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系列:心理账户和禀赋效应

名校系列:心理账户和禀赋效应

00:00
04:33

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我是为你带来100位诺奖得主传奇故事的Yoyo老师。


上一期节目,我为你介绍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诺奖得主理查德·塞勒。理查德·塞勒是美国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1945 年出生于美国,1995 年成为了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的经济学教授。作为行为经济学的领军级人物,塞勒教授发表了很多学术作品,他的学说值得我们学习。


了解塞勒教授的学说之前,咱们先来说说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把人们的行为和经济学融合起来研究。简单说就是把心理学研究引入到经济学中,关注那些传统经济学关注不多的因素,比如人们的真实行为、认知、情感、人格特质、偏见,等等,这些要素对个人和群体的经济决策产生作用,从而对整个经济系统造成影响。


总的来说,塞勒的重要学术贡献包括以下几点,禀赋效应、跨期选择、行为金融学,还有心理账户。今天的节目我重点为你介绍其中最出名的两个:禀赋效应和心理账户。


什么叫禀赋效应?通俗来讲就是敝帚自珍效应。这个概念由塞勒在1980年提出,意思是人们愿意固守和坚持熟悉的事情,抗拒改变或者尽一切可能维持现状。具体来说,人们常常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更加珍贵,而不愿意进行交换。对于已经拥有的事物,人们常常高估其价值,而如果这个事物是属于别人的,那么可能就不会被看重。这就是为什么在二手市场上,买家总会觉得卖家要价过高,而卖家却总觉得自己的二手商品值更高的价钱。


实验证明,假设你的朋友刚刚送你一张演唱会的门票,这时一个陌生人想购买这张门票,对方需要出价多少钱你才愿意卖出?再假设,你现在没有门票,但是你非常想购买一张,那么你愿意出价多少钱呢?答案显示,情况一中人们为门票索取的价格,是情况二中人们愿意付出的价格的二倍!由此可见,对于同一种事物,与没有拥有这种事物的人相比,在拥有者眼里,其价值几乎高出一倍。


接下来看看什么是心理账户。俗话说,人人心里都有一本帐。塞勒教授说,不对,人人心里都有几本帐。所谓心理账户是指人在思考问题时,并不会按照统一的成本收益核算,而是会在心里构建出分门别类的心理账户,分头进行计算。


举个例子,塞勒教授有个朋友,一天塞勒问他如何应付生活中的小灾小难,他说他每年一开头就给慈善机构设个捐钱额度,比如说5000块。然后每当生活中出了岔子,碰上要出血的倒霉事儿,他就从这额度里面扣钱,最后年底还剩多少钱就捐多少钱。你看,这的确是个好办法。教授不会想从平时挣的钱里面捐钱,而是专门有个账户,这样他心里就好受一些。这就像在赌场中,很少有见好就收的人,因为赢来的钱都被放在一个专门的心理账户中,好像不是自己的钱一样,人们对这部分钱的消费倾向会更强,更愿意用赢来的钱继续赌博。


好,这就是塞勒教授著名的禀赋效应和心理账户,这些学术理论已经成为行为经济学里的经典学说,更加贴近生活,可以更好描述、预测和解释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那么,除了这些学术观点,理查德·塞勒教授还有哪些值得我们了解的地方吗?明天的节目我继续为你分享。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