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常见的服药误区:吃错了比没吃药更危险!

盘点常见的服药误区:吃错了比没吃药更危险!

00:00
09:37

误区一:1天3次服药=每8小时吃一次

很多药物都需要一天吃三次,可以在三餐饭点的时候随餐服用。可是在很多时候,早饭与午饭的间隔时间只隔了四五个小时左右,午餐与晚餐的间隔时间也不是次次都相距8小时。

所以在服用某种类型的抗生素,比如头孢的时候,为了保证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能够持续维持在起效范围内,所以必须要严格计算时间,在每8小时内服用一次,才能达到稳定的效果。

误区二:饭前服药=空腹服药

不少人常会弄混这两大概念。因为空腹服药包括餐前1小时和餐后2小时。

为什么一些药是在饭前服用?

在吃饭前的15-30分钟之内,患者可以吃一些对胃肠道没有什么刺激性的药物、亦或者餐后再服用的话影响吸收的药物,比如降糖药瑞格列奈、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

为什么一些药是在饭后服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胃黏膜,患者此时在餐后吃一些对胃有强烈刺激性的药。一般是在餐后30分钟左右服用。

误区三:忘记服药 下一次吃双倍剂量

如果忘了吃药,下次一定不能再吃双倍剂量来补救。因为每种药物的药效根据其药理作用,需要满足合适用量、给药频次来实现。双倍剂量补服药的话,不仅会出现更大副作用,也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就像高血压患者补吃两倍的降压片,容易引起低血压。糖尿病患者补吃双倍的降糖药,也容易引起低血糖一样。

那不吃双倍剂量的话,补吃常规剂量可以吗?

如果某种药的说明书上显示需要一天吃一次的话,患者要是忘了吃的话,就可以在当天随时补充。可如果患者需要吃的药是1天内吃2-3次的话,其中有一次忘了吃药时,则需要根据情况分辨。

漏吃药的时间没有超过用药间隔的1/2,尽早补吃。

超过用药间隔的1/2,无需补吃。下一次服药的时候,只吃单次常规剂量。

另外,属于餐前吃药的药物,一旦忘了的话可以在饭后补吃。虽然在吃下之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药力的消化和吸收,但总比什么都不吃所对身体造成的损害要小。

误区四:掰开药物吃

一些患者觉得自己病情程度比较轻,或者想给孩子喂食成人药,需要减少剂量的时候,可能会选择掰药。

首先,一些药物是不能直接掰开食用的,比如控释片、缓释片、肠溶药物。一旦掰开控释片、缓释片之后,破坏了控释剂型材料,药物成分很快就会释放、分解,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失去了原有的缓、控释功能。不仅无法达到长效作用,还可能引起药理作用加强而引起不良反应。

而一旦掰开肠溶胶囊、肠溶片的话,失去了肠溶衣的保护,容易刺激到了我们的胃部,还影响药效。

所以对于成人来说,需要分情况讨论。以上这些特殊类型以及说明书明确表示了必须整粒服用的情况是不能掰药的。而普通片剂、泡腾片、分散片的成分分布是很均匀的。一些厂家为了让患者在需要减少剂量的情况下,掰药的时候更加精准,还会在药片上压上一道压痕。这种情况是可以掰药服用的。

可对于儿童来说,吃药靠掰、剂量靠猜的方法是很危险的。因为儿童用药的时候,是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来计算专门的剂量。孩子还处在生长发育当中,主要负责药物代谢的肝脏肾脏还没有发育完全。别说孩子跟成人的药物代谢率完全不同了,就算不同胎龄、日龄的新生儿的发育程度、药物代谢酶活性都不同。所以徒手掰药,无法精准控制用量,会对孩子的肝肾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影响。

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14岁以下儿童因为超量用药导致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比例依旧很高,几乎在成人的4倍左右。在缺乏儿童专用剂型药的情况下,家长经常弄不清孩子用药的用法、用量,出现意外的风险更高了。

所以建议家长们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不要徒手来掰药。如果医嘱、药物说明书表示需酌情减少药量的话,有一种相对比较准确的办法推荐家长使用。我们可以充分溶解药物之后,利用有刻度的针筒来抽取药液,满足孩子的特殊需要,精准减少药量。

