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世家:六朝琅琊王氏家传》:历经乱世,世代高官,史上最强家族的生存法则

《簪缨世家:六朝琅琊王氏家传》:历经乱世,世代高官,史上最强家族的生存法则

00:00
30:45

历经乱世,世代高官,史上最强家族的生存法则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簪缨世家:六朝琅琊王氏家传》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萧华荣。


王氏家族定居琅琊,就是今天山东临沂,是世代为官的高门大族。


据统计,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仅五品以上官员,王氏就出过161人;另有8人被立为皇后、13人成为驸马。其数量,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其他士族。综合声望、权势、持续性等多项指标,琅琊王氏可以说是“中国第一豪族”。

第一部分:王氏的发迹过程,及其生存哲学的形成。


起源:汉宣帝时的博士谏大夫王吉,举家迁到琅琊。所以,人们通常把王吉算作琅琊王氏真正意义上的始祖。


传奇诞生:真正将家族名望抬高一个档次,使其具备全国知名度的,是一个叫王祥的传奇人物。


王祥出生那年,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摇摇欲坠。而他在268年去世的时候,司马氏家族已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原本的三国,也只剩下东吴苟延残喘。天下一统,指日可待。


卧病求鲤:王祥的生母死得早,父亲娶朱氏为继室。朱氏为人严苛,派给王祥最脏最累的活,还经常责骂。王祥则逆来顺受,甚至加倍孝顺。一个寒夜,朱氏忽发奇想,要吃鲜鱼。王祥去河边捕鱼,见河水结冰了,于是脱掉衣服,用体温融化坚冰。这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以此名列“二十四孝”。


举孝廉:汉代以来,孝顺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俗称“举孝廉”。王祥把孝道发挥到极致,自然会受到官方的青睐。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徐州刺史吕虔任命王祥为别驾,将他拉进了官场。随着资历的增加,王祥逐渐从地方进入中枢,成为能参与中枢决策的大臣。公元258年,王祥负责给刚刚被司马氏扶上位的小皇帝——高贵乡公曹髦上课。


卷入政争: 


高贵乡公曹髦不甘心做傀儡,带人去袭击权臣司马昭,结果兵败身死。这下可糟了,因为司马昭会想:曹髦是不是受人挑唆的?比如,他的老师。王祥的处境瞬间变得十分危险。主动投靠了司马昭。 


他表示曹髦袭击司马昭是不对的,被杀是咎由自取;自己没教育好曹髦,是我这个老师的过错,而司马昭只是正当防卫。这显然是在给司马昭的弑君之罪洗地。


司马昭标榜“以孝治天下”,而王祥,正是闻名天下的大孝子。用他来装点门面,正合适。果然,晋朝建立后王祥被拜为太保,获封公爵,最终以84岁的高龄寿逝世。


死前王祥告诫子孙,一个家族,想在乱世中保全,子孙就要时刻将家族利益放在首位。为家族续命、保持家族兴旺最要紧,别的都可以靠边站。


王祥本人就是这么做的。他没有把宗族领袖的身份,传给儿子,而是交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因为王祥预感到,能成大器的,将是王览的子孙。


第二部分,琅琊王氏走向鼎盛。


王祥晚年,政治环境越来越险恶。残酷的宫斗,让士族子弟普遍感到幻灭,于是纷纷抛弃儒家,转而信奉玄学。他们心态的变化,自然改变了朝廷选官的标准:从看重儒术变成了重视玄学。一个人如果玄学修养深厚,得到士族拥戴,就可能获得高官。


琅琊王氏敏锐地捕捉到了风气变化,立刻投身玄学,涌现出不少玄学名家。代表人物,就有王览的孙子辈——王衍。


王衍相貌俊秀、聪明睿智,天生一副名士派头。小时候他曾拜访“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请教玄学。一聊之下,连阅人无数的山涛都对他赞叹不已。随着名气日增,晋武帝司马炎征召王衍出任辽东太守。王衍婉拒,继续谈玄说理,当他的名士。直到父亲去世,才入朝为官。


晋武帝驾崩后,晋惠帝继位。朝政被皇后贾南风把持。当时,太子并非贾后亲生,所以双方的关系十分微妙。王衍两头下注,把两个女儿,大的嫁给贾后的侄子,小的嫁给太子。后来贾后越来越强势,王衍立刻选边,强迫小女儿跟太子离婚。最终太子被杀,王衍的官职,却不降反升。


