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的巅峰时代,繁华与毁灭的变奏曲
精华笔记
宋朝的两个极端印象,极度软弱和极度兴盛。
极度软弱:
宋朝的疆域,鼎盛时也只有280万平方公里,无论跟之前的大唐帝国,还是跟之后的元明清三朝,都没得比。宋朝就不是个大一统王朝。北边的辽和金,西北边的西夏,西南边的大理,一直跟宋朝分庭抗礼。宋朝只能靠进贡,换取和平。
极度兴盛:
宋朝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北宋时,财政收入的25%来自商业税。到了南宋,海外贸易更是占据大头。这在古代中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宋朝人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并且创造了一套运行规则。交子的发行权由朝廷垄断,发行前要有准备金,流通也有期限。在宋代的经济活动中,交子被广泛使用,朝廷就经常用它购买军粮。
一、宋朝面临的困境,以及为克服困境付出的代价。
1、开国之初皇帝还没有完全掌握军权。
“五代十国”开国君主大多是武将,依靠军队取代老东家,创建新政权。没几年,他们手下的将领又如法炮制。基本上,谁掌握了军权,谁就能夺取政权。赵匡胤本人的经历就很典型。他利用这个身份,掌控禁军,并且得到禁军将领的一致拥戴,这才能黄袍加身。
赵匡胤上位后,最怕的就是历史重演。为防患于未然,他确立了两条国策。
国策一:皇帝直接控制军队。
961年夏,赵匡胤召集禁军高级将领,举行晚宴。杯酒释兵权。此后皇帝直接掌控军队。
国策二:重文轻武。他拔高文官地位,使之凌驾于武将之上。所以在宋代,文官前途无量,武将则很难混出头。
2、国策带来的财政危机:
军队庞大:拿皇帝掌握绝对军权来说,它导致皇帝亲自指挥的军队越来越多。宋太祖手握38万禁军,宋太宗66万,宋真宗超过90万。宋仁宗时,这个数字接近126万。
如此庞大的军队,消耗相当惊人。宋朝的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军费上。宋神宗在位时,军费甚至占据财政预算的80%。这是近代国家,在战争中才会出现的情况;放到古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冗官严重:宋代对文官极为优待。读书人待遇高,只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士大夫阶层,生活水平就能提高一大截。一个小小的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吧,每个月能拿到一万两千钱,将近唐代同级别的两倍。
宋代的制度设计,又加剧了官僚队伍不断膨胀的乱象。
宋朝的中央政府,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并称“三省”。其中中书省发布政令,门下省审议,不合理的驳回,合理的交尚书省存档;再由尚书省下辖的六部,负责执行。按照宋太祖的初衷,三省只处理政务,军事和财政分给了其他机构。严格讲,三省只是秘书处。
二、改革积弊的尝试:
1、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即1043年,参政知事范仲淹上书宋仁宗,提出整顿吏治、缩减军费、减少农民负担等主张。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高官纷纷响应,宋仁宗同意,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帷幕。
新政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损害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遭到强烈抵制。仅仅一年,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派领袖被贬斥出京。庆历新政夭折。
2、王安石变法: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内容庞杂,但归根结底,是要富国强兵。为此,王安石干了两件事:节省财政开支和增加财政收入。
节流:保甲法
所谓保甲法,就是规定乡村住户,以每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是有两名以上男丁的家庭,都要出一人,作为保丁。这些保丁平时干农活,农闲时接受军训,战时服兵役。据计算,朝廷为保丁支付的费用,仅为正规军的五分之一。所以王安石希望实施保甲法后,能裁减正规军,降低军费开支。这对于缓解财政压力,是大有帮助的。
开源:青苗法
