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千年安岳石刻相伴一生 他将石头做成艺术代代相传|匠心

与千年安岳石刻相伴一生 他将石头做成艺术代代相传|匠心

00:00
08:07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刘可欣 实习生 徐正阳

安岳,坐落于四川盆地中部的县城,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这座古老的小城时,日光轻轻拂过在石头上所刻下的历史痕迹,精美而丰富的摩崖造像在日光的照耀下,也似乎正在诉说着久远而漫长的历史故事。

这里被称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分布在此处的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普通二年,盛于唐、五代和北宋时期。以摩窟造像为主的安岳石刻,既有造像敦朴、线条粗犷的魏晋风骨,又有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唐代形象;既有宋代的工细华美,又有五代的小巧玲珑……在岁月的更迭中,安岳石刻几经起伏,曾历经辉煌,又逐渐衰落,直至如今再被世人惊叹。但幸运的是,民间石刻工艺续传至今,并成功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岳石窟·圆觉洞

被清晨的阳光唤醒的,不只是历史悠久的安岳石刻,还有与石头度过了一生的石匠——石永恩。出生于安岳的他,从16岁打入“石门”,其数十年的时光就与安岳石刻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并成为国家级非遗安岳石刻代表性传承人。在夏日的末尾,封面新闻记者在安岳县的某处茶室中与石永恩相见,并听他谈起关于石刻、关于传承的久远故事。

石永恩在雕刻中

璀璨于历史的安岳石刻

“要把石头做成了艺术”

容貌好似出水芙蓉,体态风韵而又端庄贤淑的紫竹观音,体现出宋代摩崖造像的审美追求;坐落于圆觉洞景区的莲花手观音雕像,头戴雕刻极为精细的全镂空化佛花冠,跣足立于双莲台上,面容慈祥,眼神睿智,神态自若;还有孔雀明王造像,孔雀明王背上有雄孔雀之彩翅,十分威武美丽……

安岳圆觉洞景区的净瓶观音雕像

来到安岳,自然不能错过位于此处的石刻艺术。这些精美繁复,又反映出匠人高超技艺的摩崖石刻,除反映佛院世容外,也从不同角度折射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和世俗生活。映入眼帘的人物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刻工精细,刀法娴熟,匠心独运,有神工鬼斧之妙,是中国古代石窟寺院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正因于此,才让石永恩愿意付出一生的时间与之为伴。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位于安岳县卧佛镇卧佛沟的卧佛院摩崖造像,就是属于唐代的石刻了。”石永恩细细说道安岳石刻的历史,他表示卧佛院摩崖造像中的人物、器物、动物等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盛唐时期石刻造像艺术的独特风格。

安岳石刻盛于唐、五代和北宋时期,到了宋朝的时候,石刻就非常精美了。“像石羊镇毗卢洞、华严洞,都是宋朝的石刻。特别是华严洞的雕塑,达到了宋朝石刻艺术的巅峰。在我看来,这些佛像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最精美的,并且非常具有特点,在全国范围内都找不到第二个了。”

采访中,石永恩特别提到了毗卢洞中的紫竹观音,也被民间称为“翘脚观音”的石刻造像。石永恩笑着说,雕这个石刻的匠人,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雕出来这么个“袒胸露背”的观音。“这在全国来说几乎都是没有的。”紫竹观音身躯侧坐和翘起右脚的形象,突破了佛像正襟危坐的仪轨。同时,坐的莲台和足踏的莲蕊间都镂刻出大量空间,以肩搭的披巾连接,减轻了巨石重量,又给人以和谐美感。

“相较来说,我觉得宋代的石刻风格会更胜一筹。”在石永恩看来,虽然两个朝代的风格并不相同,但是宋代石刻线条的柔和、逼真,更符合他个人的欣赏标准。

在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精美石刻背后,自然体现着安岳石刻技艺的高超精深。据石永恩介绍,安岳石刻雕刻手法多样,涉及沉雕、圆雕、浮雕、影雕四大类,数百个品种。而历史中的古代匠人,不仅将坚硬的石头雕刻成了飘逸的绸缎,面貌慈祥的神像,情态万千的形象……正如石永恩所说,“要把石头做得像衣服,做成艺术,这肯定是不容易的。”而在还没有学习石刻之前,石永恩不太懂得“石头要做成艺术”有多难。

圆觉洞的释迦牟尼石窟

十六岁与石头“结缘”

“到了八十岁还在不断学习”

石永恩与石头“结缘”的故事,恐怕得从16岁开始讲起。彼时已过古稀之年的他,说起那段漫长而久远的岁月,脑海中的记忆仍旧清晰而丰富。年少之时,他在日复一日的“打石头”之中,渐渐对安岳各地寺庙中的佛像燃起了兴趣。这些有神工鬼斧之妙的石刻,是中国古代石窟寺院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让他心向往之。

“我是16岁开始学习‘打石头’,成了一名石匠,与石刻结下了不解之缘。”石永恩回忆道,自己少年之时,“打石头”原本只是谋生的手段,可在“迷上”安岳石刻后,他常趁着休息的时间浏览家乡的石刻艺术,拿着石头模仿造像,内心琢磨着怎样能够将石头雕刻得更为精美。因为他也想把自己的石刻变为艺术,“不光是要‘打’石头,还要把石头‘打’好,做成一个完美的艺术”。

于是,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对石刻的热爱和执着中,1986年,他拜访了四川省展览馆的匠人陈家云,并跟着对方学习雕刻技术。至此,石永恩的人像雕刻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不仅于此,闲暇之余,他还购入了一台相机,游走于全国有名的雕刻艺术作品之中,观察雕像的形,感受雕像的神韵,“我还记得,当时峨眉山上都没有啥游客,我就上去了,拿了个‘傻瓜相机’把上面的雕像拍下来,为了之后能拿着照片来学习。”

石永恩说,在那个物质还不是十分丰富的年代,相关资料的匮乏,成为他学习石刻道路上极大的阻碍。想要雕刻出一尊满意的石刻,不仅要在雕刻技艺中下足苦功夫,还需要具备绘画、设计构思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当时,石永恩也请教了不少绘画的老师,从中学习关于美术的知识。

因为热爱石刻,所以石永恩行走全国去游览有名的石刻艺术。而在“阅尽千帆”后,他仍然发现家乡的安岳石刻,是他念念不忘的根本。“家乡那么好的石刻,古代的工匠留下了那么好的东西,我们不能把它丢掉。”此后,他带领安岳石刻工艺团队,还雕刻了黄龙溪大佛寺高16米的汉白玉坐佛、蜀南竹海长18米的卧佛造像,贵州狮子桥、成都文殊院、青城山圆通寺等不少地方,均有他的石刻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安岳石刻工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石永恩成为安岳石刻工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石永恩不仅自身投入到安岳石刻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中,他的兄弟、儿子等家人,都紧紧与安岳石刻联系到了一起。

“我们这一行,就是看你爱不爱好这个。我热爱安岳石刻,所以必须要把这个保护、传承下来。”采访中,石永恩举起手机笑着展示一张照片。照片中,他年幼的曾孙子也正神态认真地在学习石刻技艺。“我的两个兄弟,也是做了一辈子石刻。我的儿子现在53岁了,也已经做了30多年的石刻。”

石永恩与曾孙

石永恩还说到,在这个变化极快的时代,似乎什么都讲究高效和即时回报。可是安岳石刻的技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只有静得下心来、吃得苦的人,才能学得到这个,并且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艺术是无止境的。像我自己,这个年纪了我都还在学习,到了八十岁也还要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