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是天可汗在征服中原之后说出的话,他有着经天纬地的韬略。
打仗方面很强,但是对于治国他可以说一窍不通。
元朝作为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的王朝,只存在了98年就被朱元璋推翻了统治。
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死的死,逃的逃。
有一支他的血脉,在外流亡600年才敢认祖归宗。
时隔600年认亲
在当今这个社会,已经很少见到有大型祭祖的活动了。
然而,就在今年清明节的假期里,有一群人聚集在了余家湾的广场上。
他们穿着各色的民族服饰,带着全家老少齐聚一堂。
不明真相的人绝对想不到,这些人是为了祭祀他们的祖宗——成吉思汗。
不论是商业大佬,做小买卖的,还有普通的白领,到场的什么样的人都有。
对于他们来说,当天他们每个人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成吉思汗的后人,都是彼此的家人。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全国各地。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齐聚一堂彼此相认,全是因为一首诗。
一首由成吉思汗的重孙铁木健作的诗,是特意留给他们认亲的暗号。
从元朝一直到今天,他们经过大明和大清,等待了数百年。
据知情人透露,自从元朝的统治被朱元璋推翻之后,他们隐姓埋名不敢暴露真实身份。
老一辈的人强行让族人们说汉语着汉服,尽最大的限度与汉族同化。
只因为他们不敢让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一旦被“有心人”发现,就是全族皆被灭的下场。
过了数百年之后,这些成吉思汗的后人还在清朝期间还发展成了一股势力。他们为当时的大清镇守边疆出了很大的力。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一直都不敢公开寻亲。
一直到了新中国的成立,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他们这才敢露面。
当时,成吉思汗的后人之所以能够聚在一起,还是因为余家湾的村民在媒体上寻亲。
他们寻亲的方式也很简单,将铁木健给的诗词刊登上了第一句诗,等人来补全全文。
本以为回信的人会寥寥无几,却没想到竟有意外之喜。
在第一句诗刊登上去之后,有很多人都寄来了书信。还有不少人更是奔赴千里来认祖归宗,来到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对诗词。
每当有人对出来曾经的诗词之后,就会引起一阵阵的唏嘘。
他们整整数百年不敢说自己的身份,能证明自己身份的只有口口相传的诗句。
数百年间,他们忘记了很多东西。
甚至忘记了蒙古语是怎么说的,忘记了蒙古的习俗。
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还是一个蒙古人,没有忘记他们祖上曾经的劝告。
当初的背井离乡,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顺应,更多的还是来自自己人的猜忌和怀疑。
他们的隐姓埋名,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只识弯弓射大雕
成吉思汗的打仗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是他打下了历史上中国最大的版图。
可他就像那句诗一样,“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
他只考虑了打天下,没有考虑打天下之后怎么守天下。
这也导致了在他死后,他打下的诺达版图逐步分崩离析。
在南北宋战乱不休的年代,宋朝摇摇欲坠,内忧外患,他们忽视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成吉思汗趁机实行“大迂回”战略。
成吉思汗一举拿下了中原,并且连金灭宋,使中国的版图再次的大一统了起来。
除此之外,成吉思汗深知血统的重要性,所以不管军队走到哪里他都会留下血脉,娶了不少的老婆。
他强行下令让军队在当地留下蒙古族的血脉,他自己一生中的孩子则更多。
据不完全统计,成吉思汗的一生至少有四十多个孩子,以及数量众多的孙子辈。
其中最出色的当属孙子忽必烈,只有他的功绩完全不输成吉思汗,甚至比他还高。
1227年成吉思汗在出征西夏的途中逝去,因病死于六盘山地区。
他打下的赫赫江山,在他死后瞬间分崩离析。
蒙古国分裂成了一块一块的,他死后由窝阔台继承了王位。
但窝阔台没有任何的实权,军权和财政大权,都牢牢的掌握在托雷的手中。
两兄弟内斗多年,窝阔台是正统继承人,支持他的人比托雷的多。
这场两兄弟的内斗,最后以托雷的死亡而告终。
托雷死后,蒙古可汗经过变换之后,来到了他的儿子忽必烈的手中。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曾经最喜欢的孩子,而忽必烈的功绩丝毫不比成吉思汗小。
忽必烈在继承可汗之位之后,继承了祖父成吉思汗的英勇善战。
1264年他平定了全国各地的叛乱,将国家再度统一,建立元朝。
元朝建立之后,忽必烈废除了可汗的称呼,学中原的传统,将自己称呼为皇帝。
并且他还要求蒙古人与汉人进行文化融合,吸收汉族的文化精粹。
更重要的是,他还对中原兴修水利,还将西夏等地收复。
