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下)

卷四(下)

00:00
23:25

黄胆五

【歌】五疸多因湿热生,分消利水用茵陈。若因食积并瘀血,阴证虚黄另有形。

【论】夫五疸皆由湿热而成。黄胆,通身面目悉黄也。谷疸者,食已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饥饱所致,胃气蒸冲而黄也。酒疸者,身目俱黄,心中懊 ,足胫满,尿赤面黄赤斑,因酒后胃热,醉卧当风,水湿得之也。女劳疸者,额黑身黄,少腹满急,小便不利,因房事后为水湿所搏而得之也。黄汗者,汗如栀子水染衣黄,不渴,因脾热汗出,入水澡浴所致。丹溪云∶疸病不须分五种,同是湿热,如 曲相似,宜利水为先,解毒次之。亦有瘀血、食积,皆令发黄,又有阴黄、虚黄之证,各各不同。瘀血发黄,则发热,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脉芤涩是也。饮食之积,留滞于胃,不得传化,熏蒸胃中湿气故也,必胸胁满闷,脉大是也。阴黄者,四肢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脉沉迟是也。虚黄者,口淡怔忡,耳鸣脚软,怠惰无力,寒热溲白是也。学人遇此,必审其因而疗之,勿忽略以误人也。

谨按∶黄胆之病,多起于饮食劳倦,致伤脾土,脾土不能运化,湿热内郁,无由发泄,流于皮肉,遍于四肢,黄色如染。淡黄易愈,深黄者难愈,焦黄者不治。凡郁郁不得志之人,多生此病。虽云湿热,不可纯用寒凉,必佐之以甘温,君之以渗泄,则湿易除,热易解,其病自愈。若纯用凉药,重伤脾土,湿未必除,热未必去,反变为腹胀者矣。

【脉】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证属虚弱。

湿热黄

湿热发黄者,小便不利,大便反泄者,五苓散。(方见湿证。)虚者三因白术汤。实者大便不通,内热,茵陈汤。

三因白术汤

桂心 白术(各一两) 豆豉 杏仁 甘草 干葛(各五钱) 枳实(炒,三钱)

上锉,每服四钱,水煎。

茵陈汤

治湿热发黄,身热鼻干,汗出,小便不利。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个) 大黄(二两)

每服一两五钱,水煎。

阴黄

阴黄脉沉迟,四肢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茵陈四逆汤。(即四逆汤加茵陈也。)

虚黄

虚黄耳鸣口淡,怔忡微热,四肢无力,怠惰嗜卧,脚软脉沉细,四君子汤。(方见脾胃。)若兼食积发黄者,小温中丸、大温中丸、或用六君子汤加茵陈、苍术、山药。

小温中丸

治黄胆与食积,又可制肝燥脾,脾虚者以白术作汤作使。

针砂(十两,炒红醋淬七次,再炒,另研) 苦参(夏加冬减) 山楂(各二两) 白术(五两) 苍术 川芎(夏减) 神曲(各半斤) 香附(二斤,童便浸透) 吴茱萸(一两,冬加夏减)

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食前盐汤送下。

大温中丸

制同前方。

针砂(十两,制) 陈皮 苍术 青皮 浓朴 三棱 蓬术 黄连 苦参 白术(各五两) 甘草(二两,生) 香附(一斤)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加陈皮、半夏。

瘀血黄

瘀血黄者,大便黑,小便利,抵挡汤、桃仁承气汤,量人虚、实,下尽黑物则愈。

抵挡汤

水蛭(七个) 虻虫(八个) 桃仁(七个) 大黄(一两)

末之,分作四丸,水一钟,煎一丸,取七分温服。

桃仁承气汤即小承气加桃仁一钱五分、硝六分,煎服。

五疸

谷疸,食已头眩,心中怫郁不安,济生谷疸丸,或小柴胡汤加谷芽、枳实、浓朴、山栀、大黄。

酒疸,身目俱黄,胫满,懊 ,尿黄,面黄赤斑,栀子大黄汤、茯苓渗湿汤。

女劳疸者,额黑身黄,少腹满急,小便不利,硝石矾石散。

黄汗者,汗出如栀子水,济生黄 散。

黄胆者,身目悉黄如金,茵陈五苓散。实者茵陈汤、搐鼻法。

济生谷疸丸

苦参(二两) 牛胆(一两) 龙胆草(一两)

