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City Walk后,“集章式旅行”又在年轻人中火了起来。在上海,一边集章、一边City Walk更是被年轻人视作深度阅读城市的重要方式。社交平台上,武康路、外滩、陆家嘴等热门街区的盖章攻略总能得到不少点赞响应。还有不少小众文博场馆因为独特的印章“出圈”,吸引参观者前来。
小红书上的相关话题有数百万浏览量 网页截图
据第三方旅游平台近日发布的《2023中秋国庆旅游消费趋势预测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开始走红的“盖章式旅游”成为年轻人新宠。特别是9月以来,“盖章”相关内容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带动新的文旅消费风潮。
大到文博景点,小到街巷小店,取代传统的拍照打卡,盖章成为一种“很新的玩法”。当集章成为年轻人走出家门“打卡”的一大动力,背后折射了什么样的文化心理需求?
盖章玩法何以显性起来
上周五晚在上海图书馆7楼开幕的“看shàng古琴——三千年的回响”古琴艺术展,很快上了“章友”们的推荐榜。展览首批推出6枚古琴章、6枚谱字章,散落在场馆不同区域,等待参观者收集,主办方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还为展览设计了免费集章本。
古琴展互动体验活动 受访者提供
“专程来打卡的参观者大概占了一半。”开展近一周,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宣传推广部主任李颖观察到,“章友”的确成为参观者中的一大主力。事实上,在展览策划之初,几家主办单位的团队凑在一起,为读者提供“集章”服务,就成为大家的共识。下周起,古琴展还会陆续上新4套印章,包括中国音乐十二律、古琴十二诗、琴字十二变、顾恺之斫琴图,每套12枚。“比如十二律是中国音乐的逻辑和基础,也是古琴特色。目前,十二律在古琴和编钟中保存、流传得比较好。十二律又对应古琴的十二个徽,还可以对应十二个月份,是很有趣的碰撞。”李颖向记者展示已经完成的部分设计稿,不乏在“章友”中颇受追捧的较为复杂的套色章。
古琴展后续将推出的印章设计稿 受访者提供
在上图东馆各个主题馆,也提供不少特色印章,比如美术文献馆的篆刻章,家谱馆的家谱章,地方文献馆的白玉兰章等。
上图东馆美术文献馆的“雪泥鸿爪”套色章 受访者提供
“章是一个入口,带动大家探索文化的兴趣,像是第一批推出的谱字章,就有二维码可以供读者扫一扫,了解古琴减字谱知识。”李颖说,“考虑到古琴相对来说还是小众爱好,我们希望用有意思的印章吸引更多人关注。”
谱字章很有知识性 受访者提供
8月举行的上海书展上,各大展位前的盖章队伍成为一景。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书展上,读者可以搜集的印章达到近300枚。有意思的是,不少出版社原本并没有将集章作为重点。“盖章”火了,“连夜刻章”也成为不少出版社社交媒体账号中的“热梗”。“书展上的集章,其实是在读者推动下的自发玩法,谁也没有预料到会这么热。”一位出版社编辑说。
读者在今年上海书展上盖章 施晨露 摄
“因为集章,认识了很多‘宝藏’出版社”,在上海书展上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以上海译文为代表的较早投入文创开发的出版社,也有不少在专业领域耕耘的“小社”因为独特的印章得到关注。“法律出版社的章很大,要准备大一点的盖章纸”,有读者一边分享自己的经验,一边感慨在展位上接触了过去不太关注的专业书,很有收获。
“我们的文创展位在二楼平台,过去容易被读者忽略的地方,所以想用印章带一波关注,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回忆今年上海书展经历,上海人民出版社“逗好文创”负责人温中秋仍然忍俊不禁,“比‘掌柜’更抢手的是‘掌章’的,我就是那个‘掌章’人。‘逗好’有三枚章,除了‘逗好文创’本身的品牌章,还有两枚都是根据书的元素开发的,一个是上海作家沈嘉禄新书《致灶王爷的一封信》封面上的灶王爷,一个是《雅韵千秋:俞振飞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图录》中的戏服纹样。‘灶王爷’图案还设计了帆布包,戏服纹样开发了两款丝巾。”
逗好文创负责人温中秋笑称自己为书展上的“掌章人” 施晨露 摄
从图书元素中得来印章灵感 施晨露 摄
从图书元素中得来印章灵感 施晨露 摄