元朝的统治被忽必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他没有认识到根本性的问题。
那就是他的政权是由多个民族组合而成的,是由草原上各个民族联合组成的军队。
加上人心本就不齐,导致了元朝统治时间短的必然结果。
不出所料,在他死后没多久,元朝就再度的分崩离析。
元朝最后一位皇帝是元顺帝,这时的已经是大厦将倾了。
在这期间,常年来汉人饱受其他民族的压迫,只因为元朝将民族分为了四等人。
元朝一直实行的严格种族制度,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其中蒙古族为一等公民,色目人为二等公民,汉人为三等公民,其余皆为四等公民。
更重要的是,元顺帝还是历史出了名的昏君,只顾吃喝享乐,根本没有心思治理朝政。
所以在元朝末期,能与朱元璋大军抵抗的人寥寥无几。
与此同时,因为汉人长时间遭受压迫,百姓们甚至吃饱饭都困难,各地的起义军趁机纷纷揭竿而起。
然而,面对这样的局势,元顺帝没有第一时间讨伐起义军,而是怀疑功高震主的西平王铁木健,认为他是这背后的始作俑者。
铁木健是个“聪明人”,当他发现皇帝已经开始不满自己的时候,便迅速的带着家人离开了京城。
他拖家带口一路南下来到了四川。
在路上他发现普通百姓们的日子已经快要过不下去了,最难过还是人数最多的汉族,路上随处都可以见到尸体。
铁木健心下一惊,他深知当底层的人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会为了活着推翻统治者的政权。
他感觉到了一股严重的危机感,他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所以他心中升起了一个计划。
隐姓埋名,相逢重聚
事实证明,铁木健的想法是对的。
在他离开之后,一直有人在不断地追杀他们。
不光是朝廷的人,其中还有一股股的民间小队。
他明白,一旦被人知道了他们的真实身份,很难不保证这些起义军会拿他们祭旗。
考虑到他们出行的人数众多,目标庞大很好辨认,铁木健将大部队分成小部队,还给他的族人们更换了姓氏,改为“余”,有着永远都有存活的,永远不会灭亡的意思。
铁木健叮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四散而逃,每个人自己选择去哪里躲避战乱和追杀。
他还现场写了一首诗,告诫子孙们以后就用这首诗相认,每人带走一句,自行找地方蛰伏起来,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就永远不要相认。
并且,铁木健还语气严肃的声称,他们离开之后一定要把自己伪装成汉人,说汉化穿汉服,因为这天下终究是汉人的。
当天晚上,铁木健嘱咐完就让几个孩子四处分散离开,而他自己则跟随大儿子那一脉,一路南下来到了现在的四川。
他们在四川找了个乡村,建造了如今的余家湾。不过由于身体情况的原因,铁木健到了四川没多久,便因病去世了。
直到在他死之前,他还紧握着族人的双手,要他们把身上所有与蒙古族有关的东西都藏了起来。
他喃喃道:“绝对不可以在外人面前显露一言一语!”
因为想要他们命的不只是同族的人,还有那数不尽的汉人和起义军,可以说每一个汉人都恨透了他们的统治。
哪怕是起义军没有找到他们,一旦被当地百姓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之后,蒙古人的下场可想而知。
那时朝廷崩坏,没人会在乎对方是什么职位,有多金贵。
为了生命安全,他们脱去蒙古族的服饰,放弃说蒙古语,将自己装扮成原住民,努力地和周围的汉人一起生活。
就这样,他们在这个小乡村里彻底的蛰伏了起来,多少年都不敢说自己是蒙古人。
后来发生的一切让成吉思汗的后人更加小心翼翼的掩盖自己的身世。
当时百姓不堪压迫纷纷起义,其中以朱元璋为首的最为强大。等到元顺帝发现朱元璋势力过于强大的时候,朝廷也挡不住了。
可笑的是,元顺帝还提出了对朱元璋进行招安,甚至给他“国中国”的权利,但是朱元璋都拒绝了,只有一个字,打!
朱元璋在出征前还向天下发了《北伐檄文》,一句“驱逐挞虏,恢复中华”引得无数有志之士来投奔他。
眼看元朝气数已尽,铁木健的族人们将所有能证明自己是蒙古族的东西深埋于地下。
到了大明朝的建立,朱元璋登基称帝,这些人更不敢有丝毫的冒头。
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的建立,这些人才敢稍稍的走动起来,却也仍然不敢让人知道他们曾是皇室后裔,生怕引来杀身之祸。
即便是到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也依旧只是敢小心翼翼的刊登第一句诗。
他们挖出了深埋在地下的信物,一个个元朝时期的孤本文件,等待着一个个同源的同胞们来相认。
后来,四川成都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为的就是专门研究他们的身份信息。
现在这些成吉思汗的后人,每一年都会在清明节的时候相聚在一起,他们相互倾诉,相互诉说着各种流传下来的事件。
结语
一直以来,我们国人对于认祖归宗,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执念。
现在国家统一,四海安定,各民族团结友爱,再也没有了战乱不休,他们无须担心会受到伤害,这才有机会重新聚在一起。
不过,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大部分成吉思汗的后人依旧以之前的方式继续生活着,毕竟他们生育在当下这个幸福而又美满的社会。
本文由“睿鉴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