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通州区疾控接报一起蘑菇中毒事件,两名老人在食用公园采摘的野蘑菇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前往医院急诊就诊。专家介绍,北方地区虽然不如南方蘑菇种类繁多,但仍有毒蘑菇分布,每年都会发生中毒事件,北京6-9月属蘑菇中毒高发季,城市公园中也曾发现剧毒蘑菇,市民应拒采拒食。
9月16日,通州区疾控中心接报一起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两名老人在周边公园遛弯时采摘了树林中的野蘑菇食用,约3小时后出现不同程度大汗、流涎、手抖等神经精神症状,前往医院急诊对症治疗。经之后的流调与初步鉴别,两人食用的是华北地区常见的一种丝盖伞类神经精神型毒蘑菇。
“见小人儿”“躺板板”,每年蘑菇中毒高发季,网上就会流传诸多云南地区的蘑菇中毒段子,其实毒蘑菇不仅长在南方山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马晓晨介绍,北京地区的蘑菇中毒事件高发季在6-9月,每年都会有散发病例。野蘑菇一般生长在山区、树林中,因此房山、门头沟、怀柔、密云等郊区较为常见。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植被增加,城市公园里也会长出蘑菇,在亦庄的一个公园就曾发现过一种剧毒蘑菇。
马晓晨告诉记者,蘑菇喜欢潮湿的环境,可以在腐败的树木中生长,一旦在一个地方生长,之后每年都会出现。网上有不少分辨毒蘑菇的文章,但存在知识误区,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很多毒蘑菇在外形上跟可食用的野生菌很相似,即便是专业人员也未必能靠肉眼辨认,有时需要借助仪器。民间流传辨别毒蘑菇的方法,如看颜色和形状、看生长环境、用银器辨毒、看分泌物、看有无生蛆生虫等均不可靠,如不仔细辨别、鉴定,容易发生误采误食的中毒事件。
北京地区蘑菇中毒事件相对较少,一是因为蘑菇种类较少,二是因为本地人没有食用野蘑菇的习惯。从中毒案例看,有部分人是对蘑菇心存好奇,一部分人向往回归自然的饮食方式,还有一些老人原先就有采食野蘑菇的习惯,跟着孩子来到北京,看着路边蘑菇眼熟就吃了,结果不幸中毒。
“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采,一旦采就有可能错认。”马晓晨说,蘑菇中毒的症状五花八门,一般短时间内就能发病,有些剧毒蘑菇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而肝功能损害最初的症状可能只是拉肚子,不容易发现,因此,一旦食用野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拉肚子、出汗、视力模糊等症状,无论轻重,要立即去医院就诊,最好保存有食用蘑菇的照片,提供给医生及专业人员鉴别。
■小贴士:北京地区的毒蘑菇
肉褐鳞环柄菇
危险程度:
致病类型:急性肝损害型
肉褐鳞环柄菇是北京市中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剧毒蘑菇,菌盖上有褐色至暗褐色的鳞片呈近同心环状排列,菌柄与菌盖同色,菌柄中空且下部也有同色鳞片。长得跟一些可食用的蘑菇相似,体内却含有鹅膏肽类毒素,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严重者可以导致急性肝损害、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黄盖鹅膏
危险程度:
致病类型:急性肝损害型
黄盖鹅膏是北京市最危险的毒蘑菇,它“头戴金盔,身披金甲,腰系白裙,足蹬战靴”。作为剧毒鹅膏中唯一一个黄色的物种,黄盖鹅膏长得“金光闪闪”,但却含有鹅膏肽类毒素,与剧毒的肉褐鳞环柄菇一样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严重者可以引起死亡。
欧氏鹅膏
危险程度:
致病类型:急性肾衰竭型
欧氏鹅膏是北京市最主要的肾衰竭型毒蘑菇。它通体白色,菌柄近顶部生有白色菌环,基部生有腹鼓状至萝卜状白色菌托。它与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的剧毒鹅膏宏观形态上极为相似,也具有典型的菌环和菌托,中毒后潜伏期大于6小时,主要造成肾衰竭,是名副其实的“肾脏杀手”。
卷边桩菇
危险程度:
致病类型:溶血型
卷边桩菇是可引起溶血型中毒的剧毒蘑菇,它子实体中型至大型,黄褐色至橄榄褐色,初期半球形至扁半球形,后渐平展,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边缘内卷,湿时稍黏,成熟后具少量绒毛至近光滑。菌褶黄绿色至青褐色,伤后变暗褐色,实密,有横脉,靠近菌柄部分的菌褶间连接成网状。它造成溶血型中毒,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引起中毒事件甚至死亡。
丝盖伞属毒蘑菇
危险程度:
致病类型:神经精神型
北京市常见的主要有裂丝盖伞、变红丝盖伞、星孢丝盖伞和拟华丽丝盖伞等。它们的主要特征为子实体浅褐色、黄褐色、褐色,小型,菌盖被多纵向纤毛,中部有的有凸起,菌柄基部与菌柄等粗或膨大。它们含有毒蕈碱,临床表现为典型的副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出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等症状,还经常伴有心搏过缓、呼吸急促,视力模糊,甚至出现幻觉等。中毒程度与毒蘑菇食用量呈正比,偶尔发生严重的中毒事件,极少造成死亡。
鬼伞类毒蘑菇
危险程度:
致病类型:胃肠炎型
北京市鬼伞类常见的有墨汁拟鬼伞、毛头鬼伞、晶粒小鬼伞和白小鬼伞等。该类蘑菇菌褶成熟时为黑色并且有自溶现象。该类群含有鬼伞素,可引起胃肠炎型中毒。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毒蘑菇,野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类型毒蘑菇。目前,在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有500多种,其中华北地区常见的毒蘑菇如下图所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