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秩序第十五讲 丘吉尔与现代国际秩序2:从欧洲均势到国际均势

国际秩序第十五讲 丘吉尔与现代国际秩序2:从欧洲均势到国际均势

00:00
10:29

丘吉尔注重国际均势,他提出的“铁幕”理念不仅在为英国未来的政治发展铺路,还为国际新秩序注入了新内涵。


内容讲义 


点击【查看原图】即可一键保存哦


课程文稿

你好,我是许小亮,欢迎来到《通往文明之路100讲》国际秩序篇。

我们在上一讲提到,当丘吉尔提出“铁幕”这个概念的时候,指的并不是新的战争,而是新的和平。隔离但和平是丘吉尔对战后新国际秩序的新主张。

但这样真的能够确保和平吗?从威尔逊到罗斯福的美国传统都认为,孤立和隔离会导致彼此的误解,还会在国际政治与外交中产生诸多的暗箱操作,进而在国际秩序的层面滋生猜忌和阴谋,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这几乎已经成为当时所有人的共识。

因此,战后新国际秩序的任务就是在各个国家之间,尤其是各个超级大国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氛围,并通过联合国去维系这种氛围,让人们相信世界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丘吉尔却无情地戳破了这个幻象,他认为,只有隔离也唯有隔离才能够确保真正的和平。为什么丘吉尔如此确信这一点呢?

我想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丘吉尔意识到了真正和平还是建立在均势的基础上。这种均势不仅是力量上的,更是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或许有人会说,丘吉尔的这种认知,继承了英国本土的国际秩序观,这种均势的本质就是要在英国之外的国际社会建立起一套平衡机制。所以,新的构想其实就是将英国政治传统中的欧陆均势策略应用到了全球秩序中。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这一讲,我们就来聊一聊丘吉尔的国际均势理念以及在这个国际均势理念下所形成的冷战秩序。


国际均势到本质:丘吉尔的立法

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英国一直奉行欧洲均势的理念,并在外交政策中贯彻这种理念。力图在欧洲大陆保持一种相互对抗的秩序形态,从而确保英国在整个全球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只要英国能够确保自己始终处于战胜国的一方,它就永远不会丧失对国际秩序的领导权,这是欧洲均势的本质。

但是,在凡尔赛体系和联合国体制下,尤其是在联合国体制下,欧洲均势的理念已成明日黄花,英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优势地位已经荡然无存。在凡尔赛体系下,由于无法脱出欧洲均势的固有模式,英国放任了德国纳粹的壮大,最终使均势的追求演变成了“绥靖政策”,英国尝到了战争的苦果,也意识到了新的理念和政策对于英国的重要性。

到了丘吉尔,这个问题才从根本上获得了解决。解决方案就是丘吉尔意义上的国际均势理念。但国际“均势”与欧洲均势理念有着根本的不同。

先说前提条件,欧洲均势的前提条件是英国是国际秩序的领导者,而国际均势的前提是英国丧失了国际秩序的领导者地位。

其次,对于欧洲均势来说,必须确保英国的优先地位。因此,这个均势理念更着重于“硬实力”的对抗。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均势的最终结果势必是导向战争。而对于国际均势来说,英国是附属在某一个国家联盟体系中的,它要维护的是英国内政秩序所固有的价值属性,因此,国际均势理念更着重于“软实力”的对抗。所以,国际均势一定要以确保和平为根本目的。

此外,欧洲均势具有很强的利益属性,因此,只要能够在国际秩序中获得新的政治或经济的利益,英国就会随时改变其对外关系的态度。而国际均势则具有很强的价值属性。“铁幕”这个概念一方面隔绝了两种秩序的交流和包容,另一方面也堵死了英国传统的经验主义外交的路线,开启了一种基于自身价值认同的外交路线。

所以,丘吉尔的“铁幕”造就的国际均势状态,本质上就是将两种秩序置放在两种轨道上去相互对照,然后再在各自的轨道上自我演化与发展。“铁幕”的本质就是隔绝,但却可以观看。通过这种相互观看,两种秩序能够意识到,它们之上的那个和平国际秩序的重要性。这就是丘吉尔给联合国体制下的新秩序所进行的立法。


