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奖赏还是诅咒?听管理学家聊聊“晋升”这件事。
精华笔记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常发现“才不配位”的现象?早在半个世纪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就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学名叫“不胜任”。通过分析上百件工作不胜任的案例,彼得发现,在层级组织中,员工会从原本胜任的职位晋升到无法胜任的职位,并占据住这一职位,这就是彼得原理。彼得原理的提出,也促使了一门崭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的诞生。
本书作者就是这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以及作家雷蒙德·赫尔,赫尔根据彼得的研究整理出了这本书,并于1969年出版,至今已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的基础定义是,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可能升任到不胜任的阶层。比如一位优秀的将军,他作战英勇、为人热情、不拘小节,受到手下士兵的爱戴,毫无疑问,他在将军的位置上是称职的,但后来升任了陆军总指挥,此时他之前的优点此时可能变成缺点。比如,他不会说传统的客套话,不遵守必要的礼节,与其他高层交恶,导致天天酗酒、生闷气,此时,我们就可以说,他被晋升到一个无法胜任的职位上。
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能获得一两次晋升,从某个胜任的级别升到更高层级,如果还能继续胜任新岗位,就可以再次得到提升。这个过程的终点就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可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这就是彼得推论。
另外,当出现不胜任者时,为保持组织运转,常常采取增加新员工的方式,但这样一来,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更多不胜任者,组织会更加臃肿,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彼得螺旋”。
二、 如何判断已经达到不胜任状态?
当人达到不胜任阶层时,会出现一些症状,作者称为“晋升极限综合征”。
比如,在生理上,可能出现胃疼、高血压、失眠、偏头痛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却一点病都没有,此时,普通的安慰或治疗效果不大,可以试试“分心治疗法”。在行为上,可能出现通信设备狂、恐纸症、好纸症等。在心理上,可能出现怀旧综合征、图表爱好者、强迫性反复无常综合征、优柔寡断综合征等。
很多人知道自己不胜任当前职位,会采取一些替代技巧进行掩饰。比如不断准备、枝节问题专门化、用形象代替表现、不务正业、专攻一点等。
同时,也有人假装不胜任,作者称之为创造性不胜任。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一直往上爬,比如有人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内容,并不想承担更多的职责,他不想晋升,但直接拒绝提拔又可能会得罪人,于是假装自己不胜任。
三、为什么不胜任现象在社会上广泛存在?
第一种情况是强迫性不胜任,许多人不满足于现有成就,执意寻找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第二种情况是不优秀的人可以留任,也称为彼得反转原理。判断一个人是否胜任有两种标准,一是“产出”,也就是从实际工作的效果、质量来判定,二是“输入”,也就是从一个人是否遵守内部规章、仪式,内部文书工作搞得好不好,对上司是不是恭敬等。因此,有些只会机械执行命令的员工,虽然外人觉得他太死板,但在领导看来,他其实是胜任的。
第三种情况是优秀的人反而可能丢掉工作,也称为阶层淘汰。比如一位新老师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让很多聪明的学生一年就学完了本该用两三年才能完成的课程,此时校长不光不会开心,还可能会解雇这名老师,因为他破坏了整个教学体制和教学进度,让孩子们很难适应下一年的学习,也让下一年接手的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破坏了层级组织。
第四种情况是冒牌晋升。也就是表面上虽然晋升了,但只是为了组织稳定性等其他考量因素,不得不作出的选择,是一种“假晋升”,主要包括“因碍事被直接扔到高层”的冲击式晋升,和“打发到偏僻角落”的蔓藤式晋升。
书名:《彼得原理》
作者:[美] 劳伦斯·彼得/雷蒙德·赫尔
撰稿人:Zoe(南开大学金融专业毕业,财经工作从业者)
编辑:阿狸
主播:路琨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王雨
总编辑:赵雅楠
好像各类人身边都能找到对号入座的😅
这期讲的内容可真是深有体会啊
好像是这个理,有些极为糟糕的校长,曾经却是很优秀的教师
魔都女巫 回复 @苏老师的语文课: 真心
工作有这么多综合症吗我只有不想干活综合症
假装不胜任可太秀了,活得通透
小🇯🇵
不错👍
人员冗余,人浮于事
观点虽有些滞后,但现象还是在好多公司出现,所以制定合理的机制很重要,而这些都离不开对于人性的思考,况且这些都是人来制定的,这人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人性的把握尤为重要。
彼得原理
魔都女巫 回复 @jinjiantie: 给科代表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