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萝卜刀”被包装成“解压神器”,才是值得警惕之处

评论丨“萝卜刀”被包装成“解压神器”,才是值得警惕之处

00:00
04:51

最好的安全教育,不是帮孩子挡下一切危险,而是在孩子的心灵中建立一道屏障,这道屏障是正确的是非观,是判断对错的智识,是识别风险的能力

最近,一场有关“萝卜刀”的争议在舆论场展开。所谓“萝卜刀”是一款彩色塑料的仿刀玩具,外形酷似萝卜,长得很卡通,颜色也是各种对比色混搭,鲜艳明亮,很能调动孩子们的多巴胺。它虽然谈不上多么锐利,但可以借助自身重力实现刀体滑动,所以它的各种玩法多少有一点“弹簧匕首”的影子。

↑图据每日人物

“萝卜刀”是怎么开始流行的不得而知,就如同《孤勇者》或手指盘串儿一般,突然就风靡开了。据报道,有的线上店铺月销量突破10万+,有的线下文具店每天几十把出货,款式也慢慢多起来,夜光版的、金属版的、长款的、巨型的……价格从2元到百元不等。短视频平台上,还有帐号在教人怎么玩,其中一条“萝卜刀玩法教程”的短视频超5千万次观看。而无论在电商平台,还是在线下商店,不少“萝卜刀”都被标注上了“解压神器”“解压玩具”等标签。

营销和流行之间,已经没有泾渭分明的因果分界,仿佛是一场由生产者、经营者、自媒体和孩子们共同完成的拼图游戏。有意思的是,社交媒体上对“萝卜刀”的警惕和反思,构成了这个拼图的最后一部分,反对者,似乎也成了“萝卜刀”火爆的一股助推力。

有人说,它虽不如真刀锋利,但用力戳也是能扎进苹果里的,小朋友之间互相戳来砍去,多不安全。也有人说,重要的不是它有没有刀锋,而是它的玩法就是在宣扬暴力,影响孩子们的心灵健康。

从安全的角度说,倒不必对“萝卜刀”过分担心。毕竟,比“萝卜刀”危险的东西多了去了,且不说圆规之尖、剪刀之利,哪怕是铅笔、圆珠笔都可能是伤人利器。至于暴力影响,也不必过度解读。如今的家长们普遍是80后、90后,小时候也是调皮捣蛋过来的,哪个男生没有用玩具刀枪“捉对厮杀”过?

记得我上小学时,又是《少林寺》又是《射雕英雄传》,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武侠梦。我是个女生,都照样和男孩们一样爬墙上瓦,挥舞着邻居哥哥的小木剑,嘴里“呼呼喝喝”争当“掌门”来着。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就误入歧途。

所以,除非保证孩子们的生活环境里没有任何硬物、尖锐物,除非把孩子们隔绝在一切含有暴力元素的影视、文学和游戏之外,否则,不管是以不安全还是鼓吹暴力为理由,禁止孩子玩“萝卜刀”,都无法完全平息争议。相反,还可能会因为“禁忌感”更激发孩子的好奇与乐趣。

“萝卜刀”最值得警惕之处,其实在于它被包装成了“解压神器”。有了这样一层轻松愉快的外衣,就可以将攻击和暴力合理化。攻击性动作不一定必然成为暴力倾向的催化剂,但这往往取决于孩子能否得到正确的引导。文具和玩具,既然是面向未成年人的,那么设计者、生产者和销售者就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只看销量。从这一点上说,教育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有责任为公众解惑:这种针对儿童营销的“萝卜刀”是否合乎标准,属不属于合规玩具,能不能售卖给低龄儿童?

老师和家长则不妨多一点耐心。一方面,“萝卜刀”受欢迎,很大程度上与孩子们的从众心理有关,当“别人都有就我没有”时,孩子往往感到沮丧,它就像一个社交暗号,代表着你是不是合群。这种时候,与其说孩子们喜欢“萝卜刀”的攻击性,倒不如说他们需要群体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孩子从小接触到的不良引诱何其多,最好的安全教育,不是帮孩子挡下一切危险,而是在孩子的心灵中建立一道屏障,这道屏障是正确的是非观,是判断对错的智识,是识别风险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师长的言传身教往往是最好的盾牌。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Polaris_xzh

    后面说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