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夜间门诊,为医疗服务点亮一盏暖灯

正观快评:夜间门诊,为医疗服务点亮一盏暖灯

00:00
02:47

工作繁忙,你是否生了病却在硬扛,没时间去看病?当前,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等地都在推进夜间门诊建设,越来越多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调整医疗资源,延长就诊时间,为白天上班无暇看病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方便。

年轻人白天上班或上学,难以挤出看病时间;老人和孕妇做检查,家属就得请假陪护……看病难,一部分就难在“白天没时间”。

如今,医疗机构主动延长就诊时间、增设夜间门诊,既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看病需求,也从细节方面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是一件既“硬核”又“温柔”的事。对其自身来说,开设夜间门诊也有助于分流日常门诊、急诊的压力,是实现“错峰就医”的有益探索之一。

早在2004年,北京就有医院开设了夜间门诊。这不是一件新鲜事,但真正让夜间门诊驶入“快车道”的是,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弹性安排门诊时间,满足上班、上学等人群的就诊需求。自那之后,夜间门诊、信用就医等新模式纷纷落地,也收获了不错的反响。

迅速推进值得肯定,也应看到,夜间门诊作为一种创新服务模式,虽然方便了患者,但也无形中侵占了医务人员的休息时间,并提高了机构的运营成本。如果不把这些纳入考虑,单纯增加门诊数量,跟风开设夜间门诊,那么初衷再好的新模式,也只会流于机械、低效的形式。

医疗机构应谨慎选择,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事前评估、判断,若条件支持再进一步科学谋划,平衡好各方利益关系。发展夜间门诊要快更要稳,才能真正深入人群、提升服务品质。同时,由于夜间门诊仍处于探索阶段,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在推广和普及之前,不妨先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周边居民较多的医院,以及重点科室先进行“试点”,再“以点带面”,或许能避免一些问题。

还要注意,夜间门诊主要起到补充和辅助作用,医疗服务的重心仍然在日常门诊和急诊上。优化医疗服务,要以日间门诊为主、夜间门诊为辅,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合理开设各类特需门诊。

漫漫长夜,医院科室内有人常驻、有灯常亮,既温暖无数患者的心,也体现一座城市的温度。这样以“患者为中心”的就医便民利民举措,不妨再多一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