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0 集〈顏渊篇 12.1〉克己复礼的真谛

第 110 集〈顏渊篇 12.1〉克己复礼的真谛

00:00
13:4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克己复礼的真谛。


现在进展到《论语》第12篇〈颜渊篇〉。

这一集要介绍〈颜渊篇〉的第1章。


原文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本章非常重要。

首先,颜渊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德行第一、好学唯一。其次,是孔子的核心观念,也就是他的一贯之道。现在,颜渊请教如何行仁。我想古今中外,凡是想了解孔子思想的人,都会收敛心神,认真聆听。孔子因材施教,他对颜渊的回答,肯定是他最重要的心得。


我们在解释本章内容之前,先提供两点线索。由此可以更清楚把握,孔子本人做人处事的风格,以及他教导学生的模式。那就是,第一:化被动为主动;第二:由消极转积极。这两点特色,在本章明白展现出来。


所以,我要请你把过去对本章的理解,先搁置在一边,耐心听我的白话语译,与后续的解释。


本章的意思是︰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不论什么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的作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在本章中,颜渊两度提问:他先问仁,后面再问具体的作法。具体的作法方面,孔子给他的答案是四个勿︰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这四个勿,正是消极的,不要做什么,以及被动的受所限制。


从这里才可以回到开头所说的:积极的要做什么,以及主动的去做什么,也就是孔子开头所说的克己复礼这四个字,我们把它翻译成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这就是人生的正途


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呢?

你可以参考孔子在同一句回答中,稍后所说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要补充及强调: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要靠别人吗?这正是要你主动而积极,以走上人生正途。


在同一句话中,如果你把前面的克己当成克制或胜过自己,同时把稍后的由己当成全靠自己。那这两个自己的意思,不是矛盾吗?因此克己二字,值得进一步研究。

首先,克己复礼一词,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过了。在《左传昭公十二年》,当时孔子21岁,有一句话,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就是孔子说,他参考古代的说法,古代早有这样的说法。


所谓的古代,对孔子来说,应该是夏朝、商朝以及周朝初期。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孔子当然很熟悉了,主要内容包括:宗教与国家的礼仪、社会生活中的礼节,以及个人言行的礼貌。所以,言行要去实践礼的要求与规定,那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克己是什么意思?

这个字,在《尚书》里面,经常的用法是指:能够。譬如在《大学》这本书,引述《尚书康诰》的克明德克明峻德(《尚书帝典》)等等。这个字,都是指:能够,如何如何。因此,孔子引述的古语,也可以是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这样的理解,而他引述的仁也,就是指美好的行为。


这个字,在《诗经》里面,用来指称美好的言行,高尚的表现;在孔子,则用它来指称人人应该走上的人生正途。孔子是温故而知新(〈为政篇2.11)的人,他可以引述古语而加以新的诠释,或者给它新的重点。现在,克己二字,你把它理解为:使自己能够如何如何,可以吗?


答案是:可以的,在文法上,这是古人所谓的叙事简句。在《论语》中,类似的用法出现四次。


第一、在〈公冶长篇5.15〉,孔子对子产加以肯定,说他有四种君子之道︰第一句就是其行己也恭


第二次,是在〈卫灵公篇15.5〉,孔子说无为而治的就是舜,他怎么做呢?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第三次,是在〈子路篇13.20〉,子贡问︰怎么样可以称为士?就是读书人。孔子的回答是行己有耻


第四次,就是这里(〈颜渊篇12.1)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的叙事简句,就是使句子简单一些。那么,上述这四句话怎么解释呢?