上为末,用牛胆汁入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姜甘草汤下。

小柴胡汤(方见疟疾。)

栀子大黄汤

治酒疸。

栀子(十五个) 大黄(一两) 枳实(五个) 豉(一升)

水煎服。

去大黄,加葛根,名葛根汤。

茯苓渗湿汤

治黄胆寒热呕吐而渴欲饮冷,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得安卧,不思食。

白茯(五分) 泽泻(三分) 茵陈(六分) 猪苓(二钱) 黄芩 黄连 栀子 防己 白术 苍术陈皮 青皮 枳实(各二分)

上锉,水煎服。

硝石矾石散

治女劳疸身黄额黑,日进三服取汗。

硝石 矾石(各烧过,等分)

上为末,大麦粥汁调服二钱。

济生黄 散

治黄汗黄 赤芍 茵陈(各二两) 石膏(四两) 麦冬(去心) 豆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

茵陈五苓散

即五苓散加茵陈是也。(方见二卷湿证条下。)

搐鼻法

治黄胆遍身如金色。

瓜蒂(二钱) 母丁香(二钱) 大黄(一两,醋炒) 黍米(半钱) 赤小豆(五分)

上为末,每夜两鼻搐药便睡,次日取下小便即愈。

水肿六

【歌】水湿由来脾土虚,不能行水渍于肤。须知阳水并阴水,气血风形各有途。利水不须行峻利,脾能健运自宽舒。但将参术常为主,加减当看所挟施。

【论】人借水谷以生,谷赖脾土以化。若脾土虚,则不能制水,故传化失常,肾水泛溢反得以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浮肿。其状∶目胞上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嗽怔忡,股间清冷,小便黄涩,皮肤光肿,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然有五肿、十水,名状不一,而致病之由,不过如此。丹溪云∶水病以健脾为主,使脾气得实而气运则水自行。非五苓、神 、禹功之行水也,而宜以参、术为君,视其所挟之证而增减,无不效。若苟徒快利行水,多致不救也,悲夫!如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气肿者,皮浓,四肢瘦削,腹胁胀满。血肿者,皮肤间红缕赤痕。阳水肿者,身肿消渴,溲赤烦躁,便秘,脉数。阴水肿者,身冷不渴,便清,脉迟。风水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身体反重而酸,或恶风自汗,外证骨节疼痛,脉浮不渴。皮水者,外证 肿,按之成窟,不恶风,其腹如鼓,发汗之证。里水者,脉迟,外证自喘。石水者,脉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风水者,脉浮,外证骨节痛,恶风。大抵腰以上肿者,当发汗,是开鬼门也,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是洁净府也。此上下分消其湿,治水之良法也。

谨按∶水肿之病,多起于外触怒气,内伤饮食所致。盖肝常有余,触怒则益胀而干于脾。脾常不足,伤食则不运而生湿。湿郁盛则化为水,上达于头,下流于足,中满于身之前后,浮肿如匏,坚实如石,寒冷如冰,行坐又难,眠卧不得,病而至此,盖亦危矣!论治法,本当专利小水以宽其胀,但肿势太盛,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虽加利水之剂,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其大便,以逐其水。随下而随补,则病已去而脾无恙,渐为调理,庶可得生。苟病势已极而犹守旧规,吾恐闭城门而欲其盗之出也,难矣!如肿势未盛,还是利水为上。男子之肿,从上而下者为顺,从下而上者为逆,男子先阳而后阴故也。女子之肿,从下而上者为顺,从上而下者为逆,女子先阴而后阳故也。水气面黑者不治,为阴胜阳也。不进饮食者死,为无胃气也。胫股间黄水出者死, 破脾绝故也。气喘不定,缺盆平者死,肺气绝故也。

【脉】水肿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证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沉细必死,浮大无妨。

