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中国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从古至今,诗歌就是人们抒情写意的文化载体。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让诗歌成为一种全民皆宜的语言艺术形式。百年前,新诗的腾空出现,让新诗与旧诗这两种看似大为不同的诗歌,进入并行不悖又充满纠葛的特殊状态。
9月22日下午,以“传承创新:新旧体诗的百年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诗歌研讨会在郑州图书馆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诗人、学者欢聚一堂,用历史的眼光来讨论新旧体诗,畅谈让诗歌更好地走向大众、走向社会的新路径。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在主题发言中谈到,新时代中国诗歌的主题构成,就是新体诗、旧体诗这两种体裁不同的诗歌。体裁上的新旧本来没有优劣,但是因为新旧对比,这个旧字往往含有贬义。他提议,不要脱离诗歌体裁,简单地用新旧来命名两种诗歌,而应该用自由诗和格律诗。
《中华辞赋》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石厉则表示,“传承和创新的问题,对于写作者来说确实难度很大。我们要写一首诗的时候,不管是写旧诗还是新诗,如果永远躺在传统上,或者别人的写作基础上,那写出来的诗就有问题。”他认为,诗歌中好的语言都是属于自己的。从创造的角度来讲,传统是双面的,不能一味讲究继承。
在场的许多诗人、学者谈到了新旧体诗及诗人之间的隔阂问题,对此,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说:“两种诗人群体之间的隔阂是由新旧诗的形式差异造成的,其内在是统一的。要消除隔阂,诗人首先要放下成见,互相包容。唯有诗人消除割裂,勇于面对呈现出的新问题,才能有诗歌的繁荣。”
研讨会嘉宾发言结束后,担任主持人的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副主编、《中华辞赋》杂志社社长王冰为今天这场“百家争鸣”的文艺盛会进行总结。他说:“今天的研讨会是研讨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要把祖祖辈辈创造和传承下来的精神与智慧,融入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用当今时代的丰富实践和不懈创作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它具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