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一死一生见交情。
我们要介绍《论语‧乡党篇》的第22章、第23章。
先看第22章,原文是: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bìn)。”
这短短几个字,看得出来孔子对朋友的重视。事实上,孔子对朋友确实非常重视,他后来也提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季氏篇16.4〉),我们都非常熟悉。朋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里指的当然是好的朋友。孔子谈到志向的时候,特别说到,在“老者安之”与“少者怀之”之间,是“朋友信之”(〈公冶长篇5.25〉)。
天下人,都可以做朋友,我们对孔子的朋友观念,也相当熟悉了,“有朋自远方来”(〈学而篇1.1〉);后来,他的学生听到孔子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篇12.5〉)。这些都是天下人,做朋友的互动的一种相关资料。你想想看,孔子的志向之一,是要让朋友信之,天下做朋友的都互相信赖,都是可信赖的,那样的社会一定是安和乐利。
一般社会上有各种问题,朋友之间相处,有各种复杂的状况,往往都跟社会的不安定有关。譬如说社会穷困、社会有动乱,这个时候,朋友之间的交情就备受考验,所以孔子对于朋友这一伦,他特别重视。因为讲到五伦的时候,父子、夫妇、兄弟都在家庭中,而君臣呢,要看你是不是有机会在外面从政做官,推广到今天,是在社会上就业;而朋友呢,是跟天下人都可以互动的,都可以在机缘成熟时,可以做朋友的。
那么,这里提到朋友过世,“无所归”什么意思呢?
遇到朋友过世而没人料理后事,这什么情况?代表这个朋友可能是家道中落或者子孙不肖,以致于过世之后没有人管了。
孔子听到这种事,他就会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方面,孔子本人是礼仪专家,我们曾经提过,孔子说过“何有于我哉”(〈述而篇7.2〉)?第二次(〈子罕篇9.16〉)说的时候,是提到四件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其中的丧事不敢不勉,我们从这一句话推断,当时孔子大概就是以丧祝为他的职业,就是替贵族之家承办丧事。
那么,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大约67岁前后,他又经过了卫国,这时候卫国的司徒敬子死了,孔子担任他的丧祝,也就是主持丧礼。这说明什么?他确实是一位丧葬方面的专家。
当然,这边谈到的卫国的司徒敬子,本身是一位大夫,他不至于没有人料理后事的,但是孔子出面做的话,一定使整个礼仪,显得完全合乎礼仪的规定,既庄严肃穆,又能够合乎大家的需要。那如果是遇到一些家境贫困的朋友,会像这里所说的,死了之后,无所归,没有人料理后事,孔子说:我来负责。这是一种雪中送炭的例子,孔子费时费力费钱,只为了成全他与朋友之间的情义,所以这一章特别让人感动。
我们接着再看,与朋友有关的下一章,就是〈乡党篇〉第23章,原文是: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意思是︰
朋友送的礼即使是车与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也不作揖拜谢。
这一章所说的是,朋友之间互相赠送礼物。
这是经常出现的事,朋友本来就有通财之义,连子路都可以做到“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篇5.25〉)。那么一般朋友之间,互相赠送礼物是很合理的。
那么朋友送礼物,孔子接受了,就算送车、送马非常贵重的,孔子拿来,说谢谢就可以用了,他并不会作揖拜谢,他只有一种情况,会作揖、鞠躬、拜谢。什么情况呢?朋友在家祭拜祖先的时候,使用的祭肉,分一部分,切一块给孔子,孔子只要知道,这是朋友家送来的祭拜祖先所用的祭肉,他会作揖拜谢。
为什么?
因为朋友这么做,代表他在祭拜祖先的时候,一定想到了孔子这个朋友。等于是让祖先知道,他以孔子为朋友,而孔子作揖拜谢,也是代表向朋友的祖先致敬。别人既然在祭拜祖先的时候想到你,提到你,那你怎么能够不适当的回报呢!
所以,这里特别让人注意到的是什么?
就是一块祭肉,就它的现实上考虑的话,值不了多少钱,但是朋友送一辆车,送几匹马,那在古代是非常贵重的。在价钱方面跟前面的祭肉,完全不能互相去对照比较的,可能要超过祭肉几十倍、几百倍的价格了,但是孔子重视的,完全是心意。你送的礼物再贵,也有一定的价钱,朋友之间是互相的,你这次送我这个礼物,我下次送你别的礼物,只要我有能力!
这里,我也想到古代希腊人,他们有一种比较高尚的精神,就是朋友送我礼物,我下一次回送的时候,一定要送更好的礼物。举例来说:你送我一个礼物是铁做的,下次我送你一个铜做的;那你接着又送我一个银做的,那我就要回送你一个金做的。就是如此,绝不占别人便宜。
像这种用价钱可以衡量的礼物,它都是有限制的,但是,祭拜祖先是一种宗教活动,里面完全是超越人间的各种价值之上的,超越的一种层次。所以孔子重视的,并不是世俗的价格,他更重视的,是精神的价值;所以在精神的层次,这是无法限量的;所以你作揖拜谢,怎么样都不为过。
至于说,人间的有形可见的,有钱可以衡量的,具体的礼物;那都是因为你这一方面的财力,更胜于我,送我一个大的礼物,我拿来就收了。这代表什么?你的心意。这跟礼轻跟礼重,关系并不大,我在这一方面,不能回报你更贵重的礼物,但是,其他方面我可以回报。
以孔子来说,说不定可以送他一本经典,或是免费给他上一次课这些,像这个都是人与人之间,重在精神上的平等、互动。否则,交朋友的话,斤斤计较于谁更有钱,谁的礼物更有价格,那这样还交什么朋友呢?
所以,从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的是:朋友交往,更重视的是精神的层次,要有共同的理想跟目标。所谓的志同道合的人,相处的话呢,世俗的各种车马衣裘这些,都是陪衬的!重要的是,你的心意在哪里?心意在哪里,里面有共同的,精神的层次的互动,这才真的是君子之交。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生活琐事见风格。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听老师讲过古人同门为朋,同志为友,现在更多感受同利为朋,同趣为友,这大概是社会发展环境影响,因为人也会变化的,总的感受是同频的人更能长久成为朋友,精神上的同频共振。夫子的情义给人温暖,高贵的人文精神,不枉为人,有一种爱跟爱有关。
“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老者安之”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君子以类族辨物”“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道者为朋,同义者为友,君子交朋友在道义,小人交朋友为权利。 圣门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告诉他过错的才是真朋友;禹闻善言则拜,告诉他善言的才是真朋友。能劝善规过,是为道义之交。(善人) 今人交友,功利,不考查是非善恶,一味滥交,受损友之累,不明朋友之道,更何谈“与朋友共”。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