攻补兼施

加减胃苓汤

健脾除湿,宽中利小便。

苍术(一钱半) 陈皮(一钱) 浓朴(八分,姜制) 赤茯苓(去皮) 猪苓 泽泻 白术(各一钱) 大腹皮(六分,洗净,姜制) 神曲(炒,八分) 甘草(炙,二分) 山楂(去核,七分) 香附子(六分,姜汁拌炒) 木瓜(一钱) 槟榔(八分) 砂仁(炒,研,七分。)

上锉,生姜三片、灯心一团,煎服。

气急加苏子、葶苈、桑皮,去白术。发热去香附,加炒山栀、黄连。泻加炒芍药、去槟榔。恶寒厥冷,脉沉细,去槟榔,加木香五分,官桂少许。腹胀去白术、甘草,加萝卜子。

先攻后补

四将军汤

通便逐水。

甘遂 大戟 苦葶苈 大黄(各一钱)

上,水煎服之,待大便行后,随服补药。

实脾调气丸

白术(二两) 人参(一两) 广陈皮(五钱) 神曲(一两)

共为细末,水丸,米饮送下二钱,空心服。

纯于温补

按∶薛立斋曰∶前证若肚腹痞满,肢体肿胀,手足并冷,饮食难化,或大便泄泻,呼吸气冷者,此真阳衰败,脾、肺、肾虚寒,不能司摄而水泛行也。急用加减肾气丸,否则不治。惟调补脾土,亦有生者。

金匮加减肾气丸

熟地(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白茯苓 泽泻 丹皮(各三两) 川牛膝(酒洗,微炒)车前子 肉桂 附子(炮,各一两)

上为末,米糊丸,绿豆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鼓胀七

【歌】鼓胀又名单腹胀,外虽坚急内空虚。实人攻下随宜补,虚者调中更益脾。瘀血可行休有慢,食当消导再无疑。瘦人病此多因火,勿得轻将快利施。

【论】丹溪云∶鼓胀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外虽坚急,中空无物,有似乎鼓,故名曰“鼓”。其病胶固难治,有若虫侵蚀之义,亦名曰“蛊”,二义俱通。理直补脾,次养肺金以制肝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治火,使肺得清化。却浓味,远音乐无有不安。更审其虚实,辨其所因,调之补之,清之利之,权轻重而疗之,自愈矣。若喜行快利,不审元气,而用峻剂攻之,殊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胀转甚,病邪转洙,真气愈伤,再不可救,哀哉!惟宜王道药治之,可不慎欤?

谨按∶前证多因过伤饮食、劳力、怒气所致。过食则伤脾,劳力则伤血,怒气则伤肝,三者俱伤,其病必重,药亦难效。若因久泻而成者,专以脾虚治。一脏受病,犹可施手,扶其脾,利其水,则胀自消矣。此病若眼下如卧蚕者,必发水肿,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绝不食者死。脉浮大者生,沉细者不治,胸膛胀满,脐突出者死。

【脉】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阳热,迟弱阴寒。浮为虚胀,紧则中实。浮大者生,虚小危急。

实者,按之坚痛,量人元气,下之泄之,通利后便收拾,用参、术补养脾胃。若内有积块坚痞,保安丸、广术溃坚汤。有因蓄血腹胀,脉涩而芤大,便黑,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方见血证。)有因食积腹胀,内有热者,木香槟榔丸。(方见伤食。)内有寒者,木香、浓朴、丁香、砂仁、神曲、香附。有因大怒腹胀者,青皮、陈皮、香附、木香、栀子仁。外寒郁内腹胀者,升麻、干葛、苍术、防风以解表寒。瘦人腹胀是火,黄连、浓朴、香附、芍药。肥人腹胀是湿,平胃散。(方见湿证。)

保安丸

治 积心腹内结如拳,上抢心痛,脐腹痛。

大黄(三两,酒蒸) 附子(五钱,去皮、脐,炮) 干姜(一两,炮) 鳖甲(一两半,醋炙黄)

