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了,留学到底值不值,留学生会回国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个最近很流行、且出处未知的数据:
从1978年到2015年,美国硅谷吸纳近2万名中国清华毕业生。
如果用二元对立的思维,去判断和回答留学价值问题,那么一定既不懂留学,也不懂大学教育的意义。
很多网友纷纷表示,作为中国顶级学府的北大清华,培养出来的学生为什么不为国效力,哪怕是当公务员、做科研、去华为百度腾讯大厂也行。
唯独不能去国外工作、学习、生活。
似乎一旦这么做就是不爱国,失去了作为中国人资格。
实际上从疫情后的情况来看,海外留学生回中国工作,才是主流。
早在2021年的清华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邱勇就给出一组数据:
2002到2011级出国的清华校友中,有超过一半回国工作,并且比例还在持续扩大中。
清华此前还主动回应过一则杀伤力很强的谣言:
美国SpaceX公司有千名清华毕业生入职。
SpaceX目前的员工数据显示,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毕业生最多,占比为10.3%,大约979人,清华大学毕业生连前十都没有进入。
另外根据美国国际贸易与武器条令ITAR的规定,涉及军用级武器技术和国家机密的SpaceX公司,无法雇佣非美国公民或者不持有美国绿卡的人。
清华大学留学生即使能抽到签证留在美国,大概率也无法在短期内拿到绿卡或者入籍,显然是不可能入职SpaceX的。
知乎上还有过一个热门问题:
怎么看近2万名清华大学毕业生留在硅谷?
有答主总结了在美国硅谷、西雅图和在中国北上广深工作的一系列区别。
包括但不限于:
1.相对高的薪资:程序员年薪15到20万美元之间
2.相对较低的房价:北京上海动辄8到15万一平米
3.相对完善的休假与福利:八小时工作制,加班有加班费
4.更好的工作氛围
还有一位知乎用户说,自己不是清华北大毕业,原先也想着回国,考虑到房价、薪酬体系差距等因素,现在连回去的勇气都没了。
不用卷996,工作有定期年假和病假,薪资符合期望,这已经是打工人梦寐以求的环境了。
还要啥自行车啊,好好工作不就完了。
越来越多的打工人,都去薅美国科技企业的羊毛,难道不是件好事吗。
知名网红罗永浩曾经这样评价过留学生:
美国留学回来的人里边,几乎都是男的,女的基本就没有回来了,去的时候也是男多女少,但没有这么悬殊。当然有一种流行的神话说法,说什么放弃高薪聘请,毅然回国,这是留学生中传为笑谈的话,当然是混不下去回来的是吧,可以说没有高薪聘请,毅然回国。
也不能绝对了,有些人就是因为家庭的、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问题回来的,有这样的人,但回来的大部分是混不下去回来的,大部分是这个样子。
根据清华和北大公布的数据,2015年到2019年,清华约有27%的本科毕业生、6%的硕士毕业生、11%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
北大同时期大约有31%的本科毕业生、5%的硕士毕业生、11%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
到了2022届清华毕业生,整体只有7.1%的人选择出国深造。
炒作和抨击留学生这个群体,只是少数网民的一种集体反智行为。
这部分人里的大多数,可能自己既没有出国留学看一看的机会,孩子在国内也卷不上985、211高校,于是就把情绪发泄到了模糊的留学生对象身上。
大部分硅谷程序员,基本是国内条件一般,家庭提供不了太多支持,目标是成为普通中产的留学生。
不用考虑留学开支的家庭,出国单纯只是为了长见识和校友资源,那么读一个商科甚至艺术类专业,是回报率更高的一笔投资。
说到底,在留学消费进入平民百姓的今天,无论是回国还是留下生活,都只是一种个人行为,一种综合考量。
重点是:
一旦做出决策,就不要后悔。
留学 变成一种奢侈消费
疫情期间,留学圈子出现了一个新词,叫做留学断供潮。
如果看媒体的报道,大部分故事都遵循一个类似的模板:
一个中产以上、或者高净值家庭,把孩子送出国后遭到了意料之外的疫情打击,然后家长们生意回落、投资失败,甚至卖房卖车还债。
于是悲剧发生了,留学生子女没有收入,人还没毕业,钱先用完了。
留学的光环就和曾经外企的光环一样,会随着时间慢慢消散。
疫情只是一个催化剂,把留学最后的遮羞布揭开了。
断供潮主要发生在美国和英国留学生群体中。
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国家对留学生,收取相当于本地生3到5倍的学费,作为学校重要的创收项目之一。
U.S.News统计的2003到2023年数据显示,美国私立大学平均学杂费上涨144%,公立大学学费上涨171%。
一个正常去美国普通大学留学的学生,比较节省的情况下,一年的学杂费开支加起来,通常在10万到15万之间。
如果选择读私立大学且没有拿到奖学金,那么一年学杂费开支将暴涨到三四十万级别。
学校官网数据显示,2023年哈佛大学本科学费已经上涨到54269美元,普林斯顿57690美元,斯坦福大学为61731美元。
大学本科四年轻松花掉一两百万,别说中产群体,即使是富裕家庭也得考虑一下值不值。
留学英美过去和一二线最优质的房产类似,具有良好的保值增值预期。
在2023年的当下,这种预期被一点点打碎了。
智联招聘的《2022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回国求职留学生数量同比增长8.6%。
海归留学生的平均月薪在2022年是14680元,比2021年同期上涨7%。
平均薪资可能是唯一令人振奋的数据了,然而这只是平均水平。
尤其对于中产来说,花了大价钱留学,回到国内未必能找到工作。
留学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消费。
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外学历就和曾经的外企光环一样,二十年前太过于耀眼,如今终于回归常态,几乎没有溢价率了。
以前仰视留学,如今平视留学。
新东方CEO周成刚曾在一次演讲中,对这台下一大批满怀期待的家长们说:
我们永远不能认为,出国留学就意味着成功、幸福和金钱、财富。它不能够否认的是,从世界名校出来的同学,他在就业市场上胜出的概率可能会更大,比拼的永远是一个概率。
中产阶级们把孩子送出国,初衷只不过是,希望未来在激烈竞争的真实世界中,多一个选择。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的必然是适应本国体制和工商业环境的劳动力。
显然这种体制下培养出的毕业生,未必完全适合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国内毕业生,找准定位才是关键。
不必在意外界的评价。
胡说八道
还以为是真人播报,结果是机器人
清北有个狗屁人才
观点偏见陈旧
听得累人
机器人吧?
有能力,会的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