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之舞》下:透视俄罗斯文化独特魅力,破解“战斗民族”基因密码

《娜塔莎之舞》下:透视俄罗斯文化独特魅力,破解“战斗民族”基因密码

00:00
29:31

破解“战斗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码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这集的主要内容是俄罗斯文化的三大基因密码。


第一大基因密码:知识分子扎根农村,不断从中吸取养分,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俄罗斯民族文化。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121名贵族被剥夺贵族头衔,流放西伯利亚。这原本是严厉的惩罚,却让十二月党人同农民生活在一起,使他们对本土传统的理解,大大加深了。


代表人物是谢尔盖·沃尔孔斯基公爵。他因参加起义被削去爵位,剥夺财产,终身流放。在西伯利亚,他摒弃了优雅的生活,彻底农民化,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农民公爵”。


沃尔孔斯基的经历,具有相当的感召力,被很多年轻贵族奉为精神偶像。托尔斯泰就是其中一个。


托尔斯泰同沃尔孔斯基是远房表亲,自幼对十二月党人的事迹耳濡目染,尤其崇敬沃尔孔斯基。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的男主人公,就叫安德烈·沃尔孔斯基。他以这样的方式向偶像致敬。


托尔斯泰也努力向沃尔孔斯基看齐。他的作品,闪现着对农奴的深切同情。1861年农奴制废黜后,托尔斯泰还把自己庄园中相当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奴。


托尔斯泰代表了一股在贵族知识分子当中兴起的思潮——民粹主义。这些人自称民粹派,认为贵族剥削人民,过着奢侈的生活,所以生来就有罪。因此,民粹派提出“到人民中去”,把农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以此赎罪。


民粹派的实践以失败告终,但民粹主义在艺术领域,结出了硕果。画家列宾,第一次将画笔,对准了俄国普通人,以一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描绘了他们悲惨艰辛的生活。音乐剧穆索尔斯基,则大量运用俄罗斯乡村音乐的元素,创造了俄罗斯的音乐语言。他的《图画展览会》就是代表作。


俄罗斯文化的第二大基因密码:流淌着东方文化,即蒙古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的血液。


先讲蒙古文化。从1237年起的250年里,俄罗斯处于蒙古可汗控制之下,给俄罗斯烙上了蒙古文化的印记。最早正面描述蒙古遗产的,是文学家莱蒙托夫。他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主人公毕巧林,同圣彼得堡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直到去了深受蒙古文化影响的高加索,才找到精神寄托。


19世纪后期,随着沙俄帝国扩张到中亚,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应当把包括蒙古在内的东方文化,视作俄罗斯文化的一部分。 


这其中,瓦西里·康定斯基的贡献尤为突出。


1889年,康定斯基前往俄国东北部的科米地区疗养,深入接触了科米人。他发现,科米人仍然保留着不少蒙古文化带来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信奉萨满教,他们的艺术原始、夸张,充满幻想,同欧洲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


受此启发,康定斯基开始创作。他的画由几何图形和线条构成,其灵感就来自从科米人的原始艺术。康定斯基获得了巨大成功,被认为是欧洲抽象绘画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是《黄红蓝》。



在康定斯基的带动下,俄罗斯涌现出一批抽象艺术家。


再来看东方文化的另一个分支:拜占庭文化。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第一代沙皇,人称伊凡雷帝。伊凡雷帝将拜占庭尊奉的东正教,立为国教。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俄国人的国民性。一方面是保守和顽固,另一方面则是虔诚与朴素,被认为是俄罗斯的灵魂。


文学家和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持这一主张。他认为,俄国人具有“承受苦难的精神力量”。他们对同胞怀有同理心和责任感,同情弱者和穷人。更重要的是,俄国人有着强烈的道德感,一旦犯下罪行,就力求赎罪。这些优秀品质,都来源于东正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 ,都体现了这一主张。


俄罗斯文化的第三大基因密码,在西方与东方之间不断地碰撞和交融。


一部分俄国知识分子批判东正教和沙皇专制,认为俄国应当效仿西方的民主制度,废黜农奴制,并且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他们被称作西化派。斯拉夫派针锋相对,认为没有东正教和农业文明,俄罗斯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将无从谈起。


到了1860年代,俄国思想界达成共识:政治制度学习西欧,改变沙皇专制;但文化上,不能和传统割裂,而要走融合的道路。


俄罗斯芭蕾舞,正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成果。凭借柴可夫斯基和佳吉列夫的努力,在欧洲已经没落的芭蕾舞,重现光芒。俄国就此成为世界芭蕾舞艺术的中心。


20世纪前后,俄罗斯文化全面开花。在文学、哲学、音乐、艺术、电影、建筑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从1917年到1929年,大约300万俄国人移居欧美国家,包括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家纳博科夫、宗教哲学家梅列日可夫斯基等。他们将俄罗斯文化扩散到各地,也吸取当地文化,更新创作。


留在故土的知识分子,在坚守信念的同时,也在努力创新。代表就是诗人阿赫玛托娃。


十月革命后,阿赫玛托娃的同伴纷纷移民欧美,文学活动随之停顿。但阿赫玛托娃她拒绝出走,明确表示,自己有责任同人民在一起,承担所有的欢乐和痛苦。


卫国战争期间,阿赫玛托娃创作大量诗歌,激励前线将士。这些诗语言简洁、明晰、富于感染力,深受红军战士的喜爱。


从那时起,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就代表了俄罗斯人民的心声。她因此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这枚月亮,也为璀璨的近代俄罗斯文化,画上了耐人寻味的句点。




书           名: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

作           者:[英] 奥兰多·费吉斯

主    讲   人:刀劈三观抱老师

主讲人简介:资深媒体人、书评人

播           音:路琨

策 划  编 辑:郑涵  王雨

总    编    辑:赵雅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托行健

    音频日记在哪里呢?图片在哪里看呢?

  • Cynthia_Lee

    点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