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对残疾学生更友好

让大学对残疾学生更友好

00:00
04:17

近日,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大一新生沈博杰,坐着轮椅到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报到。学校专门进行了一番贴心改造:宿舍的高低床铺改成平行床铺,卫生间装了马桶;上课的教室也调整到一楼。学校还组建了帮扶小组,为沈博杰提供帮助。这赢得了很多网友的点赞。

其实,随着开学季的到来,类似的新闻还有不少。比如,江西科技学院为全盲新生黄镇宇将宿舍安排在一楼,铺设盲道,征集13名志愿者帮助其适应大学生活,老师还将调整教学节奏,多增加视听内容。安庆师范大学龙山校区为左腿截肢的新生陈乐将宿舍安排在公寓楼一层、特制矮床、卫生间加装坐便器。西北师范大学为高位截肢的新生巩瑜安排一楼的宿舍,并改造成无障碍宿舍,学校聘用巩瑜妈妈从事学生公寓宿管工作,就近、就便陪读……

这些大学的举动,首先解决了当事学生的实际困难,也让他们的家庭没了后顾之忧。试想,一个残疾孩子要以怎样的坚强和毅力,才能克服种种不便顺利考上大学,他们及其家庭为此付出了多少?而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们多半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圆了大学梦,忧的是离开了家人的照顾,大学生活是否会面临种种不便?在相关新闻里,都不难看出学生及其父母的这种顾虑。但大学用实际行动,给予了温暖回应。

大学的做法,也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引导。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其实,大学之大,还应包含对待学生的态度,尤其是对小众、特定群体的态度。大学主动为残疾学生打开“方便之门”,通过完善无障碍设施等举措,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开展大学生活、尽情追逐梦想,对社会具有潜移默化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作出了表率,有利于在全社会强化关爱残疾人的风气。

我国目前约有8500多万残疾人。诚然,残疾人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残疾大学生占大学生总体的比例,都不算高,但如何看待、对待他们,事关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时至今日,让残疾人群体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就业权、参与公共生活等权利,早已是深入人心的共识。在这方面,进步是肉眼可见的。以视力障碍学生参加高考为例,设置单人考场、提供盲文试卷、按相关规定延长考试时间等,已成为基本操作。

眼下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更多体现在硬件建设和人文关怀两个方面。硬件建设,主要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以及保障这些设施能真正为残疾人所用、为他们提供方便。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疑惑:为什么我们很少在生活中见到残疾人?其实,这与一些公共场所缺少无障碍设施,或者盲道等无障碍设施被占用有很大关系。人文关怀,则是社会需要真正了解残疾人群体需要的是什么,提供恰当的关怀和帮助。比起同情和怜悯,残疾人更需要的是“平视”,不紧盯他们的身体,不歧视、不排斥等。

硬件建设和人文关怀不存在孰先孰后,应该齐头并进,但毋庸讳言,硬件建设是基础,是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读书、工作、融入社会,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的前提。值得一提的是,9月1日起,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其中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当加强教育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有残疾的师生、员工提供无障碍服务。可见,为残疾大学生提供无障碍设施,未来将成为大学的“必修课”而非“自选动作”。

有网友留言称,为残疾学生改宿舍、铺盲道等,本就是大学该做的。这当然是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但也是应当努力的方向。什么时候起,这些“暖心举动”让人们习以为常,不再上新闻、热搜,社会文明或许又迈进了一大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