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诗人|吕周杭:诗歌会穿越局限的生活直抵人心

对话诗人|吕周杭:诗歌会穿越局限的生活直抵人心

00:00
02:27

9月22日,以“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诗歌节诗歌研讨会在郑州图书馆举办,青年诗人、吉林大学车辆工程系硕士研究生吕周杭在研讨会上发言。

吕周杭以个人写作与友人文本为例,就诗歌的现代化分享观点。他认为,诗歌的现代化首先是变化的生活经验与不变的抒情,然后是古典的继承,最后是自然的书写和共同的情绪。

古人的送别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而现代化的交通词汇为高铁、火车、车厢等,这是诗句里在意向上十分显性的区别。“诗歌里的意向和修辞就像一个房间里面的镜子,而抒情是那道照进来的光束。我们可以改变镜子摆放的位置和镜子的种类,最终呈现出我们想要的屋子里的光亮,但这放大的光亮的源头还是那份共通的情绪。”吕周杭说。

在关于现代诗歌古典的继承方向,吕周杭分享了一种类似“重写”的构建方式,即把古典的人称代入现在的语境,将自己的视角、古典的故事框架、当下的生活,三者在诗歌中进行有机融合。“对古典的再书写以及对古典元素的应用都让人欣喜,可以看到不仅仅是简单的继承,还有在今日的运用。”他表示。

最后,吕周杭在现场分享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收获》

十月的光线在外部劳作

尘土发烫,声音通过振动联结彼此

在十月的玻璃房,她小心翼翼地旋转,挪腾

太阳像一颗笨重的蟹钳摇摇欲坠

果实在传递。幸福在分享中得到形状

所有的目击者都信誓旦旦

我们握着春天的树对秋天的信心

尝试理解,就像风雨也曾徙经我们的躯干

在这首关于收获的诗歌里,吕周杭将“果实”一词阐释为更广义的果实,“果实就是诗歌,是我们去阅读不同的人,把生活里的感悟凝结出来的作品,去尝试理解人们的情绪和处境。而诗歌正是在被阅读的过程中,才得到它在读者心中的‘形状’。”

吕周杭认为,“正是这种尝试理解的过程,让诗歌的情绪能够抵达更多的地方,乃至穿越时间和空间,穿越个人局限的生活,直抵人海里每一个个体的当下。这是我心目中诗歌的意义之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