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的外卖柜开始面向骑手收取服务费。与几年前的“免费使用”和去年的“试点收费”不同,此次收费范围更广、覆盖城市更多。针对这笔费用该不该收、向谁收、怎么收等问题,各方意见并不一致。
外卖柜即智能取餐柜,是由外卖平台推出的一种外卖配送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写字楼、医院、高校等封闭性较高、送餐环境复杂的场景。一个外卖柜,几十个带有锁柜的小储餐柜格,由骑手小哥扫码解锁,将外卖放入储餐柜格,再由顾客扫码取餐。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骑手的送餐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方便了顾客灵活取餐,减少餐品丢失或错拿的情况。
然而,外卖柜模式并非完美,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订单多但柜格少周转率不高、有了外卖柜就不再送餐上门等。特别是当外卖柜开始收费后,一系列针对费用高低、由谁买单、自愿与否的讨论就此展开,至少四方利益主体,因立场不同,意见也不一致——平台、外卖柜运营商要生存要盈利需要收费;顾客和外卖骑手付费意愿不高。那么,外卖柜究竟该不该收费?能否仅向骑手收费?如果需要收费,应当遵循什么标准?
从目前行业发展水平来看,外卖柜不一定必须收费。和快递柜不同,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民众接受度上,外卖柜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如果贸然从免费向收费转变,成本转嫁风险便会加大,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也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模式成熟与否、实施效果好坏,都应被全面考虑,尽量平衡并满足各方利益。在短期收益之上,持续稳定的商业运营模式更值得追求。
即便真的需要收费,部分成本也不能只让骑手买单。外卖小哥按单抽成本就不多,如果还要每单多付0.3-0.6元的外卖柜服务费,那么一个月下来大概要损失几百元,他们的权益该如何保障?骑手是劳动者更是用户,是为平台打工跑腿的,外卖平台不能专“薅”自己人,而必须切实履行责任,帮骑手们提效增收,予以关怀和理解。
从头盔到车辆,外卖箱到服装,骑手小哥的额外“开支”似乎越来越多。谁又知道,暂时对消费者免费的外卖柜,之后会不会也把手伸向已经支付配送费的顾客?或许,人们不是不体谅运营困难、不是太在乎几毛钱服务费,而是对收费依据模糊、钱款去向不明、价格浮动较大的收费要求,感到困扰和厌倦。质疑是合理的,也是好的,有了批评和质疑,平台才可以听取不同人群的呼声,探索并推出更让人满意、更值得信任的方案。
外卖柜是打通外卖配送“最后100米”的有效探索,而如何走好这段最后的路程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按照单次计算收费,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按照餐品留柜时间来计算,一段时间内免费、超时后再计费,又或者,按照实际需求收费,“谁使用谁付费”“谁要求谁买单”,提供不同付费选择。相较于粗放简单的向骑手收费,区分具体场景,细化外卖柜的使用和收费标准会更“吃得开”。
总而言之,外卖柜仍有很大发展潜力,企业要找好角色定位,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提升取餐便利性的同时,平衡用户体验和服务选择权,这样的外卖柜模式才能趋于成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