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要不要学新闻”不该是新闻

《半月谈》:“要不要学新闻”不该是新闻

00:00
03:48

“要不要学新闻?”本该不是新闻。

答案,见仁见智。新闻,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对应着就业市场上的岗位、职业,随经济社会供需起伏,在动态中寻找平衡。

“闭着眼睛报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如果我是家长的话,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干一件事,就是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在毕业季,这样明显的倾向性言论打破了平衡,也在网络上引发舆论热议——到底要不要学新闻?

一石涟漪千层浪。学界、媒体界人士纷纷加入讨论,从6月中旬至7月中旬,争论不休不止。原以为手握“麦克风”的媒体与学者更有优势,实际争论中“天平”出现了偏向另一侧的趋势。一家媒体在微博上发起“是否看好新闻传播专业就业前景”的投票,参与者2.1万人,其中超过1.47万人选择“不看好”。在知乎、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的置顶留言,毁誉参半。

一些人认为“新闻无用论更贴近现实”,并认为与之相关的文学、社会学也是如此,认为这一否定性建议是“实用主义指南”“打破了信息壁垒”“说出了大学就业真相”。另一些人则认为如此“带节奏”“极端化”的网络语言,充斥着“功利主义”气息,其目的是博眼球、获流量,哗众取宠、不负责任的言论不足为信。

舆论是社会的皮肤。“要不要学新闻”的舆论走向表明,舆论真正在问的,已经不是“要不要选新闻专业”,而是在“学历通胀”之下,毕业前景几何;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之下,就业形势几何。这些都成为舆论关切的重点。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脱不下的长衫。”“任何专业,当老师跟你说以考编为主要出路的时候,你就该意识到,这个专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了。”“望向星辰大海之前,是不是先啃一口馒头?”……舆论的交锋与叩问,正在演化为“理想与现实之间该怎么选”。

一方面,由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的科技浪潮,给人才市场带来情绪冲击,有可能触发人们对技术性失业的恐惧。疫情之后的“疤痕效应”叠加,也给就业市场带来阶段性压力。另一方面,更多人对工作的“价值感”提出新期待,可能引发一些情绪化的职业决策和松散化的劳资关系。“学而优则仕”之类传统观念依旧有着不小的市场,当传统就业价值评判与新的就业观出现碰撞,难免让年轻人不知所措。

尽管如此,直面现实,我们依然可以选出相对最优解,选出一种符合自己实际、符合自己内心真实意愿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投身到自己应该做和能够做的工作里去,清晰地、坚强地、充满热爱地走好每一步。

好比“要不要学新闻”这个问题,如果你问我,我的答案是“要”。不仅是因为我是记者,也是因为这份工作——

让我可以时刻保持认知与思考的弹性,在面对限制条件的选择题时,不至于被个人的“以偏概全”所束缚;

让我可以通过手中的“笔”与社会情绪“共鸣”,发出客观理性的声音,对假丑恶和社会不公现象提出批判,对真善美和公平正义予以鼓呼,让理性思维的“星星之火”更快“燎原”;

让我可以走遍千山万水,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以沸腾的状态走出每一步,不辜负每一份信任与期待。这是一份职业,也是一种理想。

愿那些所谓“无用”的专业和职业,亦能点亮每一位年轻人心里的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