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水果产量最大的国家,年产水果总量达3亿吨,但苹果等大宗水果80%的品种来自国外。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波表示,尽管我国种质资源保护水平不断提高,但利用质量不高,育种水平还需进一步增强,水果行业科研市场“两张皮”的现象仍待解决。
加快大宗水果育种步伐
新京报:我国本土种植的水果品种近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海波:随着我国科研发展,国内育种水果品种占比越来越高,像苹果的代表性品种有“鲁丽”“瑞阳”“瑞雪”等。还有一些我国占绝对优势的水果品种,如龙眼、荔枝、枣等,九成以上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培育的。不过,苹果、葡萄等大宗水果80%左右的品种都来自国外,国内需进一步加快大宗水果育种的步伐。
新京报:我国水果种质资源利用率如何?
王海波:我国水果种质资源丰富,居全世界前五,尤其是桃子、枣子、梨等原产水果,自主品种占有率达8成以上,但整体利用质量和欧美相比有差距。不仅如此,部分种质资源还被国外抢先利用,培育出优质品种,如新西兰佳沛猕猴桃等。
我国水果种质资源保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原产地不是我国的水果,要去收集种质资源,便于我们育种发展。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有待改进,相比美国的圃地保存、试管苗保存、超低温保存等,我们还有差距。
优质品种要从需求走到研发
新京报:我国水果育种还有哪些“卡脖子”问题?
王海波:我们在一些大宗产品上没有过硬的品种,比如苹果,尽管也培育了自己的品种,有些品种也开启规模化发展,但目前还没有一款苹果品种能够远超日本红富士,育种技术还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基因编辑、分子标记和全基因选择等分子育种关键技术需要加强。
新京报:水果行业是否也存在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的问题?
王海波:我国的水果育种长期存在科研环境与市场需求脱节,科研与市场“两张皮”,不能够高度统一。科研创新需要商业转化,创新必须考虑市场需求,但很多科研成果仅仅是为了完成单位考核,很少有科研机构去做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优质品种要从需求走到研发,再从研发到走向市场。
新京报:引进的品种会出现退化进而导致品质下滑吗?
王海波:从品种来说,很少会因为品种导致果品质量下降。部分水果品质变差,主要是种植户追求高效益,种植期间不重视田间管理,管理技术差,导致品质下滑,是种植者们的管理意识不强。
新京报:水果育种的科研环境还存在哪些短板?
王海波:国内育种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服务能力,包括制定种业发展支持政策等。《种子法》要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细化落实执法监管工作举措等。
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度不够,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科研单位要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种业基础研究,加快突破一批育种关键核心技术。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很重要。尽管我国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但真正落地执行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有待相关部门加强执法力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