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玮《元史》答疑2:改写了汉族历史的两大民族

罗玮《元史》答疑2:改写了汉族历史的两大民族

00:00
06:01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的罗玮,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不可或缺的《元史》

中国历史上各个断代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像以前经常被忽视的一个时代——五代十国,有五十来年,时间也不是很长,而且没有大的王朝。五代十国,长期被古代史的研究者、爱好者忽视,但是现在我们的研究表明像五代十国这样的时期,对于中国政治文化上、经济上的一些转型不可或缺,更别说《元史》。

元朝他是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土曾经非常辽阔,了解《元史》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整体脉络有着多方面的意义。首先,从正史角度,通过了解《元史》我们能够构建完整的一个序列,看我们这个大一统的、多民族的中国是怎么演进过来的。

唐末五代以来,辽、宋、夏、金三四百年的多民族的,多政权的并立和分裂,突然到了明、清比较稳定大一统王朝,如果没有《元史》,就有个逻辑的空白。第二个是经济史的角度、文化史的角度。元朝对于中国整个这个形态的构建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现在还看到很多典故也是元代形成的。元代是北方民族的一个比较大的政治成就,了解《元史》也有利于了解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它是怎么形成的。


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

蒙古高原上出现一系列游牧政权,从匈奴、突厥到后来的契丹,蒙元王朝可以作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政治发展的一个最高峰。耶律楚材,成吉思汗时期的大秘书,他给成吉思汗草拟一个诏令,明确说过,我们这个蒙古汗国的建立,是历代可汗国未之有也。北方草原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成吉思汗统治之下,蒙古汗国很多政治成就,也是汲取了前代的非常多的草原政权的经验教训。

区分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游牧民族,他的经济方式主要是草原游牧他们的生活的轨迹就是流动的,像匈奴,《史记·匈奴列传》里面写的非常清楚,行动方式“逐水草而居”,常年在流动。驯养动物,主要以马牛羊为主,为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基本的特征。渔猎民族,经济生产方式比较多元,捕鱼、狩猎,狩猎跟那个游牧民族比较像,狩猎是他们食物的重要的补充来源。一般认为,渔猎民族生活区在东北,他们也要从事一定程度的农业,他们会种植一些农作物,农产品不在他们的食物中占大的比例,不像咱们汉族农耕民族。接近草原的渔猎民族会进行一定的游牧,所以他们比较多元。而且生活以定居为主,金朝人与女真人崛起以后,有很多城寨,什么太子寨,什么王爷寨。渔猎民族他们驯养的牲畜猪居多,这点又跟农耕民族比较像。猪是他们最主要的畜养的牲畜,就从他们出土的一些遗迹,比如陶猪,一些陶罐还有猪的形象都能看出来。

元朝在汉化上,相对远逊色于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以及后来满洲人建立的清朝。他们这个渔猎民族跟农耕地区有很多交流,他们对于农业文明、汉族文明没有那么陌生,他们接受起来会更快,所以我们看金朝和清朝,他们这个汉化的速度和效率明显更快。

游牧族群跟农耕族群在政治发展上有不同的取向。不能说哪一种方式更合理,主要还是适应族群的经济或者生活的发展方式。让农耕民族进行大规模对外扩张,这个也是不现实的,还是要从这个武功走向文治。从长远统治来说,最终肯定是要走向维持一种稳定的秩序。在蒙古发展上,一般会走向统治的本土化,适应本土,所以元朝他叫汉治王朝,四大汗国,比如伊利汗国,它会慢慢向伊斯兰神权国家转变。这就是文治,最终会实现统治的本土化,实现一个稳定秩序。

文明和野蛮一直是近代以来史学界进行价值判断的一个重要的尺度。并不一定游牧文明就是野蛮的,他是适应游牧地区经济的。并不能认为农耕文明就是所谓文明的。他们有自己的合理性,适应自己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否定还是存在文明差异。农耕文明生产力水平,造成财富的量,还是比游牧文明畜牧业要高一些。我们看到,忽必烈掌握了汉地资源以后,最终能打败在政治伦理上占有优势的阿里不哥,就是因为汉地文明生产更多的这个农作物、更多的食物来供养更多人口。元朝大量的要用汉地的粮食来供给这个漠北草原,经常有这个严酷的自然环境,让他的经济非常脆弱,人的生活就有很大问题。经常用汉地的粮食去接济这个漠北草原。

我们不用文明和野蛮这个具备价值判断的词汇,我们认为生产力上有所差异,有先进后进,还是存在这个区分的。

元朝兴衰的历史经验,还有教训,肯定是为清朝提供了某些借鉴,从那个《清史》里边满洲崛起初期,努尔哈赤、皇太极这些人都比较喜好阅读史书就能看出来,他们作为渔猎民族的这个领导人,具备一定的汉文化修养,能够读到这些书,他们也喜好读。侧面表明他们肯定从前朝的历史经验中积蓄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元朝、清朝细分为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但是总体都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元朝统治的经验和教训肯定为后来清朝如何在中原拓展统治,稳定他的这个王朝统治提供了非常直接的历史财富。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