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烈天皇:9岁上位,娶生母,行为残暴,为何18岁就死掉了

日本武烈天皇:9岁上位,娶生母,行为残暴,为何18岁就死掉了

00:00
11:17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古代,几乎所有君主集权的国家都会多少出一两个暴君式的人物。

其中,以日本古代历史上出现过一位暴君最为有名,他便是武烈天皇。

作为暴君,此君事迹当然非常离谱,他未满10岁便登基为君,却在此后9年时间为非作歹、强娶生母、丧尽人伦,年仅18就命丧黄泉。

那么,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何会如此丧心病狂?他的残暴举动具体是怎样的呢?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又是怎样的呢?

武烈天皇事迹

武烈天皇乃是日本历史上的第25代天皇。

然而由于神武天皇与阙史代的8位只留下帝号的天皇都属于神话史的部分,故而在正史上,10代崇神天皇开始才算正史。

另外,在日本古代史之中,至13代成武天皇时代方才有了地方行政层级划分,15代应神到16代仁德时期古代日本的国家特征才算完整。

加之古代时期平均寿命相对很短的缘故,到了武烈一代,日本的历史也仅仅是刚刚开始不久而已。

武烈天皇活跃于公元5世纪末尾到公元6世纪初,对应中国历史,此时正处于南北朝时代的北魏时期。

这个时候的中国早已经经历过一次帝制统一,而日本还处于前大化改新时期,封建制尚不成熟,还只能算是前封建时代,仅仅只是一个婴儿文明。

小邦之国,国制尚稚嫩。

不过,人性之中的狠毒,却已率先孕育而生,恶童虽幼小,却也可以非常冷血。

尚未知小礼的日本,在政治上却已经非常残忍,武烈天皇此人便很清楚地体现了这个时期日本政治的这一特点。

正如开篇所言,武烈即位年方9岁。

按道理来说,这正是孩童的顽童时期,是需要受到教育的一个年龄阶段。

若不能有效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孩童极有可能会熊孩子化。

然而,在古代专制文化之中,还处于懵懂年龄段的孩子却继承了帝位。

因掌握了强大的权力,武烈原本正常的童年岁月因此被打断。

这位幼童果然成为了一个熊孩子。

更可怕的是,他也因此成为了手握权力的危险熊孩子。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杀父后误娶生母的主角还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夸张描写,但武烈天皇的真实行径却比戏剧更加夸张。

武烈在即位之后真的堂而皇之地娶走了自己的母亲春日大娘,把变态做到了极致。

若仅仅是喜欢母亲,也就罢了。

然而这个熊孩子不仅仅有着变态般的恋母情结,还是一个疯狂的虐待狂,这一点在其少年时代也变得愈演愈烈。

《封神演义》里纣王活剖孕妇的故事同样也是演义文学的虚构,并非正史记载,也远非《尚书》之中的纣王六罪之中。

但武烈天皇剖妇观婴的事情却是被明确记载的确切暴行,可见其恶毒至深,已经几乎丧失了人性。

此外,他还干出其他种种恶劣的事迹。

比如:逼被他拔掉指甲的人下地挖红薯,下令将某个人的头发拔光并且让他从树上掉下摔死......这样的残忍事迹。

残忍的同时,他还很淫乐,为了挑选奴婢,他还曾逼迫被他捕获的女子赤身观看动物的生理繁衍。

若女子有生理反应则当场将其处死,若没有生理反应,则被他纳入女奴。

如此地放纵自身的变态欲望,寿命自然难以长久。

因此武烈9岁登基,9年之后便一命呜呼,18岁那年便忽然病死了,早早结束了他荒诞恶劣的一生。

如此的残暴之君,不仅是日本历史上的暴君之最,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非常罕见,不禁令人好奇,日本古代政治环境究竟险恶到了何种程度。

残暴背后的残酷政治逻辑

每一个人都是时代所塑造的,个人的悲剧与喜剧也是时代的悲喜剧的一部分,就连暴君也不例外。

武烈天皇残暴是日本早期政治的一种表现,其背后的历史因素自然也比表象更加复杂。

首先,残酷的内部斗争环境往往是最易滋生暴君的土壤。

武烈天皇所处的日本皇室便是如此,武烈本为前代仁贤的6子,按道理来说,本无资格继承天皇位。

但是皇室内斗纷争不断,前5人纷纷因为夺大位而惨死,这位第6子才捡到了这么一个天上掉下的大便宜,掌握了大权。

前代的仁贤天皇其实也是一个作风霸道、寡情薄义之人,其暴行也并不少,由于内斗纷争不断,皇室家族成员自然人人心怀鬼胎。

可以说,在武烈天皇的成长环境是相当恶劣的成长环境,尔虞我诈本为常态,心狠手辣更是家常便饭。

近墨者黑,贼窝生贼,如此的成长环境,哪怕是9岁的孩童,心灵也自然不会纯洁。

出于恐惧心理,也会使得他更加趋向于模仿他人的心狠手辣,因此才会如此的极端暴戾。

武烈天皇浓厚的恋母情节也与此有关,残酷的环境与过早的登基,使得他对于母爱产生了病态的渴望,干出了娶母这样的荒唐事。

其次,武烈天皇的暴行也与当时日本未开化的历史环境有着非常深厚的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武烈天皇所处的时代,是在日本大化改新之前,这个时候的日本社会并未积极吸收学习来自中国的先进文化,相对还是很野蛮落后的。

