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从苦难中绝处逢生。
书名:《名人传》
作者:[法] 罗曼·罗兰
今日解读:佳明
解读人介绍:北京大学文学硕士,自由撰稿人/译者,前书评周刊编辑
播音:贾逢韬
策划编辑:胡潇方
音频编辑:陈子夫
01 听前思考
罗曼·罗兰为什么要动笔写名人传记?
三位名人有哪些共通点和不同之处?
《名人传》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如何?
02 书中金句
艺术与生命是一致的。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03 精华笔记
德国古典主义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人道主义作家托尔斯泰,这三位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领域的名人,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的笔下,被他奉为人类历史上真正的“英雄”?阅读《名人传》,我们不仅要重访这些伟人的生活与精神历程,还需要返回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的历史现场,了解当时的历史、社会和文学环境,理解他所谓的“靠精神而伟大的英雄”真正的内涵。
罗曼·罗兰为什么要写《名人传》?
三本传记的共同主题,是苦难中的伟大,可是罗曼·罗兰并非要歌颂苦难;他是要通过英雄事迹,为世界上受苦受难的人提供精神力量。他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内部原因。罗曼·罗兰处于人生的低谷期,需要从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1901年,罗曼·罗兰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感情受挫的同时,事业也不顺利。他的戏剧尝试既不受观众欢迎,也得不到剧评人的赏识,连上演的机会都很少。年近四十,文学成就寥寥,罗曼·罗兰躲回象牙塔,闭门读书。他在阅读中重新感受到英雄的力量,于是想通过写作《名人传》,把这份力量散播出来。
二是外部原因。20世纪初,欧洲青年和知识分子精神沉沦,萎靡不振,亟待唤醒。
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时,法国文学日显凋零,19世纪末颓废文学的阴影笼罩欧洲,没有足以凝聚人心、激发力量的文字。知识分子和年轻人染上了懦弱、颓唐的习气。面对社会黑暗和众生苦难,他们没有能力和勇气反抗。《名人传》是罗曼·罗兰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对颓废文学阵营展开的一次主动出击。而贝多芬是罗曼·罗兰从小崇拜的精神偶像,所以自然成为他的第一选择。
《贝多芬传》:用苦难换来的欢乐
罗曼·罗曼用苦难串联起贝多芬的一生,而最终落在他为世间奉献的“欢乐”之上。
贝多芬的苦难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苦难。他从小在父亲的打骂下长大,被迫从4岁开始学习音乐,背负家庭的经济重担。母亲早逝,让他失去了世界上唯一的依靠。到了晚年,他本期待收养的侄子给自己养老送终,可最终还是被侄子辜负,孤独而终。
二是爱情的苦难。贝多芬用情最深的爱情有两次,第一次爱人移情别恋,第二次婚约被毁。贝多芬一生未娶,《月光曲》和《第四交响曲》是两次爱情留下的唯一痕迹。
三是命运的苦难。作为音乐家,贝多芬在步入创作全盛期之前,就完全耳聋了。他听不见自己的作品,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音乐,忍受着常人不能想象的痛苦,创造出了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且每一曲都是对上一曲的超越。直到生前最后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以“欢乐颂”彰显了他在音乐上的最高成就。
罗曼·罗兰特别强调贝多芬在苦难中给世界带来的“欢乐”,认为不向黑暗屈服,以饱满的力量向往欢乐,热情生活,才是他真正伟大之处。这种观念受到当时青年的热捧,《贝多芬传》也风靡一时,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风气。
《米开朗基罗传》:以苦难为食粮
罗曼·罗兰为了呈现不同形式的苦难,借着《贝多芬传》大获成功的东风,又创作了《米开朗基罗传》,描绘了这位艺术家“以苦为乐”的一生。
米开朗基罗本可以避开苦难的生活。他出身贵族,财产不薄,天赋满满,年少成名。雕塑《哀悼基督》和《大卫》,壁画《创世纪》和《末日审判》,都是人类历史上的艺术瑰宝。他在生前便享有盛誉,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可是,他一生都在与真实的苦难作伴,这种苦难必然是他主动寻求的。
他在生活上虐待自己,落得疾病缠身,困顿潦倒;他在工作上折磨自己,凡事不愿交付旁人之手,必须亲力亲为,对于不喜欢的工作,也没日没夜地全心投入,累得像奴隶一样;他在理想上剥削自己,不看重自己成名作品的价值,始终追求更高的目标,又因为现实原因始终壮志未酬。
