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君主与大臣》:起底大清军机处与皇权之间的互动

历史丨《君主与大臣》:起底大清军机处与皇权之间的互动

00:00
29:37

最熟悉清朝中央档案的西方学者,起底大清军机处与皇权之间的互动。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君主与大臣》的作者是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白彬菊,她长期致力于清史研究,被著名汉学家魏斐德誉为西方最熟悉清朝中央档案的学者。在本书中,白彬菊利用大量一手档案,系统梳理了军机处在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从发源到鼎盛、再到变革的全过程。


一、军机处的诞生及发展


在古代,皇帝为了高效统治国家,一般都建立有“外朝”和“内廷”两套班子。“外朝”一般指宰相统领的正式官僚系统,如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等。“内廷”一般指为皇帝个人服务的秘书机构,主要由皇帝信任的身边人,如外戚、宦官、侍卫、亲信大臣等组成。自汉代以来,皇帝为了大权独揽,总喜欢赋予身边“内廷”机构一些非正式的权力,以更好地控制“外朝”。这种皇权和官僚系统之间的博弈,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白彬菊全书主要就是基于“外朝–内廷”这一框架展开分析的。


军机处的缘起,要从雍正继位说起。雍正在登上皇位的过程中,经历了著名的“九子夺嫡”,虽然侥幸胜出,但根基不稳,无论是“外朝”还是“内廷”,都问题重重。


先说外朝。雍正发现它有独立运转的趋势,很难掌控。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官员在“九子夺嫡”的继承大战中,站到了雍正的对立面,对他心怀不满。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朝廷主要以“题本”治国,各地官员有事需要皇帝定夺时就会上一个“题本”,但这些“题本”并不会直接交给皇帝,而是首先汇总到内阁,由内阁官员给出相应处理意见,再请皇帝定夺,导致皇权很大程度上被外朝官僚系统所制约。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针对外朝部分官员的不配合,通过微调组织架构,增设“管理部务大臣”这一岗位,迂回地实现权力大洗牌。针对公文流转制度,首先是给“题本”制度“打补丁”。比如,不再大规模召集百官每天上早朝,多开小会;要求将题本分级处理等。其次是大规模推广康熙创立的“奏折”制度上。大臣们有要事禀报,可以直接给皇帝写一封奏折,派专人送到皇宫,从源头上切断外朝对信息的垄断。

雍正皇帝啥都想管,自然需要有人辅助,所以开始有意识地组建自己的秘书班子。最早的成员是他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后来还陆续发展了张廷玉、蒋廷锡、鄂尔泰等人,他们一边帮皇帝监管外朝各核心机构,一边频繁出入大内,帮助皇帝出谋划策、处理奏折。白彬菊称他们为“内廷代理人”,认为他们是军机处最早的雏形。


再说内廷。雍正从康熙手中主要继承了三大内廷机构,分别是内务府、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其中,内务府负责管理宫中各项事务;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军事政策的制定;南书房主要负责帮助皇帝撰拟谕旨。整体上,当时内廷机构主要被满、蒙权贵所把持,他们不仅声名显赫,拥有法定地位,且很多人因为在储位之争中站错队,对雍正心怀怨恨。


怎么办?另起炉灶,设立新的内廷机构,逐渐削弱原有内廷机构职权,让他们慢慢脱离权力中心。比如,咱们前面提到的“内廷代理人”团队,就事实上取代了“南书房”最重要的职责,“提供建议、撰拟谕旨”,但南书房也并没有被裁撤,而是逐渐蜕变为一个陪伴皇帝赋诗作画的闲散机构。再比如,雍正为借助平定准噶尔这一契机,成立了“户部军需房”和“办理军机大臣”这两大全新的内廷机构,负责战争策划和后勤保障,悄然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制约。


作者白彬菊将“内廷代理人”“户部军需房”“办理军机大臣”这三者都视作军机处的雏形,但她认为,在雍正朝军机处并没有真正形成。因为,雍正在世时为了保证自己能乾纲独断,有意让自己最信任的三个内廷组织相互之间保持独立。


军机处的最终定型,还有待乾隆来完成。雍正驾崩后,遗诏中把两个最核心的“内廷代理人”张廷玉、鄂尔泰,任命为总理事务王大臣,辅佐新皇帝乾隆。乾隆为了快速处理政务,在雍正去世后的三个月内,陆续将“户部军需房”和“办理军机大臣”解散,其人员和相关职能都融入到总理事务王大臣中,导致这一过渡性机构的规模和职能都迅速扩大。