铁幕的意涵:英国在国际均势中的位置

当丘吉尔形象地用“铁幕“来形容这个新秩序时,几乎遭到了众口一词的指责和抨击。但是,他却直指战后秩序所面临的问题的本质,从而为后来的冷战秩序提供了立法框架。

从丘吉尔最初的设想来看,他的“铁幕”更多地是基于恐惧和理性而设下的“屏障”。通过这个“屏障”,来确保英帝国几百年来所捍卫的自由秩序。虽然英帝国的肉身已然不在,他还需要捍卫英帝国自现代国际秩序诞生以来就秉持着的均势理念。所以,在他的构想中,美国的位置就是用来抵抗苏联的“硬实力”,而真正的国际秩序的灵魂属性依然保留英国,保留在欧洲。从这一点来看,冷战秩序是一种相互观看的秩序,而不是一种相互竞争的秩序。

为什么丘吉尔会坚持相互观看的原则,而不是鼓励双方去竞争,从而让胜者获得支配地位呢?

我们在前面说过,在联合国体制中不存在战胜国原则。因此,竞争胜利的一方不能失败方强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制度或体制,这就导致胜出的一方在花费了巨大代价之后,仍然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制度输出。这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实不可取。

而且,相互观看比相互竞争更能给予双方自由选择权。为什么这样说呢?在相互竞争的逻辑中,竞争对手即便说出了正确的话,做出了正确的事,另一方也并不必然会相信这个对手。从而导致双方在不断的误解和争议中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激烈斗争。但是在相互观看的逻辑下,任何一方都并不会主张自己行动和语言的对错。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最终还是留给了当事人自己。只有通过相互观看,才能从根本上让一方认同另一方的价值主张和政策选择,由此所带来的价值和制度的变迁才是根本的。

第三,丘吉尔的立法,是在冷战秩序中为英国寻求到最大的利益空间。因此,他不可能去寻求一种全面对抗的政治。只有让英国在“铁幕”的一方建立起强大的政治联盟,并将自身置于这个联盟的保护之下,才能让英国自己那个古老的政治灵魂,在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威胁屹立不倒。可以说,“铁幕”是一种霍布斯式的智慧。它是一个权宜之计,通过这个权宜之计,英国为自己在新秩序中找到了政治生存空间。

这就是“铁幕”的本质,它虽然开启了冷战秩序,但并不是冷战秩序本身。


自由民主秩序的国际捍卫:丘吉尔的努力

在前面几讲中我们说过,罗斯福所塑造的联合国体制固然美好,但是却缺乏相应的实现机制。后来的《联合国宪章》充满了对自由民主秩序的国际承诺,但也容易流于单纯的语言游戏。丘吉尔希望在现实的国际社会之中,建立起一套能够捍卫自由民主秩序的机制和力量,他提议在联合国体制下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维和部队,从而能够确保联合国体制所承诺的和平秩序有力量维系。

那么,问题来了,通过什么去捍卫丘吉尔眼中的自由民主秩序呢?单纯的和平谈判吗?还是最终诉诸战争或战争威胁呢?和平谈判显然不会有人理会,而战争虽然能够引起众人关注,但却丧失了正当性。

丘吉尔的智慧就是巧妙地通过他的冷战秩序构想,重置了问题,为英国在新国际秩序中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

重置之后的问题就是,丘吉尔的冷战体制不是美苏对抗体制吗?英国在美苏对抗的冷战体制中到底扮演了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丘吉尔的继任者能够实现本人为英国留下的国际秩序遗产吗?从后续的历史演化我们可以看到,丘吉尔的努力在英国仅属于他个人,他的理想还是被美国人全盘吸收了。

这就是在下一讲我们要聊的,丘吉尔对冷战秩序的巧妙构思以及他对英国政治秩序在新国际秩序中的重置。

感谢收听,我们下一讲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李雨梅

    前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