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越简单就越幸福,这个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随波逐流,只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就要经常面对各种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长期下去这样的精神负担将会使人苦不堪言。而要想达到一个轻松自在的思想境界,就必须懂得凡事随遇而安,顺天由命而不必苛求。
——星云大师
做人,要像一只皮箱,能够提得起,也要能够放得下。我们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徘徊;我们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我们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甚至,有人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那他们就会在是非、善恶、得失里纠缠,终日不得安宁。
人的心,嗔恨嫉妒、忧悲苦恼,负担太重,应该放下;责任公理、慈心悲愿,应该提起。放下的未必是好,提起的也未必是不好。总之,还是一句话:人,要像一只皮箱,当提起时,你要提得起;当放下时,你也要能放得下。
无欲则刚,出自郑板桥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以此来借喻人只有做到抛离了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即刚)的境界。星云大师借以告诫人们:只有摆脱了各种烦扰的欲望,才能静心做自己的事,达到刚的境界。
圣人无名,所谓“闲名”,不过就是没有用的名望。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加之于人心反而是一种沉重,不得自由。不过,大多数人不仅不懂得除去闲名的道理,反而极其功利地去追求,最终弄巧成拙,有的甚至身败名裂。真正圣贤的人是不需要有名的,名气再大,名声再盛,也只当它是过眼烟云而已。
唐朝时候,禅宗第四祖信道大师在黄梅住了三十多年。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信道大师的仙风道骨,就派遣使臣前往迎请,希望信道大师能进京与自己见面,并要赐予大师尊贵的名号。使臣到了黄梅,向信道大师面告太宗皇帝的旨意,信道大师听后只是淡淡地说道:“请你为我回谢皇上的盛意,我年老了,过惯了山林生活,不愿再入繁华的市井。”使臣将信道大师的意思回复了太宗,太宗不死心,第二次派遣使臣前来黄梅迎请信道大师。信道大师再次告诉使臣:“请你禀告皇上,我年老多病,不能进京。”
信道大师这样倔强,使臣毫无办法,只好又把信道大师的意思禀告唐太宗。唐太宗见信道大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非常不悦,觉得信道不尊重自己的九五之尊。虽然如此,唐太宗仍然派遣使臣用轿子恭敬地迎接信道大师进京。哪知,又被信道大师拒绝了。“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太宗终于发怒了,就令使臣前去黄梅,威吓信道大师:“若再不应诏进京,当取首级前去!”信道大师的徒弟们这时候都被吓得面无血色,纷纷劝其进京面圣,而大师却不但没有慌张,反而静静地伸颈就刀,令使臣大惊。
使臣也不敢造次,连忙抛刀扶着信道大师,向大师顶礼忏悔。回京后把这情形禀告唐太宗。太宗听后,对信道大师的志向敬重不已,并赐以珍帛,以满足大师修行于山林的志向。像这位信道大师一样,中国自古就有很多圣贤之人,视珍宝如粪土,看功名如浮云。然而能够像信道大师这样,做到宠辱不惊,以至将生死置之度外,不为权势所迫,的确不是凡夫俗子能够望其项背的。
四海闻名的东山禅师感觉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来了。东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儿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只有沉静。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乱成一片。不料,东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却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这位小和尚是聪明的,只有他参透了东山禅师的意思。
现实中的很多人总是追名逐利,贪慕虚名,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相信自己的名字会永垂不朽,自己是天地间最完美的,因此要求别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要仰视。这往往适得其反,他越是如此,在别人看来越是低贱。只有那些看破名利,谦虚自持的人才能被人们真正地崇敬;只有那些不刻意追求名声的人,才会自然地得到人们歌颂的好名声。
烦恼有心生,心静自然凉
境界太高了
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就好!
一个外人和一家子人计较,你永远赢不了
阿弥陀佛!
应该是道信大师
应该是道信大师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