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丨以科幻之名,向星空和未来发问

开栏语丨以科幻之名,向星空和未来发问

00:00
05:11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在甘肃酒泉发射成功。那晚,7岁的刘慈欣站在中原农村老家仰望星空,看到了那颗缓缓划过夜空的小星星,从此心中栽下一颗向往广阔星空的种子。这份难忘的童年经验,被成年后的刘慈欣写进一篇回忆文章中。

上世纪80年代初,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被引进国内出版。在一个冬夜,读完这两部作品的刘慈欣,被书中的宏大和壮美所折服。他将这种眼界被拓展的感觉,形容成像“一股溪流流进大海”。放下书本走出家门,他再次像童年那样仰望夜空,“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延伸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壮丽的星空下,只有我一个人站着,孤独地面对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

孤独漫游 图据视觉中国

几十年后,刘慈欣因其“在科幻小说创作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了以亚瑟·克拉克命名的“克拉克奖”。站在领奖台上,他回忆起被克拉克小说所震撼的那个夜晚,坦言“正是克拉克带给我的这些感受,让我后来成为一名科幻作家。”

2006年,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上首发连载,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2015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州举办的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上,《三体》第一部被宣布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刘慈欣成为“雨果奖”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首位获奖的亚洲科幻作家。业内公认,《三体》的影响力让中国科幻从此开始受到世界科幻同行、读者的高度关注,也让中国科幻与世界科幻同行的交流从此有了平等、双向交流的可能。

三体立体书 图据视觉中国

2023年10月18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启幕。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将进入为期5天的科幻时间。这是世界科幻大会第一次走进中国,成都也将成为中国首个、亚洲第二个举办世界最高规格科幻盛会的城市。

9月19日,在本届科幻大会开幕一个月倒计时之际,封面新闻推出“共生纪元 科幻未来——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系列策划,以科幻之名,向星空发问,朝未来出发。其中包括在“后《三体》”时代,谁会是下一个刘慈欣?AI会“杀死”科幻创作者吗?在家门口的世界科幻大会上,谁将会摘得有“科幻界诺奖”之称的雨果奖?中国的科幻电影会有怎样的前景?……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方向,都在探寻科幻与现实、与未来,探寻与我们日常生活和梦想的关系。

很多人都能明显感受到,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和世界,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时间似乎在加速。现实与未来的间隙越来越小。以至于有人说,“这世界越来越科幻”。当原本属于科幻的内容,不断以加速度变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时,这也给科幻作家的创作带来很大挑战。因为他们需要用更远的眼光,更大的想象力去构建新的科幻内容。当旧的科幻变成现实,新的科幻又产生。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幻更多关注技术给人带来的改变,主题侧重赛博朋克、元宇宙方向、AI的想象。但其实,科幻以恢弘壮阔的视角,关切作为整体的人类与其他星球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人们热爱科幻的重要理由。尤其是当下,人们似乎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虚拟空间里,很多人也都饱受难以自控的电子产品上瘾症、信息的过度轰炸等困扰。从这个角度来说,好的科幻,会致力于对这些不利状况的改善,是一个很好的心灵解毒剂。

科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倾向于以人类整体为思考单位,这在无形之中帮助人类以命运共同体的眼光看待自己生活的地球家园。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幻是一种对现实的穿透力,是一种整合的、清澈的力量。成都是地理的洼地,但是因为浓重的科幻基因,有了壮阔高远的精神海拔。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话被广为流传: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2001:太空漫游》小说被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摄成同名电影之后,以直观奇观的方式展现出一部浪漫史诗作品,用影像语言展开了一部20世纪人类太空命运之旅“奥德赛”。1978年,有“中国科幻之父”称号的作家郑文光写出《飞向人马座》,激励了一代中国人向外太空眺望的心。

如今,成都即将迎来世界科幻时刻,让我们乘坐热爱科幻之舟,再度起航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