划在全部品种中继续培养2-3个销售额过亿的单品。

打造百亿级中药产业集群

想要丹参种得好,丹参产业发展好,离不开政策支持以及科研机构加持。

早些年,禹州市就与河南农大、河南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许昌农科院、许昌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在禹州建立了中药材产学研基地和种子种苗繁育试验基地,加强禹产道地药材提纯促壮,培育培优药材种源;推广应用由禹州市中药标准化中心与省农科院合作从禹州丹参中培育的郑丹1号等道地药材新品种,有效解决了禹州中药材品种种质混杂、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滞后、品质和产量不高等问题。

为充分发挥河南省农科院科研优势,禹州市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科学划定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制定了严格的种植基地管理办法和种植技术规范,强化技术集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创新种植模式,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实现中药材生产技术体系提质增效,创建一批示范种植基地,打造品质佳、口碑好的“禹药”品牌。

禹州市坚持每周组织技术人员下乡为药农提供技术服务,引导种植户落实技术措施。高校专家教授通过电话、视频、现场指导等形式为药农解惑答疑,提高种植技术管理水平。此外,禹州市以种植协会为依托,积极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作用,为药农提供产前、产中、采收、销售等全过程指导,确保中药材种植工作顺利进行。

为加大中药材种植支持和投入力度,禹州市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去年7月,禹州市中医药专班多方筹措资金440万元,用于范坡、鸿畅、顺店、朱阁四个乡镇中药材基地打井、修路、引水、修桥等生产设施完善。2023年1月,争取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5000万元,用于中药材产业发展较好的重点乡镇、重点村项目建设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丹参是禹州重点发展的中药种植品种,最近我们在起草道地药材种植的奖补办法,该办法已经征求过多轮意见,下一步需要上政府常委会。”禹州市副市长马利告诉记者,丹参种植在禹州有一定群众基础,未来,禹州市将在保证粮食安全、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扩大丹参种植面积,并加强标准化种植,方便与大型药企对接。马利表示,禹州的中药产业更多的是抓中间带两头,打造百亿级中药产业集群是禹州中医药发展的目标所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