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子路升堂未入室。
我们要介绍《论语‧先进篇》的第12、13、14、15这四章。
先看第12章,原文是: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是︰
子路请教如何服侍鬼神。孔子说︰“没有办法服侍活人,怎么有办法服侍鬼神?”子路又问︰“胆敢请教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没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会了解死的道理?”
在本章中,子路提出两个大问题来请教老师。
第一个是,如何服侍鬼神?
古人相信天有天神、地有地祇(qí)、人有人鬼,统称为鬼神,是超自然的存在或力量。一般人所了解的鬼神,主要是指祖先与神明。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怎么样呢?就是要虔诚祭祀自己应该定期祭拜的鬼神(〈八佾篇3.12〉),然后与鬼神保持尊敬而适当的距离,并且尽好做人应有的本分与责任(〈雍也篇6.22〉)。
子路听过孔子的教导,他想请教如何服侍鬼神,孔子的回答是:先尽心尽力服侍活人,做好自己眼前当下的角色。是子女,就好好孝顺父母;是臣子,就好好为君上与百姓服务。以这样的心志与态度去服侍鬼神,不就没有问题了吗?
接着,子路又请教一个更深奥的问题,死亡是怎么回事?
这是好学深思的人都在探索的大哉问。孔子依然从容回答说:没有了解生,怎么能了解死呢?
我们综合《论语》所提供的材料,可以补充两句话:第一是,死亡是人类自然生命的结束。第二句话是,死亡是人类价值生命的完成。所谓自然生命的结束,就是凡有生命之物,终究会死。但是做为人,还有价值生命,要为了实现仁与道而死。
进一步引申,可以这么说,孔子在这里说“未知生,焉知死”?而不只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未知死,焉知生”?也就是只有了解“死”是怎么回事,明白人生应该为何而死,然后才能以正确的态度珍惜人生,这正是“向死而生”的意思。孔子是从生命的过程去看待生命的终点,而西方学者是从生命的终点去看待生命的过程。
这两者并无孰优孰劣的问题,为什么?
因为孔子对于死亡确有深刻的理解,不然他如何能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篇4.8〉)!以及“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15.9〉)呢?在《论语》中,“死”这个字出现了三十八次,而“生”这个字出现了十六次,这当然是就单字来统计,因为所有《论语》的内容,都是在谈论人生的。
生与死,有如不可分割的两面,只有知道如何生与为何生,才能明白死的意义。离生而言死,只是诞妄;离死而言生,只是愚蒙。
其次,看〈先进篇〉第13章,原文是:
闵子侍侧,訚(yín)訚如也;子路,行(hàng)行如也;冉有、子贡,侃(kǎn)侃如也。子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意思是:
闵子骞站在孔子旁边,看起来正直的样子;子路站在孔子旁边,看起来刚强的样子;冉有与子贡站在孔子旁边,看起来和悦的样子。孔子很高兴。稍后他又说︰“像子路这样,恐怕将来不得善终。”
本章,提到四位弟子平日的神情态度。
闵子骞很正直,他推却了季氏任命他当费邑县长的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了,他不愿意同流合污(〈雍也篇6.9〉);子路是刚强的,行侠仗义,侠客的风格很明显;冉有、子贡站呢,很和悦,在老师身边心情十分放松。难得的是,这里提到“子乐”,就是孔子很开心。但是他稍后又担心子路,因为过刚易折,在乱世里面尤其如此。
后来,子路去卫国,在大夫孔悝(kuī)的手下担任官员,那正是卫国国君父子相争的期间(〈子路篇13.3〉)。儿子卫出公已经上位十二年了,但是父亲却回来争君位,成功了,成为卫庄公。子路忠于职守,赶回城去救孔悝,结果不幸被杀。当时孔子72岁,孔子本章所说的子路的下场,可以说是被他不幸而言中了。
接着看〈先进篇〉第14章,原文是: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fú)人不言,言必有中(zhòng)。”
意思是:
鲁国官员准备扩建叫长府的国库。闵子骞说:“照着原来的规模有什么不可以呢?为什么一定要重新扩建?”孔子说:“这个人平常不说话,一说话就很中肯。”
本章背景,可能是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时。
闵子骞小孔子15岁,当时可能在孔子手下担任官职。鲁国的官员准备扩建长府,长府是国库,内有财货兵械。闵子骞认为扩建国库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可能带来动乱,这是因为鲁国内部,一直存在着鲁君与三家大夫之间的矛盾。闵子骞所谓的“仍旧贯”,意思是,可以按原来的规模加以整修,但不必重新扩建。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藏富于民,而人民信赖政府,不必在增加国库与武力装备上费心。本章,孔子肯定闵子骞平常不太说话,但一说话就很中肯,击中要害。
其次,再看〈先进篇〉第15章,原文是: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意思是:
孔子说:“子路所弹的这种瑟声,怎么会出现在我的门下呢?”其他的学生听了这话就不尊重子路。孔子说:“子路的修养已经登上大厅,只是还没有进入深奥的内室而已。”
本章,谈到子路弹瑟之事。
子路是个行动派,他听到该做的事就想立刻去做,但德行修养并非一蹴(cù)可几,于是他在没有达成已知的修养之前,很怕又听到新的修养目标(〈公冶长篇5.13〉)。如此的个性在学习音乐、演奏乐器方面,就不容易达到老师的要求了。
他所弹的瑟音有何特别呢?
依《孔子家语》所载,说:“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盖其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原来弹琴鼓瑟、演奏乐器,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心思与气质。孔子显然认为音乐陶冶的效果不够理想,所以严格评论了子路,说:“这种瑟声,怎么会出现在我的门下呢?”
子路小孔子9岁,年龄比多数同学要长,又任侠好勇,平常很受到同学们的尊重,结果同学们听了孔子的评论,就有些轻看子路。孔子立即出来说公道话,就是:子路的修养已经升堂而尚未入室。后代的念书人,就配合〈先进篇11.2〉前面所谓的“及门”,把老师所收的弟子分为及门、升堂、入室三个阶段。
孔子的弟子或许“多在升堂阶段”,能入室了解孔子核心观念的,大概只有少数人,像颜回。此所以颜回过世的时候,孔子会说“天丧予”(〈先进篇11.9〉)!而在〈宪问篇14.35〉,孔子晚年时也会感叹“莫我知也夫”!
这一章,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过犹不及的启发。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如果前半句也说成“未事人,焉事鬼”,可以吗?
子路请教一个更深奥的大哉问。孔子:未知生,焉知死。西方哲人:未知死,焉知生。孔子是从生命的过程去看待生命的终点,而西方学者是从生命的终点去看待生命的过程。离生而言死,只是诞妄。离死而言生,只是愚蒙。——傅老师深度讲解论语107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