到了公元291年,晋朝的诸侯王争夺朝廷的控制权,八王之乱爆发。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占领洛阳,成为八王中笑到最后的那个。司马越热衷玄学,对王衍十分敬仰。他加封王衍为司徒,经常讨教大政方针。这样,王衍成了司马越的首席谋士,协助他处理军国大事。


王衍献计:当时,北方的匈奴趁八王之乱,侵占大片土地,建立了汉赵政权。这对中原构成了巨大威胁。如何应对?王衍给司马越支了两招。


第一招,任命亲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镇守长江上游;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镇守山东。司马越本人镇守洛阳。三方互为犄角,可进可退。第二招,接受另一位族弟王导的建议,派琅琊王司马睿渡过长江,镇守江东,作为大后方。王导随同前往。


王衍狡兔三窟,但司马越是个不成器的家伙。面对咄咄逼人的汉赵政权,司马越惶惶不可终日,决定放弃洛阳,率数万将士回老家避难。可他中途病死,众人推举王衍为元帅。他率领的大军被汉赵名将石勒追上,毫无斗志,瞬间瓦解。王衍沦为阶下囚,被带去见石勒。他将王衍押入一间民房,晚上,命人推倒墙壁,把他压死。算是给这位大名士,留了个全尸。


这表明,王氏子弟善于幕后谋划,而不应当站到台前,去当出头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王氏的家族利益。这个教训,王衍的族弟王导,牢记在心,时刻奉行。


公元313年,即王衍死后两年,汉赵大军攻入洛阳,杀晋怀帝。316年长安陷落,西晋灭亡。这样,琅琊王司马睿就成了仅存的龙脉。一年后司马睿在江东称帝,是为晋元帝。他定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拉开了东晋的帷幕。


派司马睿镇守江东,是王导的提议。他本人也以首席谋士的身份,一起渡江。王导比司马睿大9岁,又生于官宦之家,才干、见识和人脉都超乎群伦。同时,王导的族兄王敦,控制了长江中上游,给位于下游的建康,提供了牢靠的军事保障。


王导树立权威。公元308年上巳(si4)节,按照风俗,全体官民都要到郊外祈福。王导精心安排,到了那天,司马睿乘轿子出城。只见他头戴冠冕、身穿华服,神态庄重而自信;王敦、王导领着一众名士,骑马相随。江东士族的领头人物,纪瞻、顾荣也在人群中观望。他们感到晋室气数未尽,还有振作的希望。王导趁机让司马睿亲自登门,请纪瞻、顾荣做官。他们果然答应了。


西晋灭亡后,北方士族纷纷南渡,到江东避难。王导认为这是一股可以利用的力量。他任用了100多位名士,其中包括日后的几位重臣,如诸葛恢、庾亮等。


王敦掌兵:西晋末年,人民流离失所,沦为流民,其中一部分组成了流民武装。这些流民武装活跃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从江西蔓延到湖北、湖南。王敦领兵在外,镇压流民武装。通过几年努力,他平息了各地的内乱,并且把江州、荆州等战略重地,都拿在手中。东晋这才能长治久安。


王导和王敦一内一外、一文一武,共同扶持晋元帝上位。他们的子弟和亲信也遍布朝野。民间开始流传“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王导心头,掠过了一丝不安。现在,政权、军权被王氏一把抓,王氏的声望也盖过皇室。这等于把王氏推到了台前。王衍的教训,可就在眼前啊!


果然,王氏兄弟成为众矢之的。首先,晋元帝就不甘心当傀儡,试图恢复皇权。其次,其他士族也不愿意王氏独揽大权。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终于激出了王敦的造反。王导怎么办?经过考虑,他站到了朝廷一边。


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王导清楚,王氏再强势,也达不到独裁者的程度。王敦造反,只会促使皇室和其他士族联手,王氏是无法抗衡的。为今之计,只有王导代表琅琊王氏站出来,同王敦切割,并且亲手扑灭叛乱。有这份投名状,才能保全整个家族。


叛乱平息后,王导又采取了两个措施,以调整权力格局。


一是放弃兵权,一心一意当丞相,好让其他士族放心。二是提出方针:当政者不搞事、不折腾,权力在几个士族之间分配,大家干什么都商量着来,保持政治平衡。


总结来说,王导是用放弃兵权、分享政权的方式,将王氏从台前拉回到幕后,度过了家族危机。此后,王氏子弟以此为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对王氏生存哲学的调整和发展。


