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谢安:双碳创造两类新岗位 绿色转型与经济效益不冲突

对话谢安:双碳创造两类新岗位 绿色转型与经济效益不冲突

00:00
08:11

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9月2日-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区举办。服贸会期间,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研究院院长谢安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如今企业在碳排放核算、管理方面仍然面临一些难题。

他表示,一方面,对于国家碳市场或者地方碳市场的纳入企业,包括很多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企业,由于受到相关的政策要求,企业对于碳排放核算、碳管理等方面有更好的数据和体系基础;相比而言,非碳市场纳入企业、非上市公司、中小企业等碳排放核算和管理方面基础较为薄弱。

另一方面,即使对于碳市场纳入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其碳排放核算或者碳管理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企业在碳核算过程中面临多样难题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在碳排放核算、管理方面还面临哪些瓶颈和挑战?

谢安:随着整个国际社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低碳发展、ESG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接触和理解,包括在碳排放核算、碳管理方面也有了一定积累,但不同行业或不同类型的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有一定有差异:

举例来说,在碳核算方面,目前企业一般主要还是聚焦在自身运营方面,也就是重点核算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对于范围三的排放核算较少涉及。然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设定碳中和目标或者净零排放目标时,一般都涵盖了范围三的减排要求。但企业在实际核算过程中,会面临边界不清晰、排放类别多样、数据获取难等问题。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认为我国企业在碳排放管理方面的整体进度如何?相比于国际水平,我国目前是否处于起步阶段?

谢安:从2013年开始,我国逐步启动了碳交易试点和全国碳市场,对于区域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起到重要作用。在上述政策和市场机制下,很多企业对于碳排放、碳管理都有了较多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相比国际领先的头部企业而言,虽然我国企业在价值链碳排放核算及减排、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还有一定完善的空间,但整体在碳排放核算、碳管理方面做的是不错的。

将ESG因素纳入企业管理的全流程

新京报贝壳财经:如今闲鱼、二手交易不断流行,废旧物品回收再造会成为未来趋势吗?这种行为未来的市场规模能有多大?

谢安:废旧物品的回收和再造会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一方面消费者越发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且消费者更倾向于选购高质量且成本较低的再造产品。另一方面许多品牌和企业也看到了循环经济的价值,预计将有更多的合作和创新推进这一市场。此外,企业通过循环经济可以更好地管理供应链风险,增强品牌忠诚度和信任。最后,从国家和政府角度,资源回收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很多国家都采取了鼓励资源回收的政策,如设立回收目标,给予税收优惠,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等。

关于未来的市场规模,尽管难以预测具体数字,但随着政府和市场的支持逐渐加大,这个市场将有很大的成长潜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面对监管、投资者和公众的要求,你认为交通、能源领域的企业应该如何开展ESG实践?应该如何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视角?

谢安:无论是交通、能源领域的企业,还是其他行业的企业,在开展ESG实践时,概括来讲,就需要将ESG因素纳入企业管理的全流程,即在企业战略、执行、治理及披露全流程的ESG融入。

从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来看,建议可以从“摇篮”到“坟墓”的视角来规划碳减排路径,即,包括产品设计,即“摇篮”时期,就考虑到低碳和环境友好的材料和制程。供应链管理上,确保供应链环节的碳排放最低,选择绿色供应商,减少物流中的碳足迹。绿色生产上,在产品制造阶段,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并采用高效、低排放的生产方法。消费者引导上,鼓励消费者选择和使用环保、低碳的方式使用产品。循环回收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结束时的“坟墓”时期,提供循环利用、再生和其他环保处理方式,确保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并减少碳排放。

新京报贝壳财经:此前有不少人将绿色转型与经济效益对立,认为绿色转型损害了企业账面利润,您对此怎么看?

谢安:绿色转型与经济效益并不冲突或者对立,事实上长远来看二者是相辅相成。绿色转型可能在初期的时候需要一些资本支出、人力支出等,但其在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资源效率、提升产品和服务受欢迎程度方面,均能带来长期收益。此外,还可能带来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一些绿色产业如新能源、新兴节能技术等为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和就业机会。

如果转型策略恰当,全球气候净零转型将有望推动更强劲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德勤模型显示,如果采取积极气候行动,到2070年全球将创造43万亿美元的收益;通过快速脱碳和积极转型政策,全球经济和就业均可受益。到2050年,全球主动转型可以创造超过3亿个新增就业机会,其中预计亚太新增1.8亿个岗位,居各大洲之首;中国可以通过主动转型,新增3800万个岗位。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将孕育多大的绿色转型市场,将培育哪些新领域、新行业,可以创造哪些新岗位?

谢安:我国的绿色转型市场,概括来看,将主要围绕能源的供应端和能源消费端来展开。在能源消费端,采用更低排放的新能源,以及提升能源效率也至关重要。

从能源供给端来看,能源行业的低碳发展将催生或者利好的新领域包括:水电、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氢能一类的二次清洁能源;能源行业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

从能源消费端来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建筑、交通三大行业能耗最高,在加快低碳转型方面催生或者利好的新领域包括:高端制造、清洁生产等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船舶、飞机等,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产业;符合绿色标准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节能化改造;与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有关的创新和数字化运用等。

新领域或新行业创造的新岗位,主要包括两大类型,一类是转型变革工作岗位:现有工作类型、劳工技能和经济活动开展的方式将随净零转型不断演变。例如,受经济脱碳影响,钢铁加工使用绿色氢气替代煤炭,钢铁工人的职业、任务和技能要求将发生变化。

另一类是新兴净零工作岗位:指向净零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而出现、发展的新工作,如氢能产业增长创造“燃料电池工程师”等新岗位。虽然当前许多经济体中针对新兴职业的分类框架尚未成型,但未来预计新兴净零工作大幅增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