上为末,先将醋一升,煮至四、五合后,和药末丸如梧子大,空心白汤下二十丸,取积下为度。

广术溃坚汤

治中满腹胀有积聚。

浓朴姜(汁炒) 黄芩 益智仁(炒) 草豆蔻(炒) 当归(各五钱) 黄连(六钱) 制半夏(七钱) 广术(炒) 升麻 红花(酒浸) 吴茱萸(各二钱) 甘草(生) 柴胡 泽泻 广陈皮 神曲(炒) 青皮(各三钱)渴者加葛根(四钱。)

每服七钱,生姜三片,煎服,不拘时。

腹胀若朝宽暮急者,属血虚,四物汤(方见血证)。加浓朴、柴胡、山栀、丹皮。暮宽朝急者,属气虚,四君子去甘草,加陈皮、浓朴、半夏、腹皮。朝暮俱急者,气血两虚也,四君子汤(方见气虚。)加芎、归、白芍、陈皮、浓朴。

积聚瘕八

(添加痞块一条)

【歌】五积须知积有年,有形有质有根源。其如六聚无常处,聚散无时故易痊。假物而成名曰瘕,积 成块不移迁。

【论】夫五积者,五脏之积也。肝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如龟鳖状,久不愈,发咳逆呕,其脉弦而细。心曰伏梁,起于脐,上至心,大如臂,久不已,病烦心,身体胫股皆肿,环脐而痛,其脉沉而芤。

脾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黄胆,饮食不为肌肤,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其脉浮大而长。肺曰息贲,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久不愈,病洒洒寒热,呕逆咳喘,发肺痈,其脉浮而毛。肾曰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气,其脉沉而滑。六聚者,六腑之所成也,盖聚无常形,聚散不时,非若积之有定处也。 者,征也,因物而成质,有块可征,不能移易也。瘕者,假也,假物而成形,推移能动也。古方治积聚 瘕多用耗气峻削之剂,又佐以辛香热药,若轻浅者,因以消化,根深蒂固,日久气虚者,宁不损正气者乎?正气既伤,其积转甚。故洁古有养正积自除之论,譬如满座皆君子,其中有小人,自不容而出,斯言信矣。然当审其浅、深、轻、重之机,久、近、虚、实之势,可消、可补,必量其人之虚弱、强盛而施之可也。

【脉】五积属阴,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肾沉急滑,脾实且长,肺浮喘卒。六聚脉沉,痼则浮结。又有瘕,其脉多弦,弦急瘕疾,弦细 坚。沉重中散,食成癖 。积聚 瘕,紧则痛缠。虚弱者死,实强可痊。

积聚

香积丸

治五积六聚气块。

三棱(醋炒,六两) 蓬术(炮,或醋炒) 青皮(炒) 陈皮(炒) 枳壳(炒) 枳实(炒) 萝卜子(炒) 香附(醋炒,各二两) 黄连(姜炒) 神曲(炒) 麦 (炒) 鳖甲(醋炙) 干漆(炒令烟尽) 桃仁(去皮、尖) 砂仁(炒) 砂 甘草(炙) 木香 归尾(各一两) 槟榔(六两) 山楂(四两)

一方去枳实、陈皮、萝卜子,加益智、红花、柴胡、白术、茯苓。

上为末,醋糊丸,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陈米汤送下。

大阿魏丸

去诸积聚痰癖。

山楂 麦芽 神曲(炒) 南星 半夏 黄连(各两) 连翘 阿魏(醋浸,另研入药) 栝蒌仁 贝母(各半两) 风化硝 石 萝卜子(蒸) 胡黄连(各一钱半)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空心白汤送下二钱。

大七气汤

散聚气。

青皮 陈皮 三棱(煨) 蓬术(煨,各一钱) 桔梗 甘草 藿香(各八分) 香附(一钱) 益智 官桂(各六分)

保和丸

治食症。(方见伤食。)

阿魏丸

治肉症。

阿魏(一两) 山楂(一两) 黄芩(六钱) 连翘(五钱)