哪怕是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里,难免也会发生政治斗争,更何况那个时候的日本道德文化非常脆弱。

弱肉强食自然会首先成为政治斗争的主要规律,武烈天皇自然也就不会有道德上的负罪感,自然也会更加趋近于冷血了。

再其次,贵族社会内部的长期暗斗,也是促使日武烈的暴君事迹在日本史更加明显的主要推动力。

武烈天皇所在的仁德天皇系在武烈之后断绝,武烈18岁逝去而无后,自然是皇族旁系得到大位,历史对于他的记载也便更加清楚了。

古之夏朝不仅有暴君夏桀,还有喜食龙肉的孔甲也很荒唐。

然而后人也大多只记得夏桀残暴,末代暴君比起有血亲继承人的暴君更加容遭到指责,毕竟历史对于他们的记述遭到的美化往往较少。

因为在历史上无后,武烈天皇的残暴也正是因此而得以更加明显。

这段短暂的历史在日本历史上也因此留下了关键且深刻的一笔。

天皇制与日本的民族性

9年的时间并不长,武烈天皇不过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短命天皇,不过他暴戾的一面如此的极端,还是使得他对于后世的历史来说影响颇深。

这个时期还处于日本天皇制的构建时期,武烈天皇自然对此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天皇制本身则深深地嵌入了日本的民族性之中。

武烈天皇的暴戾,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使得日本天皇制在早期便遭到了权威削弱。

之后哪怕是有了大化改新,日本正式进入到了封建社会阶段,日本天皇的位置也没有坐稳。

不久之后,天皇便被武士阶层夺取了实际权力,自平安时代进入摄关政治时期,此后出现了镰仓幕府等武士强权。

由于天皇制的先天不足,所以日本皇室寻求合法性的途径便转向了宗教,所以日本皇室才与日本的神道教关系更为紧密。

久而久之,日本的天皇与其说是更像是统治者,不如说是更像是神道教的大祭司。

这对于天皇制来说,其实可以算是一种退守,是在无法牢握实际政治权力的情况下,被迫通过宗教领域的维系,来保证自身的地位。

然而,这却使得日本天皇家族因祸得福,毕竟宗教的生命力要比世俗权力更加长久,任何封建统治者无一不想利用宗教来维系统治。

日本幕府多次改朝换代,世俗权力多次发生转移。

但天皇家族却可以“万世一系”,甚至在近代明治维新之后还重掌了一段时间的实际权力,被美国战后改造后,则又退回了无实权的状态。

在文化层面,由于日本天皇制与日本的神道教信仰相互绑定,而日本天皇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并不掌握实际权力。

在掌握实际权力的早期甚至出现过武烈天皇这样的极端暴戾者,这使得日本人普遍认为神圣与暴力是可以共存的。

神明是允许暴力的存在的,且暴力可以是具有神圣性的,久而久之在日本社会之中又产生了二元式的矛盾民族性。

故而,宗教式的安宁与暴力文化成为了日本文化之中的两大面相。

毕竟被视为是高天原神族后代之一的武烈天皇都是一个暴君,而身为神族后裔的天皇贵族还可以在不掌握实权的情况下与武士幕府相互共存。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追求极致暴力美学的武士道思想才得以在,甚至使得这个民族在近代走向了一条狂嚣的不归路。

结语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如此的,对于一个文明也是如此,每个民族都会有挥之不去的历史根源,这决定了其文化的特点,影响着其之后的历史进程。

时代决定了个人的成长环境,而个人的成长环境则决定了一个人的个性,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出发,可以看出其性格的起源,从一个人身上,同样可以看出时代的烙印。通过一个一段历史,则也可以窥知一个民族的特点。

若无特殊的历史环境,也不会塑造出武烈天皇这样奇特暴君,而这个暴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日本历史的关键走向,

武烈天皇虽只是一个历史人物,但解锁他身上的历史密码,我们自然也能窥知日本这个民族的一些历史特点。

[1]王秀娟.虚与实——细观“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J].世界文化,2019:4-8.

本文由“睿鉴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贺广

    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