在业内人士看来,印章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的文创,受欢迎的印章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将外国文学名著中的金句提取为印章,对盖章书友来说,有可能是通往经典的一条小径,也可能是人生态度的一种彰显。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既有文化感,又提供了情绪价值。
今年上海书展上,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作家金句印章很受欢迎 施晨露 摄
“在一个集中的场域,一下子可以盖到几百枚章,可以说,今年上海书展让‘集章’热变得显性起来。‘章友’更愿意表露自己的身份,带动身边人加入集章行列,同时也给文旅机构更多启发,怎么样让集章与文化推广结合得更好。”李颖自己就是资深“章友”,在她看来,章有文化属性,也有可收藏性,“过去,我们在一件物品上敲章,可能代表‘它属于我’的意思。现在,敲章更多地意味着‘我来过这里’‘我参与过这项活动’。”
传统文化的一种当代呈现
盖章式旅游,是怎么火起来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我记忆中最早的‘盖章大会’。”家住徐汇区的朱小姐还保留着当年世博会的“护照”,“母亲比我更‘疯狂’,为了集章,不知去了多少次世博园,至今津津乐道。”看到今年上海书展盖章盛况,她调侃,“盖章‘基因’可能留在上海人的血液里了”。时至今日,位于蒙自路的世博会博物馆依然保留着盖章这一传统服务,从举办上海世博会纪念展起已推出数百枚印章,几乎每月都有“上新”。
2010年9月9日,一名游客展示盖好章的“世博护照”。一本小小的“世博护照”,作为一种特色商品在上海世博会上卖得火热,让游客不出国门,各国特色印章尽收囊中。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世博会博物馆开馆5周年印章 受访者提供
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相关热门旅游关键词中,“盖章”位列榜单第二,关注度仅次于自驾游。同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盖章式旅游为年轻游客的旅行带来了更多乐趣,促进旅行者对景点多样性的探索意愿,有助于发现更多“隐藏”景点和目的地的特色体验。“盖章式旅游”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仪式感,游客需要到访景区或特色地方,这种亲身参与的过程使得旅行变得更有纪念性,每个章印代表着对某个地方的到访,成为回忆的一部分。
“如果看见某个旅游地标排着长队,队伍的尽头很有可能是集章处。”“章友”小寅告诉记者,当她规划旅游目的地时,已经养成在社交平台搜索“地名+集章”的习惯,“哪里的章颜值高、哪里盖章不排队、怎么规划路线能在短时间内盖到最多的章,这样的攻略很多。”
“文旅场所通过设计游戏式的盖章环节,驱动、吸引消费者、参观者前来。”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沈涵分析,如今,人们旅行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要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
印章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据史料记载,印章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上至帝王、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工商往来,无不以印章取信。除了实用功能,印章也被赋予艺术属性。随着文字不断演变,审美和制作工艺不同,不同朝代的印章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明清以来名家辈出,产生了流派纷呈的文人篆刻艺术。
李颖觉得,印章是相当古老的文化符号,在年轻人中兴起的盖章文化,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当代呈现。“盖章最早作为一种旅游‘玩法’,可能是从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开始的。比如在日本的寺庙里可以收集御朱印,一般会用毛笔写上参拜日期、堂名、寺院名等,加盖印鉴。所谓御朱印巡礼就可以看作搜集朱印的旅游路线。一些开得比较久的商店都有印章,如果当时没有随身带可以敲章的纸张或本子,就会顺手买一张明信片盖章。”
