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评价:杨宇霆不死,东北不失!为何张学良要处决他?

胡适曾评价:杨宇霆不死,东北不失!为何张学良要处决他?

00:00
06:10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与常荫槐在帅府老虎厅被张学良设伏抓住,随即两人被张学良当场击毙。此事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杨宇霆之死更是为东北局势埋下一颗大雷。在他死后两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迅速沦陷。面对日本人突然袭击,东北军没有采取有效抵抗,最终白白让出了东北。曾经能主导中国局势的奉系军阀,自此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东北落入日本手里,张学良一夜之间成为全国公敌。后来人们回忆往事,对东北的变故感到无比痛心,九一八事变看似是必然,实则张学良有很多机会能避免此事。东北后来的走势,让张学良此前的一些举措,受到了人们的质疑。比如杀害杨宇霆的做法,很多人非常不满,胡适就曾说过:“若此人不死,东北不失。”晚年的张学良亲口承认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还把杀害杨宇霆的事情,当成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误之一。张学良为何要杀掉杨宇霆?这件事真的是张学良做错了吗?在东北军的发展过程中,杨宇霆起到极大的作用,他协助张作霖推动军事改革,还利用自己的关系,帮张家从徐树铮等人的手里拿到了一大笔的军火。杨宇霆在东北推行诸多改革,不仅在军事领域,更深入到经济,农业等诸多领域。在他的协助下,东北军逐渐摆脱过去的土匪习气,朝着近代化军队转型,奉系的实力不断增强,张作霖有了角逐天下的能力。然而张作霖的死改变了一切,东北的风云人物杨宇霆,开始与年轻的少帅张学良合作,俩人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杨宇霆在郭松龄的事情上要负极大责任,张学良心里一直不舒服,觉得杨宇霆是害死自己挚友的人。同样,杨宇霆对这位少帅没有尊重,他认为张学良只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东北的军政大局应该由自己来掌控。杨宇霆不仅在军政大事上介入过多,他还频繁插手张学良的私事。每每遇到一些事情,他都会以尊长的身份不留情面地训斥张学良,起初张学良对他还比较尊重,随着杨宇霆太过频繁干涉自己的生活,张学良心里十分不舒服。俩人曾发生过激烈争吵,张学良甚至说:“我干不了,还是你来干吧。”杨宇霆在当时已经有要揽权的意思,早在张作霖去世的时候,他就曾直接给蒋介石写信,表示东北的事情让蒋直接跟他来协商就行。杨宇霆还不断渗透自己的势力,比如往保安会,东北军内部安插自己的亲信,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可张家在东北经营多年,杨宇霆的举动立即遭到反制。随着张学良掌权时间越来越久,俩人之间的矛盾已经从原本的个人因素,转变为权力的争夺。杨宇霆成为张学良彻底掌权的最大阻碍,对张学良来说,若要彻底控制东北军,就必须要除掉杨宇霆。一来铲除了阻碍自己的人,二来还能杀人立威。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军阀的统治是非常不稳的,从北洋军阀诞生开始,下克上的传统就一直没有停过。东北军此前,刚刚发生了郭松龄的事情,差点将张家的统治推翻。因此,奉系内部对这种事情非常敏感,即便张学良什么都不做,那些支持张学良的势力,也不会允许杨宇霆这么肆无忌惮扩充自己的力量。他与杨宇霆或许有诸多的个人恩怨,可真正促使他杀杨的,还是权力之争。杀掉杨宇霆到底是不是错误的呢?这件事是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日本的战略中,东北是极为重要的战略地区。没有九一八事变,日本会以其他方式,甚至会集中军力继续争夺东北。杨宇霆还在,他未必能改变东北的结局。张学良虽然承认是错误的事情,但他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是100多岁了,这种状态下的言论应该存疑。胡适虽然称赞杨宇霆,但胡适当时是想要攻击张学良丢失东北的事情,他不好直接对张学良开火,就转而拿杨宇霆做文章。杀掉杨宇霆并非是错误的做法,真正错误的是张学良丢失东北。因为有这样的结果在,所以倒推回去,张学良此前的诸多做法自然会被人们视作错误。若他能守住东北,自然不会有人拿杨宇霆的事情做文章,归根结底,还是张学良在东北的事情中表现得无能,让人们怀念起杨宇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