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玩梗“地铁判官”,也别都想当一回网络“判官”| 新京报快评

别玩梗“地铁判官”,也别都想当一回网络“判官”| 新京报快评

00:00
03:10

近日,青岛地铁上两位大妈因座位问题发生争执,一旁的大爷上前理论,陌生小伙突然走过来掌掴大爷。相关视频发到网上后,引发关注。

视频火了之后,网民开始娱乐化并符号化地解读这起事件,并简单地为这件事赋予了粗线条的故事梗概:这是几位为老不尊、不讲公德的老人,而小伙则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地铁判官”,故事既有趣,也仿佛有了“教育意义”。

但事情也许没有这么简单。现场的情形并不那么清晰,在嘈杂的车厢里,仅凭视频很难还原当时发生了什么,直至现在,关于大妈大爷有没有占座都争议不休。

但“地铁判官”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它让很多人都有了一种当“判官”的冲动。

起初,人们赞美小伙子的正义感,并仿佛受到他的感召,纷纷网暴涉事的大爷大妈,在评论区里,随处可见对这几位老人的恶语相向,俨然成了不守公德、为老不尊的代表。

然而,没过多久,网暴的矛头又转向了这位小伙。有人曝出了他的社交账号,有人传言他患有疾病,其隐私几乎一览无遗地暴露在网上。

原本如同英雄一般的“判官”,迅速沦为千夫所指的境地。如今,这位小伙已经被置于网暴的中心了。网民不加分辨地捧杀与棒杀,已经给小伙的家人造成了困扰。其家人也表示,不希望网民过多打扰他。

这件事至此似乎有了一种荒诞的色彩,但带给人的启示也是深刻的:当人们在欣赏、鼓吹一种超常规、超限度的“力量”时,自己也会被这种“力量”所吞噬。正像尼采的那句话,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会凝视你。

人们期待一位“判官”,可以在地铁上快意恩仇地执行处罚,而不必理会繁杂的程序。

同样地,这样的思维模式也会投射到自身,人们用“网暴”去表达自己的正义感,也仿佛化身成一位快意恩仇的“判官”,也可以对所谓“为老不尊”的老人、“品行不堪”的小伙,甩上自己的一记耳光。

无论如何,所谓“地铁判官”都并不值得赞美。人们也要警惕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因为厌恶在烦琐的框架内解决方案,转而渴望一种剧烈的、不必要的“法外之刑”。

这种“法外之刑”可以是小伙的一耳光,也可以是无止无休的隐私泄露,甚至可以是人们自诩正义的网络暴力。而实际上,无论是地铁上的纠纷也好,还是涉及小伙的其他一些传言也罢,这些本都有常规的、符合法治原则的解决方案。

这些处理方式,当然没有“一巴掌”那么过瘾,但自有一种静水深流的力量,能够形成规则与共识,这些或许才是社会所需要的。

根据青岛地铁公安最新的消息,此事已进行调解,双方互不追究责任。事件也许不复杂,当事人之间也并非不可沟通。

但偶发事件所引发的一场狂欢,一种指向双方的网络暴力,却值得反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