“日本人也是‘学’中国古人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手握通关文牒,每到一国都要加盖该国印玺方可通行,可能就是一种古老的‘盖章式旅游’。”有网友的创意答案得到不少点赞。
“以前有纸质门票的时候,我不太盖章,现在很多地方没有纸质门票了。盖一个博物馆或景点的章,给自己留个纪念。”在一些网友眼中,盖章替代和补充了数字化时代纸质门票缺失的空位。
还有网友觉得,通过盖章可以快速了解文博场馆——“我一般进博物馆先问有没有馆章或纪念章,有没有文创卖,之后找到可以盖章的地方,相当于先把博物馆粗略走一遍,熟悉了路线,再慢慢逛。”“先盖章或先逛文创甚至能达到提前预习、划重点的效果,还能帮助自己在看展有些疲劳的时候查缺补漏。”
“即便是专门来盖章的‘章友’,也会比较仔细地逛一下展览。我们发现,敲章带来的反而不是打卡式参观,而是比较沉浸的参观者,大家都会想了解自己盖的章背后有什么故事和知识。”李颖说。
9月13日下午,读者在古琴展盖章。受访者提供
“博物馆给人的印象比较厚重、高高在上。集章很有趣、很友好,特别是对小朋友来说有吸引力,可以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在玩的过程中,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经常带孩子逛博物馆的王女士建议,博物馆和文旅景区能否设计更丰富的盖章玩法,比如为集章打卡增加问答环节或小任务,可以在博物馆、历史名胜景区寻找关键元素完成集章任务,让“盖章式旅游”成为深入传统文化的“寻宝图”。
记录属于自己的城市地图
在社交媒体上,“把辛苦盖的章用在哪里”也被网友讨论。有人专门准备集章本,也有不少文博机构推出专门的集章本,比如上海博物馆推出的上博“护照”不仅可以盖专属的特殊文物纪念章,还有对特色文物的介绍,同时附有空白区域留给使用者集其他章,网友直呼“有仪式感”“中国式浪漫”。
有人把印章盖在明信片上与同好交换,或是作为手账本的创作元素,还有人直接通过不同印章的组合,创作属于自己的一幅画或城市地图。仔细涂上不同颜色,把黑白章变成彩色章,如同城市的彩色风景画,“记录了盖章那天看到的美丽晚霞,只要翻开手账本,就会马上回想起那天的美景”,有网友如此分享道。在8月上海书展上,用空白折扇盖章更是成为一景,“中国本来就有文人扇,折扇上的图案、书法、印章,就像一个人的名片。”
“之前天津的跳水大爷火了,在小红书上很快看到天津有文创店出了‘跳水大爷章’,很想拥有。”在小寅看来,印章也成为对城市文化热点的快速反应,“有时候热点会过去,但章留下来了,成为一种记忆。也有像是比较古老的非遗技艺等,可能原本‘养在深闺’,不被大多数人知晓。一枚设计精美的印章,就可能让人产生想要寻访这种城市特有文化的欲望。”
“其实,盖章的意义是喜欢的盖章人经常会被问的问题,甚至我也常常会问自己,是为了收集?为了纪念?甚至是为了‘卷’?到底哪种理由更能说服我。”一位小红书网友这样自我剖析,“后来我想,精神层面的追求,一定要跳脱开有用和无用的概念,不是寻求意义,而是寻求快乐。能够从某一刻、某件事中得到愉快和满足,可能就是最大的意义。”
“上次在一家书店盖章,旁边有人问,为啥这么多人喜欢盖章?店员说,这是大家用较小的支出可以获得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我觉得她说得挺对。盖章可能需要付出体力、时间,但也可以当成了解一个地方的过程,只要你愿意在城市行走,就没有太多负担。也有人说,拍拍照就算了,盖来盖去都是和别人一样的章,有什么意思?但就像你无法保证每次写同一个字是一样的,每个人盖出来的章也是不一样的。用的力度不同,盖的载体不同,盖章时的心境不同,这个章就是独一无二的。”还有网友这样表达观点。
记者观察到,印章已经成为文旅场所线上线下导流的连接点。“章友”们的线上分享,让一个地点、一个场馆通过印章一传十、十传百,让更多人产生线下打卡的兴趣和行动。有的分享攻略会指引相关场馆的社交媒体账号,由此吸引更多人关注其内容,从而有可能沉淀更多忠实粉丝。可以说,小小印章成为撬动线上线下的一股巧力。
不过,随着盖章热度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消费章,印章沦为手段相对粗暴的消费工具;有些集章者使用印章方式不妥,损耗了印章的使用寿命;还有一些场馆的印章缺乏维护,让兴冲冲赶来的集章者大失所望。如何让盖章文化保持“清新”不变味,需要更多人更加了解印章知识和文化,用不短视的眼光看待“盖章”这件事和它在文旅消费中发挥的作用。这样,盖章所象征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和互动,才会更生动、更持久。
来源|上观新闻
编审|郑宗敏 实习生谢雨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