罗曼·罗兰认为,米开朗基罗追求苦难,是因为只有苦难才能给他力量,同时也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眼光放在了救世主的高度,主动承受苦难,以高不可攀的理想,把自己打败,注定了失败的一生。
罗曼·罗兰为米开朗基罗感到惋惜,不赞成他拥抱苦难的态度。他虽然是伟大的艺术家,但是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英雄。
《托尔斯泰传》:矛盾无解,变化不休
《托尔斯泰传》是三本英雄传记中篇幅最长,结构最完整的一部。旋律主旨也从苦难偏转到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矛盾和变化之上。
托尔斯泰主要经历了三次重大思想变化:
第一次,他在大学里读到了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启蒙主义哲学家的作品,产生了平等和自由的思想,开始对自己的贵族身份产生厌恶,提倡贵族平民化,争取社会平等。他的贵族身份与平民解放理想之间的矛盾,贯穿其一生。这次思想转变,让他写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作品。
第二次,他在成名之后,发表了《我们应当做什么》的小册子,批判莎士比亚、贝多芬,又发表《忏悔录》,否定自己之前的作品,认为高等的艺术都是贵族的游戏,对底层平民没有现实帮助。他转而把更多精力放在社会活动和教育事业上,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观,转而宣传博爱思想,号召贵族亲身回归平民生活,从伦理和宗教中寻找社会问题的答案。
第三次,他在思想和社会现实矛盾毫无缓解的情况下,继续思考,对自己的博爱思想展开反思。他倾向于同情革命者,又反对暴力,在真理与爱之间反复纠结,矛盾的思想转变,集中反映在他的长篇代表作《复活》当中。
托尔斯泰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寻找答案,思想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开。罗曼·罗兰致敬了他的作品和品格,但在罗曼·罗兰的心目中,托尔斯泰算不上贝多芬一样的英雄。
《名人传》的命运
贝多芬一般的理想传主实难寻觅,罗曼·罗兰在《托尔斯泰传》后便中止了自己名人传记系列创作的计划,把主要精力投入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和随后的反战活动中。他获得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凭借后日的作品,可是,他的写作风格和精神基调,早在《名人传》中已奠定雏形。
三本名人传记,是西方传记文学史上的经典。罗曼·罗兰用感情驱动文字,提炼出一种新的依靠精神而伟大的英雄,改变了人们对“英雄”的定义,也在世界范围内对几代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感染力和震撼力至今不衰。
米开朗基罗,困难选择。家史很好😊平民无法走进艺术天堂。13岁开始绘画。哀悼基督。达芬奇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过苦行僧的生活。工作起来连觉也忘记了睡。生活上的悲惨是他创作的来源。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用工作淹没自己。一辈子都没有完成一件达到自己满意的作品。自己心中自己总是个失败者。以苦为乐,越是让我受苦的越是让我欢乐。从美貌的人那里获取艺术灵感。23岁完成《哀悼基督》。主动寻求苦难。《大伟》。承受了足够的苦难才能俯视凡人。
明白和不明白只隔着一层纸,关键是谁写出来。
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他们为追求美和真理而哭泣而痛苦
写的好,但讲的更好。磁性的声音,理智的分析,点赞!
米开朗基罗的人生境界是罗曼罗兰无法理解的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姓名:米开朗基罗(Michea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生卒年:生于1475年3月6日,卒于1564年2月18日 生卒地:生于罗伦萨共和国卡普雷塞,卒于教宗国罗马 职业:画家、雕塑家、建筑家 主要作品:《大卫像》、《最后的审判》、西斯汀天顶画、圣伯多禄大殿
很早就想看看名人传,听书方式更适合当下,很有收获。不过米开朗琪罗这个颜控的事还真是挺好笑的
明明是才子,自虐行为,生活上的悲惨,工作狂,从来不相信别人,一辈子都没有做出完美的作品,颜控,自己却丑陋,自卑,逃跑,依附权贵,生活上的失败。托尔斯泰,同一时代,内容感情丰富,真实,贵族出身,羞愧自身身份,批判自己,反复无常,矛盾,批判,纠结,伟大和苦难。精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尊重历史还是自我意识矛盾。
讲得真棒!就像天桥底下说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