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员乘坐俄罗斯火箭升空?两国都快撕破脸了为啥还在合作?

美国宇航员乘坐俄罗斯火箭升空?两国都快撕破脸了为啥还在合作?

00:00
15:24

9月15日,俄罗斯联盟MS-24 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并在9月16日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这次发射任务是为国际空间补充物资、轮换人员的例行发射任务。如果不看上面的成员组,完全就是今年一次“平平无奇”的火箭发射。

但如果看一下这艘飞船上的成员名单,就觉得这次发射更像是2021年以前,而不是2023年。飞船上一共搭载了3名宇航员,分别是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年科、尼古拉·楚布,以及美国宇航员罗拉尔·奥哈拉。

▲最后就是美国宇航员奥哈拉


嗯?从2022年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SVO)开始美国和俄罗斯现在不是关系非常糟糕吗?两边现在各种嘴炮都打个不停,就差直接动手了,为什么美国宇航员还能乘坐俄罗斯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呢?俄国人不怕美国人窃取俄罗斯的宇航数据或者搞破坏吗?

好吧,其实美俄(苏)这两家从冷战时期开始打归打、骂归骂,但是在宇航合作方面却是一直没有停止过。毕竟,探索宇宙不仅关系国家发展,更关系全人类的未来。


聚光灯下的贴面舞——冷战期间的美苏太空合作

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由苏联人送入太空。从此拉开了贯穿整个冷战,长达40年的美苏太空竞争。两个国家争抢着完成“第一个把人送上太空”、“第一个把人送上月球”、“第一个把探测器送上火星”这些任务。


两个超级大国不能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真打,为了一较高下,就只能在太空探索等各个领域进行冷战竞争,看看谁的实力更强。不过,既然是冷战,就如同战场上的进行交锋的军队一样,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你死我活,但是偶尔也会出现对立双方交换香烟、食品甚至一起唱歌跳舞的温情画面。


美苏之间的太空合作,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温情画面”之一。1972年5月22日至30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并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举行会晤。冷战已经打了20年了,双方都有些疲惫不堪。所以这次会议主要是双方就降低冷战强度、加强双边合作进行商议。


作为会议的成果之一,美苏双方不仅签署了《苏美相互关系原则》、《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还有一份《关于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合作协定》。


关于这份文件的内容没有太多的介绍,毕竟是外交文书,充满了索然无味的官腔和表态。但是,这份《关于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合作协定》推动了一个重要的美苏太空合作项目“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Apollo-Soyuz Test Project,ASTP)诞生。


按照“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美苏两方将拿出自己手里技术最先进的“阿波罗”飞船和“联盟-21”飞船,尝试在太空中进行对接然后共同飞行,双方宇航员也将进入对方的飞船。

这一计划如果顺利实现,不仅有巨大的象征意义——美国和苏联作为竞争的两个超级大国是可以合作的,也有巨大的技术价值——人类的宇宙飞船将拥有统一的对接系统,从此以后每艘飞船都不再孤独,甚至可以相互救援。


有趣的是,让美国和苏联的宇宙飞船进行对接,这个想法最初并不是来自政治家或者技术人员,而是来自于大屏幕。1969年,美国上映了一部电影《被放逐的人》,内容就是苏联宇宙飞船通过对接系统救援在宇宙中因为飞船故障无法返回地球的美国宇航员。

▲电影《被放逐的人》海报


这部科幻片算得上是“遥遥领先”的预告,影片拍摄时,人类只进行无人航天器对接和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实验,还没有实现过载人航天器对接。影片上映前,人类刚实现第一次载人航天器对接(1969年1月,苏联“联盟-4”和“联盟-5”飞船对接)。而影片中的美苏飞船跨国对接的情节,则很快将在6年后实现。

▲“联盟-4”和“联盟-5”飞船对接示意图


1975年7月15日,苏联“联盟-19”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中心升空,进行了2次机动变轨,进入距地面225公里的圆形轨道,做好了对接准备。


苏联人发射飞船7个半小时后,美国“阿波罗-18”飞船也发射升空,开始追赶苏联飞船。

7月17日,在“联盟-19”飞船绕地球飞行第36圈、“阿波罗-18”飞船飞行第29圈时,双方飞船成功对接。


这次对接程序在地面上已经演练了很多次,但是在太空中还是花费了3个小时来完成。太空中对接,进入对方飞船并不像地球上互访,敲门“Hello,伊万”“Hello,扬基”就能完成。


双方宇航员需要提前完成两艘飞船的对接密封舱连接,然后分别给各自的对接密封舱内注入氮气和氧气,将气压升高至0.7个大气压左右,最后双方密封舱还要进行气压平衡才能开门。这中间如果稍有疏忽,开门时的强大气压就会把另一方的宇航员给吹飞。


不过,作为美苏两国共同的形象工程,被派来执行“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的宇航员都是一群老鸟。两边在完成一系列准备后,美方的指令长斯塔福德首先穿过对接密封舱,出现在了“联盟-19”飞船的舱门外,与苏联飞船的指令长列昂诺夫进行了不同国家的宇航员在太空的第一次握手。

▲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如果从地面角度看,应该位于法国城市梅斯(Metz)上空


随后,双方宇航员到对方飞船内进行了互访,交换了国旗和礼物,共同进行了科学实验,品尝了对方的太空餐(各自交换了不同口味的糊糊),并使用对方语言交流。在轨期间,两艘飞船还进行了短暂分离,“阿波罗-18”飞船进行机动变轨挡住,给“联盟-19”制造了一次人工日食,帮助上面的苏联宇航员拍摄了日冕照片。


