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硕士两周被骗138万,为何学历越高越容易被骗?|《我们为什么会受骗》

女硕士两周被骗138万,为何学历越高越容易被骗?|《我们为什么会受骗》

00:00
10:45

查收你的反诈书单>>


原文 


解读全球热点,读懂世间好书,你好,这里是“热点讲书”。


9月15日,媒体报道了一位28岁的上海女性,她在恋爱中不幸被骗走了138万元。更引人瞩目的是她的背景:她拥有211高校硕士学历,月薪过万,而被骗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向朋友借款和贷款获得的。关于具体过程,目前警方还在调查当中。


这起骗局的类型是新闻中常见的“杀猪盘”,也就是通过建立男女朋友关系来获取信任,然后以高回报的投资为名,引导受害者提供他们的存款,甚至借贷资金。然而,一旦投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后,骗子便消失无踪,所有联系方式瞬间失效。


综合央视网消息,湖北省公安厅调查数据显示,今年17月,湖北各级公安机关受理的电信诈骗案件中,“90后”受骗者占比29.5%、“80后”占比32.3%,两者相加占比高达61.8%,成为电信诈骗的最大受害群体。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为何高学历年轻人越来越容易受到诈骗?我们应当如何防备这些骗术?


骗子并非都长着一张急功近利的丑恶嘴脸,甚至一些骗术大师通常会表现得更优雅、说话令人信服。归根结底,骗子行骗的底层逻辑就是信赖和需求。大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当世界上第一个坏蛋遇到第一个笨蛋的时候,宗教就出现了。”这话虽然有些片面,但是道理在于,我们对信赖感绝对、完全的需要。从产生意识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具备了某种信赖。


举个例子,当市场不稳,资金紧张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骗局,也总是有人会上当受骗。这是因为在我们大多数人最需要资金的时候,高端的骗子只需要拿着我们最需要的东西入场,就可以获得大多数人的信任。这些高端骗子并不需要太多的欺诈手法,他们只需要发现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想要相信什么,并且把自己伪装成可以实现这种信念的媒介,自然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甘愿受骗。


从骗子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步,确认受害者的身份:他是谁,他想要什么,那么,骗子又是如何利用他的欲望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呢?


这就需要第二步,建立共情关系:在实施计划,启动骗局之前,一定要先建立感情基础。在此之后,骗子才能吸引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并将其说服。


第三步,拿出方案,拿出证据,引导对方思考。当然所有这些都是按照对受害者有利的方式设计的。这时,骗局已经带来了真正的利益。此时,受害者如同落入蛛网的飞虫,受害者越是挣扎,就越难以从圈套中脱身。


到了受害者产生疑心的时候,受害者已经在情感和实际行动方面付出太多,会开始自己欺骗自己。受害者甚至会加深参与骗局的程度,即使事情已经开始不妙,因此,当受害者被彻底骗得身无分文时,还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般结果。骗子甚至不用说服受害者不要声张,受害者很可能自己就保持沉默了。毕竟,我们自己骗自己才是最有效的。在欺诈游戏的每一步,骗子操控受害者信任的手法和花招层出不穷。随着骗局的步步深入,受害者越陷越深,他们自己就会为骗子提供更多的心理材料,让骗子有方法对你行骗。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庞氏骗局”。1919年意大利人查尔斯·庞蒂在美国波士顿成立了一家公司,声称该公司从国外购买了国际邮票回来,并计划在美国卖出以获得高额利润。他向投资者承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回报,声称只需要90天就可以实现40%的回报。


查尔斯·庞蒂的计划很快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大约4万名波士顿市民相信这是一个快速致富的机会。投资者争相投入资金,庞蒂也迅速筹集到了大约1500万美元。然而,庞蒂并没有用新投资者的资金购买邮票,而是将新资金用于支付早期投资者的回报,制造了看似持续的成功。这种金字塔式的模式维持了一段时间,但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想要取回他们的投资和回报时,庞蒂陷入了困境。庞蒂的骗局最终在19208月崩溃,他被揭露出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投资者。庞蒂的名字永远与庞氏骗局联系在一起,成为这种金融欺诈的代名词。


事后,这位骗术大师说:“我实现了他们的梦想。我是偶像。我是英雄。我是他们生活的主人与裁决者。”在这场骗局中,许多投资人将庞蒂称为与哥伦布、马可尼(无线电的发明者之一)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因为庞蒂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钱”。查尔斯·庞蒂正是利用了波士顿市民对金钱的需求,以及对这场投资的信任,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场骗局。


了解了骗术的底层逻辑,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为何年轻人、高学历的人反而更容易受骗?