第一,所谓的行己也恭,就是使己行恭谨。


第二,恭己正南面,是使自己恭谨的态度,面向南方。


第三句,行己有耻,就是使自己的行为有羞耻心。


而第四句呢?克己复礼就是使己克复礼。

所以使自己如何如何,你把那个放在动词后面,就是所谓的叙事简句。就算省一个字,也是更为简单的用法,并且表达得更为有力。


因此,克己复礼要理解为使己克复礼。就是使自己能够去实践礼的要求,也就是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这正是化被动为主动;由消极转积极。


你可以对照一下,一般人对于礼的要求是怎么去做的呢?他是:不得不,才去做;是被动的,才去做。从小开始都是这样子,遵守礼的规范,一旦没有人在旁边注意,就可能忽略了。


那么,现在孔子对颜渊的教导,是他最重要的人生的心得,就是对于遵守礼的规范:要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转积极;主动去实践礼的要求,那就是人生的正途。


我们在前面也一再提过,儒家所谓的人性,是指向善;善是指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要判断适当关系有三点:第一,内心感受。第二,对方期许。第三,社会规范。

礼,为什么重要?因为它就是社会规范的代表,我们也特别提过,是个人的人生正路。呢?是人类共同的正路。而道的内容,有时候可以用礼来表现,这一点在《中庸》第20.3章,里面谈到天下国家,有九大原理。其中第一条就是要你修身,他说脩身,则道立


怎么样叫做可以展现出来呢?后面(《中庸》第20.4)就加以解释:(zhāi)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意思是︰斋戒明洁而衣冠整齐,行动完全合乎礼仪,如此就是修身;修身,则道立


所以,不是有直接的关联吗?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主动积极的去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那就是人生的正途。所以孔子接着会说,任何一段时间,你只要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说你走在人生正途上。


天下人为什么如此说呢?就因为你所言所行,完全合乎礼的规定,但是不同的是,别人只看到外在的表现,你呢?是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所以后面接着会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完全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的。


也可以再进一步思考一下。

一般的解释,按照朱熹的注解,都是说克己复礼是胜过私欲而复于礼。把这个当作私欲,你要胜过它。但是请问,孔子后面回答颜渊说具体作法的时候,提到四勿,所谓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这四勿,不是正好是要你胜过私欲复于礼吗?就是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表现吗?


如果后面所说的四勿,就是胜过私欲而复于礼的话,那跟前面的克己复礼,按照朱熹的解法,不是完全一样吗?那你不是重复前面的说法吗?颜渊是谁?闻一知十(〈公冶长篇5.8)的学生,他需要老师重复一次前面说过的话吗?


当然不需要。


所以最好的理解,就是孔子提醒颜渊,人生的正途,是要你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那怎么做呢?要从被动的、消极的遵守礼的规范,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开始;从不要做什么,不要如何做,再进一步推展到主动可以去实践你的要求,那不就是人生的正途吗?


所以我们在学到〈颜渊篇12.1〉这一章的时候,确实要特别用心,因为你如果把孔子给颜渊的答案,说成是要胜过自己的私欲,如何如何,那按照因材施教的说法,就好像颜渊有很多个人的不当的欲望似的,这实在是很大的冤枉。


颜渊是孔子学生里面,最没有欲望表现的,但他还是按照规矩,先设法去按照礼的规范修身。所谓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篇9.11);约我以礼就是那四个勿。


这些都做到之后呢,最后才能够怎么样?真正的克己复礼,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规范。这一来,不是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吗?人格的培养,君子的目标,不是慢慢接近完成了吗?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谈仁要因材施教。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自牧南山人

    由内而发的主动实践礼的,日日修练变成一种本能,本来如此。

  • 张文泉zwq

    知道自己学论语是为了避祸,能更好的处世,现在明白这是被动的,所以学习时总是不由自主有很多判断来影响对仁的理解,而为人的仁是主动的,由被动到主动才是修养关键点,而礼居然这么重要,以礼治国,以礼成人,听讲到这,不光是仁,对道的理解也又深刻一些了。

  • J之大盗

    像西西弗斯一样,日复一日地克己复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炼就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儒、道融为一体谢谢老师

  • 自牧南山人

    我制作一件器物,总是用尺子量长宽高,忽略了内在的眼力见,所以总是应付外在的规矩。以后要培养内在的透视眼,尺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