按惯例,新皇帝守孝三年后,这种过渡性的辅政班子就要解散。可三年后,乾隆并没有解散它,而是将其更名为“军机处”,永久性地保留了下来。此后,军机处权力不断扩大,日渐成为“军国大计,无所不揽”的大清权力中枢。


二、军机处的运转

1. 军机处的主要工作内容


雍正以前,清朝皇帝处理国家事务主要靠公开的“上早朝”和私下批阅题本。但雍正很不喜欢“上早朝”这样的现场办公会,认为效率低,保密性差。他正式继位后,就不再要求大臣每天上早朝了,主要靠批阅题本和奏折来治国理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在上面写批语,由于皇帝用红色毛笔写,所以被称为“朱批”;另一种是简单几句批语说不清,单独写篇回复,这叫“上谕”。但无论“朱批”,还是“上谕”,背后具体拟草稿、出方案的都是军机处,这是军机大臣们日常的主要工作。


除此之外,军机大臣偶尔也会承担一些临时性任务。比如,替皇帝去指挥军队作战;帮助皇帝推荐合适的晋升人选;亲自审理皇帝关心的案子;甚至,皇帝想要编本书,也需要军机处负责编辑出版。总之,军机处本质上是一个秘书机构,任何皇帝关注的领域和问题,他们都深度参与其中。


2.军机处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组成。


军机处最初只有军机大臣帮皇帝处理各种事务,但随着军机处职权的不断扩大,事情越来越多,单靠几个军机大臣实在忙不过来了。所以,皇帝就给军机大臣也配了一堆小助理,他们被称为“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负责主持军机处工作,每天直接和皇帝商议国事,负责从皇帝那里“领任务”。军机大臣一般由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或侍郎等二品以上官员中亲自挑选,不需要走任何法定程序,具体让谁“入军机”,全凭皇帝自身喜好。


军机章京主要是负责辅助军机大臣处理各种具体事务。比如,皇帝让军机大臣“拟旨”,军机大臣转头就会将相关任务交代给当日值班的军机章京,等他们写完后自己略作修改,就可以去请皇帝批准了。此外,军机章京还要负责做好来往文书的记录和整理。军机章京主要从内阁和六部的基层办事人员中通过考试遴选。


三、军机处和皇权之间的关系


白彬菊认为,虽然雍正皇帝最初设立军机处,主要是为了绕开外朝官僚系统,不受制约的行使皇权;然而随着军机处的发展壮大,它反而开始日益分化皇权,推动着清朝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由“君主专制独裁”向“君主和军机大臣共治”的转型。


这一说法很具颠覆性,但也在史学界引起很大争议。因为白彬菊的论据并不充分。皇帝并非全知全能,要想统治一个庞大帝国,必然要借助身边专家或助手的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是在与这些身边的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皇帝始终将最终决策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其次,军机大臣的任命全凭皇帝个人喜好。所以,国内主流史学界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书名:《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1723-1820)》

作者:白彬菊

撰稿人:田晋文(资深媒体人)

编辑:枫窗

主播:石头说话2017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王雨

总编辑:赵雅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INJIANTIE

    清朝军机处与皇权之间的合作

  • 魔都女巫

    雍正真是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能让各领域专家乘凉

    大能猫12 回复 @魔都女巫: 这里不止没真正的科学家,历史家都没有吧

  • 90冷冰秋

    两次所以,所以是机读?

    阿波同学 回复 @90冷冰秋: 剪辑的问题

  • 听友444425695

    明清 没有 宰相,有首辅。

  • 翁意

    为什么每隔几百年就会有一次改朝换代?

    王春丽0229 回复 @翁意: 府兵制和募兵制之间的拉锯

  • 硬派老生_龙哥

    不错👍

  • 朗笙的声

    人性如此,况皇帝乎,都是了自己的权力,为什么能自己说了算,不被其它机构和人员所支配,就想方设法去让自己说了算,还得让国家顺利运转,内阁也好,军机处也罢,都是以皇帝的权力正常运行的一个机构而已,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 T7俱乐部

    666

  • 魔都女巫

    内阁?

  • 陆安_QQ

    平房里的临时军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