公元339年王导逝世,享年63岁。琅琊王氏随着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第三部分,面对波诡云谲的政局,王氏子弟如何尽力保全富贵,又终于无可奈何,走向衰落。


王导死时,王氏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家族。子弟多了,难免各有想法。有的寄情山水,不问政事;有的比较积极,想建功立业。但万变不离其宗,隐身幕后、保全富贵,是王氏子弟的基本信条。


王羲之的经历,就很具有代表性。


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少年英才,被寄予厚望。不过他一辈子拒绝进京,宁肯做地方官。45岁那年,王羲之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会稽郡的辖区,在今绍兴、宁波一带,原本有大片处女地。北方士族南渡后,为了避免同江东士族冲突,舍弃了太湖流域,转而开发会稽。王氏在会稽的田园尤其多,成为王氏子弟度假、隐居的绝好去处。


王羲之在会稽一直待到死。他流连于山水风光、沉醉于书法艺术,还结交了许多名士,经常举行集会。著名的兰亭集会,就发生在会稽山阴。会后,王羲之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顶级神作——《兰亭集序》。


当然,王羲之并非不关心政治。远离朝政,其实是分析时局后的理性选择。王羲之时代,权臣桓温强势崛起,为清除障碍,桓温杀了一批士族子弟。盛极一时的颍川庾氏,就遭到重创,一蹶不振。王羲之明哲保身,躲过劫难。 


迎来送往的政治掮客: 


1、公元403年,桓温之子、荆州刺史桓玄,利用朝政混乱的机会起兵,很快杀到建康城下。晋安帝慌了神,派王谧去劳军,其实是讨论妥协方案。王谧呢,眼见桓玄势大,干脆助他进城。随后经过一系列操作,桓玄逼晋安帝禅位,把皇帝的宝座让给自己。在禅让大典上,把国玺捧给桓玄的,正是这个王谧。他因此得了一个“传玺人”的外号。


转向刘裕:刘裕年轻时生活窘困,有一次,他因为借了豪门的钱还不上,被绑在大树上鞭打。恰巧王谧路过,见刘裕气度不凡,认定将来一定是个英雄,就替刘裕还了债,并介绍他从军。刘裕由此开启了咸鱼翻身的历程。


刘裕武夫出身,在看重门第、强调玄学修养的东晋,饱受歧视。唯独王谧,始终以礼相待。刘裕对他的感激之情,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刘裕当了政,对王谧投靠桓玄的事不仅不追究,还给他加官进爵。


公元420年刘裕逼晋帝禅位,自建刘宋政权。禅让大典上的“传玺人”,刘裕最中意的当然是王谧。只可惜他已经去世,只好用了谢氏子弟。


刘裕登基后,王氏得到封赏,十几名子弟身居高位。经历了东晋末年的动荡,琅琊王氏几乎是唯一得以保全的士族。到了王导的五世孙王俭,更是娶了宋明帝的女儿,成为驸马。


宋明帝驾崩后,年幼的太子继位,朝政被权臣萧道成把持。不久萧道成废掉小皇帝,扶植年纪更小的宋顺帝登基。萧道成自任大都督、太傅,把军政大权攥在手中。王俭抛弃刘家,转投萧家。


公元479年,萧道成逼迫宋顺帝让位,建立了南齐政权。禅让大典上,传玺人自然由王俭担当。


衰落:公元588年,隋朝派五十万大军,分八路进攻江南。隋军如摧枯拉朽般强渡长江、攻入建康,消灭了陈朝。这宣告了南朝终结,中国重归统一。而新兴的隋唐帝国,核心力量是发源于陕西和甘肃的关陇集团。他们不需要江南士族充门面,失去了入朝为官的通道,琅琊王氏也随之边缘化。这是再高明的生存哲学,都挽回不了的。



书           名:簪缨世家:六朝琅琊王氏家传

作           者:萧华荣

主    讲   人:刀劈三观抱老师

主讲人简介:资深撰稿人

主           播:刘波林

策 划  编 辑:郑涵  王雨

总    编    辑:赵雅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姆明RI

    啊 没人?

  • 二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