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年龄是 0—2 岁,在这个阶段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年龄是 2—7 岁,此阶段的特征有: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等。
(3)具体运算阶段。年龄是 7—11 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年龄是 11—16 岁,此阶段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口诀:感(感知运动阶段)签(前运算阶段)巨(具体运算阶段)星(形式运算阶段)
2.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二级)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2 ~ 7 岁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口诀:自(自我为中心)首(不守恒)季(集中化) 可逆(不可逆)反(泛灵论)
3.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启示。 (一级)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口诀:现在将来有差异,潜在变现实,发展走在前
4.简述中学生情绪的特点。(二级)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口诀:暴(爆发性)动(冲动性)不稳(不稳定性),两极(两极性)内(内隐性)外(外露性),心境(心境化)持久(持久性)
5.简述调节情绪的方法。 10.9
(1)敏锐地觉察情绪。
(2)平和地接纳情绪。
(3)正确调整情绪。
(4)有效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6.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措施。(一级)
(1)针对胆汁质的学生,老师应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且对学生的批评一定要有说服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坚持、自制等品质,但也应该帮助学生克服鲁莽和莽撞的缺点。
(2)针对多血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老师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多给他们一些活动的机会。要定期提醒,培养其专一的品质,防止见异思迁。
(3)针对黏液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老师要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要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的优点。
(4)针对抑郁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老师要对其多关心、爱护,不要在公开场合对其严厉指责和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
口诀:胆汁要直接,多血要专一、黏液有耐心、抑郁求委婉
7.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二级)
(1)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4)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口诀:太(态度)易(意志)清(情绪)理(理智)
8.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一级)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人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口诀:个人(个人主观)受家庭(家庭教养)遗传(生物遗传),学校(学校教育)文化(社会文化)影响
9.简述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二级)
(1)先天素质。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口诀:先(先天)早(早期)教(教育),再实践(社会实践),重努力(主观努力)
10.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并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者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一阶段:0~1.5岁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2~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4~5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11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第六阶段:18~24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24~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充沛感对颓废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或颓废感。
第八阶段: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11.简述弗洛伊德人格阶段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顺利与否对人格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密切。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如下:
(1)口唇期(0—1岁)
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的需要。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或满足太多,将使人失去向前发展的动机;满足太少也会使人畏惧进入下一阶段,发生滞留现象。
(2)肛门期(1—3岁)
该时期儿童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该时期儿童经历排除与保留等方面的冲突,一方面他想根据自己的意愿排便,追求满足;另一方面他受到父母的控制,必须忍耐和等待。
(3)性器期(3—6岁)
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此阶段的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的知识、娱乐和运动等。
(5)生殖期(11—20岁)
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生理发展趋于成熟。
12.简述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呈一致性。
(3)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出现适应困难。
(4)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5)社会性。人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反应而形成的社会特征。此外,人在活动时所使用的心理工具——语言也是社会的。语言既是抽象思维的工具,也是交往的工具。它是由社会提供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
1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二级)
(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口诀:非(非智力因素)人(元认知)才(因材施教)见(社会实践)培(能力的培养)训(学习与训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