最后,双方指令长列昂诺夫和斯塔福德两位船长共同签署了一份证明对接成功的文件后,两艘飞船各自返回了地球。


这次对接行动给了全人类极大的信心,既然美苏两个对立的超级大国都能在宇宙探索中共同合作,人类内部有什么部不能放下的仇恨和偏见呢?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则称这次飞行是“人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两边的宇航员返回地面后,又分别带着家庭成员到对方国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美国和苏联为了各自的政治需要推动了这次对接,但是并没有真的打算要和对方在太空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随着美国总统里根上台,“星球大战”计划出炉,太空中又再次布满了人类斗争的火焰。


供应商与承包商——冷战结束后的美俄太空合作

1991年,红旗落地,苏联解体。作为苏联最大遗产者的俄罗斯,对西方的态度在短时间内就从“高冷”变成了“跪舔”。在各种领域,包括以前根本不可能让美国人涉足的航空航天技术都“门户大开”,展示了毫无保留的合作态度。


面对这样送上门的大好机会,美国人自然不会放过。首先就是垂诞已久的火箭发动机。虽然美国人有自己的F-1、J-2这类优秀的火箭发动机。但是,和“专精”各种弹道导弹的毛熊比起来,发动机技术还是稍微弱了一些。


何况,作为商业发射来说,除了性能还要考虑价格。对急需外汇的外汇的俄罗斯来说,对外销售的各种火箭发动机不仅是最新型号,而且还价格便宜,几乎是半卖半送。这种捡便宜的机会,哪能错过。


于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人一口气买了俄国120多台RD-180、RD-181火箭发动机,用在自己的阿特拉斯系列火箭上面。

RD-180作为一款真空推力933,400 磅力(4.15 MN)、真空比冲338 s(313 N·s/kg)的优秀发动机,售价却只有1000万美元,美国人自然就是“卖卖卖”。


不过这项交易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就已经停止。作为对美国制裁的回应,俄罗斯把对美的发动机出口全部停了下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罗戈津说:“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为美国提供世界上最好的火箭发动机。让他们用别的东西飞吧,比如他们的扫帚。”


除了火箭发动机以外,美俄太空合作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这项太空计划由美国、俄罗斯、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在1993年开始联合实施。


当然,国际空间站的主要建设者是美国和俄罗斯,美国制造了试验舱、离心机调节舱、居住舱、节点舱、气闸舱、夯架结构和太阳能电池阵。俄罗斯则制造了多功能货舱、服务舱、万向对接舱、对接段、对接与储存舱、生命保障舱、科学能源平台和2个研究舱。


其他的国家都是一些锦上添花的“小玩具”,欧洲和日本各制造了一个试验舱、意大利发挥“特长”制造了3个后勤舱、加拿大和巴西制造了一些机械臂。这些舱段和设备也主要是由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联盟”系列飞船送上太空。


国际空间站的正式建造从1998年开始,第一个发射的舱段就是美俄合作的曙光号功能舱,这个功能舱是国际空间站的基础,负责提供电源、推进、导航、通信、姿控、温控、充压的小气候环境等功能,被命名为“曙光”也是希望这个舱段的建设带来太空国际合作的曙光。


不过,曙光号功能舱是俄罗斯技术(原型是苏联“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晶体”舱)、俄罗斯设计、俄罗斯制造、俄罗斯用“质子-K”火箭发射……那美俄合作中的美国人做了什么呢?美国人的贡献就是使用了“钞能力”,支付了曙光号设计制造的全部费用。


这样的合作模式几乎贯穿整个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使用过程。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完成最后一次发射任务之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轮换主要就依靠俄罗斯的“联盟”系列飞船。从2006年到2020年,美国先后向俄罗斯购买了71张联盟飞船的船票。


当然,俄国飞船的船票并不便宜。2006年时,把一名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票价只有2130万美元,到了2020年已经超过8600万美元。最近上去的这位美国宇航员,大概率是超过9000万美元的。


美国人为了运送自己的宇航员,前前后后向俄罗斯支付了50亿美元以上。所以,美国人自己也觉得这事越来越“冤大头”,所以开始搞自己的“龙”载人飞船。到目前为止,“龙”已经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了7次人员。在今年8月26日的发射中,也搭载了1名俄罗斯宇航员包里索夫。


除了发射任务之外,美俄在国际空间站的合作还有地面控制和各种空间实验。比如,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GCTC),就被用来训练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宇航员。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也曾派出人员到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训练。


当然,有合作自然也有龌龊。美国曾经非常小气的禁止国际空间站中的俄罗斯宇航员使用美国舱段的健身设施和卫生间。而这个原因是俄国人自己搞得马桶”爆炸”(废水和污水分离器故障,各种便便飞散),让空间站里面一片狼藉,引来美国人不满也是正常。

▲空间站上的卫生间


当然,两边最离谱的矛盾还是在2021年,俄国人为了赚钱,送了1名导演和1名演员到空间站去拍电影,然后挤占了美国宇航员马克·范德·黑(Mark Vande Hei)的返回舱位,让这位宇航员在轨道上一直呆到2022年3月30日,被迫创下在轨355天的记录。

▲中间的两位就是导演斯彭科和演员别列希尔德


不过,估计很快就将不会再有关于国际空间站的矛盾了。原因当然不是因为美俄关系改善,而是恰恰相反,俄乌战争导致的美俄关系恶化后,大家已经决定一拍两散。俄罗斯将在2024年后退出国际空间站的合作。而没有俄国人的国际空间站,也很快就会失去作用,坠毁于大气层之中。


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对太空的探索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希望在未来,各个国家都能放下地球上的冲突和成见,携手共同推动对太空的探索,让人类的脚步早日迈出太阳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19086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