上为末,用阿魏醋煮作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

熨症法

用吴茱萸三斤,槌碎,以酒炒热,包于绢帛中,乘热熨患处,冷则易热者再熨,若症积移走,逐熨之,候症消乃止。

见 丸

治妇人石瘕生于胞中,寒客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宣行,恶血当泻不泻,日以留止,HT 以时下,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以此丸导之。

附子(四钱,炮) 鬼箭羽 紫石英(各三钱) 泽泻(二钱) 血竭(二钱半) 肉桂 玄胡索 木香(各二钱) 槟榔(二钱半) 桃仁(七钱,炒) 三棱(五钱) 水蛭(一钱,炒令烟尽) 大黄(二钱,同三棱酒浸一夕,焙)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送下。

石 丸

治血瘕。血瘕者,血不流而寒薄,则血内凝而为瘕也,比之石瘕为轻,用以消之。

海粉 三棱 蓬术(醋炙) 五灵脂 红花 香附 石 瓦龙子(火淬)

上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白术汤下。

痞块

谨按∶痞块,多在皮里膜外,并不系于肠胃间。而医者往往以峻剂下之,安能使此块入肠胃,从大便而出哉?吾见病未必去而元气已耗,经年累月,遂至不治者多矣。历代医家皆曰在左为死血,在右为食积,在中为痰饮。盖以左属肝,肝藏血,右属脾,脾化谷,而痰饮则结聚于中焦也。殊不知肝脾虽左右之分,而实无界限之隔,非谓肝偏于左而无与右,脾偏右而无与于左。在左为死血,而在右独无死血乎?在中为痰饮,而左、右独无痰饮乎?但在左、在右、在中,皆因虚之所在而入之耳,不可以死血、痰饮、食积分之也。或先有死血,继以食积、痰饮;或先有食积,继以死血、痰饮,相裹而成者;或单是痰饮、单是食积、单是死血,久不愈,遂为坚块。治之惟消坚破结为主,然当诊之以察其病。弦滑为痰,芤涩为血,沉实为食,三脉并见,则当兼治。

若夫女人积块,多是血结,治女病者,以调血为主。盖月事正临,适感寒气,寒客子门,血凝不行,日积月累而成块,多在少腹间,发则上攻,痛楚万倍,面色不泽,是不在皮里膜外矣。小则下之,大则消之。至于食积,乃是胃家所受,亦岂在皮里膜外耶?审其病,的是食积,或下、或消,随其所用而不可泥也。又有停饮者,按之若有形,与积块相似,但不坚实耳。然求其因,悉是平日喜饮茶水,或恣食生冷所至。脾家受寒,不能运化,又为火郁,化为清痰,停积日久,隐隐作痛。停于上焦,则吞酸饱闷;停于中焦,则中脘膨胀;停于下焦,则少腹满急;停于两胁空隙处,则洒洒有声,时升时降。或涌之,或下之,随其所在而施之可也。

仙传化痞丸

(一只,用白水煮烂,加酒半斤,阿魏五钱,再煮一滚,捞起,系肉炙干,骨头打碎,炒脆,捣为末入) 五色糖阿魏(二两二钱,另烊入药) 水红花子(十两) 神曲(一两六钱) 白术 当归 陈皮(各一两二钱) 急性子 芦荟(各七钱) 蓬术(六钱) 青皮(五钱) 甘草(四钱) 枳壳雄黄(各五钱)

上为末,将 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钱五分。服药后,病在左睡朝左,病在右睡朝右。

薛氏阿魏膏

羌活 独活 赤芍 穿山甲 玄参 官桂 生地 两头尖 大黄 白芷 天麻(各五钱) 木鳖子(十枚,去壳) 红花(四钱) 乱发(一团) 槐、柳、桃枝(各三钱)

上,用香油二斤四两,煎黑去渣,入发煎化,仍去渣,徐下黄丹十两,煎软硬得中,入芒硝、阿魏、苏合香油、乳香、没药各五钱,麝香三钱调匀,即成膏矣。将帛绢摊贴患处,内服丸药。黄丹须用山东者效。

凡贴膏药,先用朴硝随患处铺半指浓,以纸覆上,用热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时许方贴膏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