所谓青苗法,每逢灾年,个体农民为渡过难关,只能向地主借高利贷,利率经常高达70%。到时候还不出,只能变卖田产抵债。青苗法规定,政府每年可向农民发放两次贷款,利率仅为20%。这既避免了农民借高利贷,政府又可放款生息,一举两得。
募役法
从前,农民每年都要服徭役,也就是替官府免费劳动。募役法废除徭役制度,改成州县官府出钱雇人。这笔费用,叫免役钱,由当地农户分摊。分摊原则是:大户出大头,小户出小头。 这一方面减轻了农民负担,让他们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农业生产,进而充实了国库。另一方面,大户人家承担了大部分免役钱,等于是政府从他们身上薅了一大笔羊毛。
商业
王安石还将食盐、茶叶和酒水改成国营专卖。民间买卖其他商品,如肉类、水果、木柴,也要向朝廷缴纳消费税。北宋的商业税收入能占到财政收入的25%,靠的,就是政府对消费品的垄断性经营,以及种类繁多的消费税。
变法收效:
《宋史》记载,变法后,地方每年上缴给中央的赋税,增加一倍。商业税增加两倍。财政匮乏的局面为之一变。王安石设立官仓,存储了包括粮食、货币在内的巨额财富,遇到灾荒或战争能随时调用。但这是以为民众承受巨大痛苦为代价的。地方上巧取豪夺,搞得民怨沸腾。
结局:
随着宋神宗在1085年驾崩,保守派得势,变法全面停顿。然而宋神宗的继任者,重新起用变法派,恢复了许多措施。
皇帝热衷改革:变法能有效增加财政收入。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案例:宋徽宗
宋徽宗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能花钱的皇帝之一。他在位26年,积极赞助艺术活动,举办各类庆典,大肆修建宫殿、园林。他营建的皇家园林——艮岳,占地50万平方米,园内亭台遍布、楼阁林立,耗资巨大。宋徽宗还跟西夏打了5年仗,迫使其称臣。
蔡京理财:
宋徽宗重用蔡京,命他聚敛钱财。蔡京是宋神宗时进士,得到过王安石举荐,成为变法派一员。宋徽宗亲政后,蔡京官运亨通,爬上了当年王安石的位子——参知政事。
搜刮:
变法旗号,巧立名目,搜刮财富。宋徽宗要庆生,蔡京就发明生辰纲,让地方官进贡礼品;宋徽宗喜欢石头,蔡京就发明花石纲,搜罗江南奇石。据记载,为了把一块太湖巨石运到汴京,地方官花了八千万贯铜钱,相当于北宋一个中产家庭200年的总收入。
滥发纸币:
宋徽宗准备进攻西夏,蔡京一口气发行2400多万贯交子,充当军费。这个发行额是宋仁宗时期的20倍,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交子大幅度贬值,失去了信用,大家拒绝使用。
蔡京见状,废止交子,发行新纸币——钱引。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甚至变本加厉。因为钱引没有准备金,而且发行额不限。比起交子,更可以滥发。
蔡京规定,官府从民间买东西,只用钱引付账,商家必须接受。而且,这钱引是不能兑换成钱币的。换言之,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手上的钱引沦为废纸。
结局:
金国灭北宋前夕,钱引发行额高达7000万贯。宋徽宗借此攫取了海量财富。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金兵从皇宫中抢掠了大量珍宝和艺术品,装了1000多辆大车。他们还闯进国库,抢走300万块金锭、800万块银锭、150万匹绢、5400万匹平纹丝绸。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建立的南宋小朝廷,也延续了靠滥发纸币,增加财政收入的老路。
宋朝在财政方面表现出的近代国家特征,背后的驱动力,是政府对于财富的过度渴望。
三、宋代独特的民族危机和思想文化变迁
1、民族危机:
在中国古代的王朝中,宋朝是民族意识最强烈的朝代之一。这同外部环境有关。辽、金、西夏、蒙元这些异族政权,一直给予宋王朝强大的压力。这使宋朝人对于异族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宋朝排斥异族文化,还对异族搞文化和信息封锁,禁止臣民携带儒家经典之外的书籍出境。特别是讨论内政外交的文章,绝不能传出去,免得让异族掌握宋朝的内部情况。
宋人特别关注边界,这在古代中国也是不多见的。汉唐都是疆域庞大的帝国,边界意识比较模糊。而对宋朝人来说,辽、金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划定的边界一旦突破,很可能意味着战争。因此,宋人对边界的变动非常敏感,立下的界碑不允许更动,你多占我一寸地都不行。
尽管严加防范,但有一件事,始终让宋朝统治者很尴尬。那就是,异族政权同宋朝的关系,宋朝经常臣服于他们。这与宋朝统治者秉持的“天朝大国”的心态,相去甚远。可他们又不愿意承认这种事实上的平等关系,怎么办呢?