不久前热映的电影《孤注一掷》中有句话,“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受骗的底层逻辑是信赖和需求,这正好对应了许多高学历年轻人。相对而言,高学历直接代表了对社会接触较少,校园里少了许多尔虞我诈,导致他们更容易相信他人。此外,一些情感上的寄托,金钱上的诱惑,还有投资或者赌博胜利的快感,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拖入诈骗的泥潭。


80后”“90后”群体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接触网络时间较早,信息获取渠道丰富,对电信诈骗手法有一定了解。但在面对精心设计、不断迭代升级的网络骗局时,仍缺乏足够的警惕和辨识能力。


心理学博士玛丽亚·康妮科娃在个人著作《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这本书中,说:科技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加世故或博学。科技不会保护我们。它只不过利用信任这一古老犯罪手段的环境产生变化而已。你最信任什么?欺诈高手会找到你最难以动摇的信念,然后以此为基础,神不知鬼不觉地对你身边的世界进行改造。但你对那个基础毫不怀疑,因此也就无法察觉周遭的变化。


一直以来,大家总认为最容易上当受骗的群体是学历较低的青少年或老年人,但一个顶级骗术高手能把上面所有的看法都推翻。


我们自以为对受害者的特征了如指掌,自以为知道什么样的人会成为骗子的目标,但是这些想法错得离谱。不管你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农民,骗术是千变万化、防不胜防的。网络世界会暴露许多个人信息和隐私,而骗子要做的只是动动手指而已。网站上的安全信息提问,如母亲的名字等信息,也可以通过查阅公共资料而被轻易窃取。对一名骗子来说,无论这些功课有多么困难、多么复杂,收获总是值得的。毕竟,了解受害人信息的工作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陌生人也可以轻易伪装成与你熟识的样子。


纵观如此让人眼花缭乱的骗术,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我们应该如何识别骗术或是在层出不穷的骗术中得以明哲保身?


首先,不要轻易对别人信任。无论使用何种手段或是伪装,所有骗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基本原则,那就是操控他人的信任。在最根本的心理层面上,所有这些都是信任问题,或者说是利用他人的信任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第二,避免侥幸心理。在骗子眼中,人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我们深信自己不会受骗,而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我们才都会上当。几乎所有骗术高手都有察言观色的能耐,同时也是演戏的行家。他们巧舌如簧,能让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自然而然,甚至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在骗局中的每一步,都是对方安排好的,少有一些自己也能赢的侥幸心理,就能更多地规避掉这些精心布置的骗局。


在动物王国中,伪装者随处可见:竹节虫会装成不起眼的小树枝;枯叶虫则会装出有花植物的轮廓。竹节虫目昆虫被古希腊人称为“幽灵”。刚刚还在眼前,转眼消失无踪,这种隐身骗术与大自然本身一样古老。昆虫有拟态高手,人类有骗术大师,在专业之外,硕士、博士、博导跟普通人一样。没有不上当的个人,只要有合适的诈骗剧本。


好了,“女硕士遭杀猪盘”的热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文稿在音频的下方。欢迎您关注“热点讲书”,我们与你一起收获新知,通过热点,了解一本经典书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喜马讲书

    请查收你的反诈书单:https://pages.ximalaya.com/mkt/act/a2dcf2283f64d858?utm_source=pinglun

  • D子嘹

  • 清乔子

    没有说明白标题,都是泛泛而谈

  • 听友225091302

    大多数硕士就是懂点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已。实践出真知。

  • 燕z窝

    这些年,骗子太多,都是

  • 小晨晨_8w

    好有钱,

  • 老饕龙哥

    学历和阅历无关吧

  • 古名翁

    没有贪心就不会受骗

  • 古名翁

    科技只是一个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