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警示录》:二战亲历者采访实录,聚焦希特勒统治下德国普通人的故事

《纳粹警示录》:二战亲历者采访实录,聚焦希特勒统治下德国普通人的故事

00:00
32:12

聚焦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普通人的故事,讲述纳粹党崛起及第三帝国的兴衰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本书作者里斯是英国历史学家,也是知名纪录片导演,曾被《泰晤士报》评为“英国最杰出的历史纪录片制片人”。


《纳粹警示录》结合了里斯的两部纪录片——《纳粹警示录》与《世纪之战》的精华,通过一百多位二战亲历者的口述,还原了希特勒和德国纳粹从崛起到衰落的过程,并重点分析了纳粹党的精神实质。


一、纳粹党的政治体制:


在纳粹党内部,没有什么民主原则,希特勒是唯一能做出最终决定的人,人们要做的就是对他死心塌地。


这与希特勒的个人魔力不无关系。这种魔力一般被称为“克里斯马”,特指领袖身上一种超凡的、能激起大众狂热效忠的个人气质。


希特勒给了德国人一些其他政治领导人无法给予的东西。他在演讲中几乎不谈政治,而是大谈“愿景”和“梦想”。民众对纳粹的支持与其说是理性的,不如说是一种建立在信仰之上的情感。


与此同时,希勒特还精于权术,以此坐稳独裁者的位子。只要希特勒表达了某种倾向,马上就会有狂热的支持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元首的意志变成现实。一些偶然性的事件经常会引发激进的政策。


而“元首的意志”主要有两点。首先,是一套偷梁换柱的达尔文理论,即“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强者生存,弱者毁灭”的价值观;其次是种族主义,即雅利安人是地球上最优秀的人种,其他如犹太等民族则是“劣等种族”和“糟粕”,应该被淘汰和灭绝。


二、纳粹德国的东线战争:


1940年,德军靠闪电战拿下法国,却在入侵英国后不久暂缓了在西线的进攻,转而将精兵强将都投入到进攻苏联的战场上。


希特勒之所以执意进攻苏联,是因为他长久以来都对苏联怀有深深的偏见和仇恨。他认为莫斯科是“犹太—布尔什维克世界阴谋”的总部,还公开宣称斯拉夫人是社会的渣滓。


1941年6月,德军发起“巴巴罗萨计划”,东线战争正式打响。德军上下都认为这是一场针对劣等民族的灭绝式的战争。他们不但任意射杀苏联的游击队员,还肆意杀害平民,并用惨无人道的方式对待战俘。


德军在东线战场的滥杀与残暴,激起了苏联人最顽强的抵抗,苏德战争最终升级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


三、东线战争的残酷与纳粹的覆灭:


在东线战争刚开始的几个星期,德军占据了完全的上风。然而此时的德军已经开始发现,这场仗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打:尽管有大量的红军被杀或被俘,但苏联总是能迅速召集到军事预备力量,将源源不断的新兵投入前线;此外,苏联的老百姓会摧毁所有对德军有价值的物资,让德军无法依靠苏联本土的物资进行补养。


1940年,德军在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时初尝败绩。希特勒希望扳回一局,并将目标锁定在一个叫斯大林格勒的地方。


在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与德军展开巷战,每一座工厂,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都是战场。这样一种空前绝后的胶着和搏杀,让斯大林格勒成了生命的绞肉机。最终,经过200天的激烈战斗,苏联红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双方伤亡人数超过200万,斯大林格勒原本50万的人口仅剩下3万5千人。从战局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的分水岭,而从惨烈程度来看,这场战役是整个苏德战争的缩影。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红军由守转攻,而德国在东线的军事形势就急转直下,然而希特勒不准备投降。他命令德军在撤退的过程中实行焦土政策,在苏联境内破坏一切可以破坏的东西。等到苏军进入德国境内,希特勒的复仇拓展到了他所统治的德国人身上。1945年3月19日,希特勒下达“尼禄法令”,要求尽数摧毁德国境内所有能被敌人利用并发挥作战效益的物品。


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德国纳粹随之覆灭。


究其根源,给德国造成巨大创伤的是纳粹自己。他们展示了人类的兽行可以怎样的毫无底线,他们奉为圭臬的——‘收起怜悯的心,勇猛地行动’——可以给世界带来怎样的灾难。


书           名:纳粹警示录

作           者:[英]劳伦斯•里斯

主    讲   人:吴海云

主讲人简介:文化研究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

主           播:石头说话2017

策 划  编 辑:郑涵  王雨

总    编    辑:赵雅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rosesunny222

    值得推荐专辑!

  • 农民不会种地

    人海战术组织动员不怕死人

  • 农民不会种地

    我们每天都在上演着兽性

  • 二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