儒家学说的兴盛:夷夏之辨。
这个观点由孔子提出,并在《春秋》《礼记》等儒家典籍中有所表述。基本含义是,华夏和蛮夷的区分标志,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明:认同的,是华夏;不认同的是蛮夷。以此为标准,传承了华夏文明的宋朝,是高级的有文化的;而辽、金、西夏等异族政权,则是低级的野蛮的。
欧阳修、司马光、二程兄弟、朱熹等大儒,都曾就此大做文章。
他们进一步提出,朝廷必须防止蛮夷的观念和风俗侵入中原,损毁华夏文明。这一点,作为南宋人的朱熹,感受更明显。他痛心疾首地说,宋人的衣服,都受到蛮夷影响,连皇帝的龙袍都不正宗了。长此以往,华夏文明将要灭亡。
朱熹说的蛮夷,不仅指契丹、女真,也包括祆(xian3)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同唐代的包容与鼓励相反,宋代极力打压祆教和摩尼教,导致它们在中国绝迹。
佛教也没能幸免。朱熹指责佛教消极遁世,有害人心。只是禁绝佛教不太现实。因为佛教有完整的理论体系,驳倒它很难;而且,佛教已经相当中国化了,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信徒众多。
建立理学: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士大夫改变策略,开始将儒家学说理论化、体系化,以对抗佛教。
佛教主张,现实世界的本质是虚空,世间万物皆为幻觉,人生是一场空。朱熹则提出,万物由气聚合生成,气的背后则是理,它控制着气的运行。这个理又是什么呢?朱熹指出,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仁义礼智。
说到底,世界是按照仁义礼智,也就是理来运行的。人应当“存天理,灭人欲”,即克制自身欲望,按照仁义礼智的要求去生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人生怎么会像佛教说的那样,是一场空呢?
由于用理去对抗佛教的空,所以朱熹等人,又被称作理学家或道学家。
按照朱熹的说法,这套理学体系,从尧舜开始,由孔孟发扬光大,经过唐代韩愈,传到了二程兄弟和朱熹手中,绵延数千年。而且,它将继续流传。
朱熹编撰的四书五经,被朝廷列为科举必读书。之后的600多年,四书五经成为科考的主要内容,考题基本是从这几本典籍中来的。
理学进入科举,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位。不过,这是针对上层而言的,儒家在民间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这是因为,从汉朝到唐朝,中高级官员被世家大族和达官显贵垄断,平民难以进入官场,也就没必要学习儒学这种治国术。
宋代不同。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已占官员总人数的40%。南宋后期,约七成进士祖上三代没做过官。宋代官员已经相当平民化了。
这些跃过龙门的平民子弟,给人们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只要熟读四书五经,就有机会在科举中胜出,出人头地。这就形成了民间研读儒家典籍的风气,并逐渐的,使儒家思想全面渗透到社会基层,为全民所信奉。
所以说,儒学真正统治中国人的大脑,是在宋代,尤其是在南宋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叫《儒家统治的时代》。当然,这里的儒家,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了,而是经过朱熹等人改造的理学。
四、宋朝的遗产:
作者认为,从军事和外交的角度看,宋朝的确是一个虚弱的朝代。宋朝的一些特点,比如过度复杂的政治制度,对财政收入的极度渴求,强烈的民族意识等,在宋朝灭亡之后,没有在元明清三代继承下来。
宋代给后世留下的主要是精神遗产。
由于待遇优厚,宋代士大夫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宋词,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文学精品。宋诗则在唐诗这座高峰之外,另辟蹊径,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宋代的绘画、瓷器、建筑等,同样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至于理学,控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600多年,至今仍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史学大师陈寅恪的一句评语,来概括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华夏文化,经历数千年演变,在宋朝达到了巅峰。
书 名: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作 者:[德]迪特·库恩
主 讲 人:刀劈三观抱老师
主讲人简介:资深撰稿人
主 播:秋安
策 划 编 辑:郑涵 王雨
总 编 辑:赵雅楠
打卡
狄青啊啊!!!
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