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上)

卷七(上)

00:00
30:51

卷七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不可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微少故也。少阴病,脉微(一作濡而微弱)。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即反吐,谷不得前(一云谷不消化)。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逆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数,动微弱,并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满,一作心痛),腹中复坚。厥,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谷不得前。

诸逆发汗,微者难愈,剧者言乱,睛眩者死,命将难全。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而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续自可,一日再三发,其脉微而恶寒,此为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则无阳也,不可复发其汗。咽干燥者,不可发汗。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额陷,脉上促急而紧,直视而不能,不得眠。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可与禹余粮丸。

淋家,不可发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则(一作痉,下同)

冬时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厥逆冷。汗出多极,发其汗,亦坚。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其汗,

必口伤烂赤。病患脉数,数为有热,当消谷引食。反吐者,医发其汗,阳微,膈气虚,脉则为数,数为客阳,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令吐也。

伤寒四、五日,其脉沉,烦而喘满,脉沉者,病为在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又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如饥,发汗则致,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久则发咳唾。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伤寒脉弦细,头痛而反发热,此属少阳,少阳不可发其汗。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坚者,不可发其汗。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此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一本作耳目)者是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伤寒有五,皆热病之类也。同病异名,同脉异经。病虽俱伤于风,其人自有痼疾,则不得同法,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汗出谵言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善惊,目乱无精,治之复发其汗,如此者医杀之也。伤寒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如此者死医杀之也。(上二首出《医律》)

病可发汗证第二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一时间益佳,但不欲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坚耳。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此属阳明。脉浮虚者,当发其汗,属桂枝汤证。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即愈,属桂枝汤证。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属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

伤寒,脉浮紧,不发其汗,因衄,属麻黄汤证。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其汗则愈,属麻黄汤证。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而发热,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候续在,此当发其汗,服汤微除。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证。脉浮者,病在表,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大便反青(一作小便清者)。此为不在里故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证。

下利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气上撞,可与桂枝汤;不撞,不可与之。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法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

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属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属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不呕者,属葛根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属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属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麻黄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头痛,属大青龙汤。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之。服之则厥,筋惕肉,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微喘,属小青龙汤。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者,此寒去,为欲解,属小青龙汤证。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一作按之不痛),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与麻黄汤。不溺,腹满加哕,不治。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嗜卧,此为外解。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浮者,属麻黄汤证。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

伤寒四、五日,身体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属小柴胡汤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属柴胡桂枝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大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而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汗出而不彻故也。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脉涩故以知之。未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其汗,必吐下不止。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烦,不了了,此大便坚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其坚。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必当大便也。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皆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发其汗,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相抟在里不解故也。病患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属桂枝加附子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其形如疟,一日再三发,汗出便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属白虎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颇复(仲景颇复字作心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属桂枝汤。

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属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以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属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贲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腹胀满,属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若大汗出,胃中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发汗已,脉浮而数,复烦渴者,属五苓散。

伤寒,汗出而渴,属五苓散证;不渴,属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而动,振振欲擗地,属真武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利,属生姜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后,心中痞坚,呕而下利,属大柴胡汤。

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属承气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恶寒,属四逆汤。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病不可吐证第四

太阳病,当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医吐之过也。

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腹中饥,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者,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

病可吐证第五

大法,春宜吐。

凡服汤吐,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不痛,项不强,寸口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当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浊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当遂吐之。宿食在上脘,当吐之。

病者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

病不可下证第六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食不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反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浮冷,热汗自泄,欲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体急痛,复下利日十数行。

诸外实,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则厥,当脐握热。

诸虚,不可下,下之则渴,引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微则为咳,咳则吐涎沫。下之咳则止,而利不休,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牵,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躯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谷气多入,则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则为阳虚,数则为无血,浮则为虚,数则生热。浮则为虚,自汗而恶寒。数则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其形如疟。医反下之,令脉急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少腹甚坚,小便血也。脉濡而紧,濡则阳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以为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快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小便难,胞中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

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坚,气噫而除。何以言之?

脾脉本缓,今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坚,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前,(仲景前字作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脉浮大,应发其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脉浮而大,心下反坚,有热属脏,攻之,不全微汗。属腑溲数则坚,汗多即愈,汗少便难。脉迟,尚未可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欲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结胸证,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之。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勿下之。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病欲吐者,不可下之。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痞脉浮坚而下之,紧反入里,因作痞。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坚。本虚,攻其热必哕。无阳,阴强而坚,下之,必清谷而腹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不可下也。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伤寒,发热,但头痛,微汗出。发其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而腹满,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必衄。伤寒,其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清谷,热多便脓血。熏之则发黄。熨之则咽燥。小便利者可救。难者,必危殆。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鼻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下之,目闭。贪水者,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发其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下之,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发其汗,口中伤,舌上苔滑,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复发其汗,小便即自利。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而烦躁,心下坚。至四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头坚后溏,未定成其坚,攻之必溏,当须小便利,定坚,乃可攻之。脏结无阳证,寒而不热(伤寒论云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不可与。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少与小承气汤。

腹中转失气者,此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头坚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必复坚,以小承气汤和之。若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之。

阳明病,身合色赤者,不可攻也。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当心下坚满,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死;止者,愈。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其汗,小便自利,此为内竭,虽坚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

猪胆汁,皆可以导。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属当归四逆汤。

病可下证第七

大法,秋宜下。

凡可下者,以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三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属大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属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属承气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属承气汤证。

阳明与少阳合病而利,脉不负者为顺,负者失也,互相克贼为负。

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属大柴胡、承气汤证。

伤寒后脉沉,沉为内实(《玉函》云:脉沉实,沉实者,下之),下之解,属大柴胡汤证。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汗出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属大柴胡汤证。(阴微一作尺实)脉双弦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属承气汤证。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状,下之即和。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下之,属大柴胡汤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续在,其脉微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此热在下焦,少腹当坚而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属抵当汤。

太阳病,身黄,其脉沉结,少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属抵当汤证。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为血,当下之,属抵当丸证。阳明病,发热而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但头汗出,其身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属茵陈蒿汤。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虽坚,大便必黑,属抵当汤证。汗出而谵语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风也,过经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语言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坚耳,属承气汤证。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坚满,引胁下痛,呕则短气,汗出,不恶寒,此为表解里未和,属十枣汤。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之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属桃仁承气汤。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少腹微满,属茵陈蒿汤证。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属大柴胡汤证。但结胸,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头微汗出,与大陷胸汤。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如石坚,与大陷胸汤。阳明病,其人汗多,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坚,坚者则谵语,属承气汤证。阳明病,不吐下而心烦者,可与承气汤。阳明病,其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其体(一本作人)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如此者,其外为解,可攻其里。若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坚,属承气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满大而不大便者,属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下。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其脉滑疾,如此者,属承气汤。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复与一升;如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为里虚,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愈,属承气汤证。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属承气汤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