误区五:同一类药重复吃

相同名称的药物,在不同厂家生产的情况下,商品名可能也会变。药品名称常被人所知,但通用名称往往被人所忽略,导致药品重复使用。

比如,很多人吃的拜新同、欣乐平、圣通平等等,看似南辕北辙,其实大家都是同一种降压药---硝苯地平。再比如,很多人感冒发烧之后会去药店买上不少复方感冒药。但里面含有的有效成分雷同的概率是很高的。在消炎药那一章节中,我们也提到了过量摄入对乙酰氨基酚的危害。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多看看药物成分表,避免重复用药。

误区六 搞混药名 看错包装

有数据表明,近四分之一的药物使用错误是由于混淆了药物名称而造成的。一些药物的名字可能只差一个字,或读起来很像。

阿糖腺苷:抗病毒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带状疱疹和水痘感染

阿糖胞苷:抗肿瘤药,治疗急性白血病

病毒灵:针对流感病毒及疱疹病毒感染

病毒唑: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

消炎痛:可治疗关节炎、痛风,也能对症解热

消心痛:预防心绞痛发作

心痛定: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还能治疗高血压

酚酞片:治疗顽固性便秘的泻药

酚咖片:含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可解热镇痛

误区七 吃完药吐了都要补服

患者身体不适、吃完药之后,感觉恶心想呕,不小心吐出来药,需要补服吗?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根据吐药的数量和出现呕吐的时间来判断。

比如一些免疫抑制剂对肠道刺激过大,患者在吃完之后就立马吐出了一整片药的话,就需要立刻补服。如果在呕吐物中没有看到药物,也无法确定药物的吸收量时,则需要再看看时间。如果在2个小时之后才出现了呕吐,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药物都已经被吸收了,不需要再补服。

误区八 用保健品代替药

光明网就曾发布过一篇新闻,曝光了多起受骗者遍及全国、服用“具有治疗效果”的保健品之后、忽视药物治疗导致丧失生命的案件。上海的谭女士患有多种慢性病,在对方的诓骗下,自己只吃这些保健品,最后不仅耽误了慢性病的病情,还患上了严重的肝损伤。

一些癌症患者坚信某种保健品可以抗癌,坚持不使用化疗药物继续治疗的话,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一些糖尿病人冒着风险停掉胰岛素治疗,盲目相信那些夸大宣传可以降血糖的保健品,导致身体损害。甚至还有些器官移植的病人,大量吃一些宣称可以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忽视刚移植的器官排异严重的表现,也会延误病情。

要知道保健食品,又名为膳食补充剂,它仅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补充,本质上属于食物,并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它仅仅检验了污染物、细菌等卫生指标。而药品则不同,它往往经过了大量的临床验证,通过了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批准,具有严格的适应症。过分迷信保健品的功效,放弃正规药物治疗,很可能会人财两空哦。

误区九 头孢+藿香正气水=说走就走

你听说过双硫仑反应吗?如果对这个词不太熟悉的话,那你可能听说过“头孢配酒、说走就走”。这说的就是双硫仑反应。

这种反应指的是双硫仑与乙醇抑制了肝脏中乙醛脱氢酶,干扰了乙醇正常代谢,导致它在体内氧化成乙醛。大量乙醛蓄积在体内,导致中毒,便会出现一系列反应,比如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并伴有意识丧失。

根据浙江日报的一篇报道,两位家住横店的居民就是在吃了以上两种药之后,又喝了藿香正气水,出现了双硫仑反应,被紧急送到医院。

这是因为藿香正气水里的水,根本不是我们理解的“饮用水”,而是“酊剂”。酊剂是一种酒精溶剂,藿香正气水内含的酊剂里面的酒精比例高达40%-50%!除了藿香正气水之外,例如十滴水、风湿液等中成药也含有乙醇。

哪些药物与乙醇同服之后,会出现双硫仑反应?

头孢类抗生素

硝基咪唑类抗生素

参考资料:

李颖,包丽频.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3.

2023年5月8日,光明网

2019年6月7日,浙江日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15340842

    我我感觉讲的不错啊,也不会太快呀。

  • 朵儿_3z

    语速象打机关枪一样,听起来非常不舒服😞

  • 苏秦_9t

    语速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