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讲】“知行合一”的佛学等思想资源

【第四十一讲】“知行合一”的佛学等思想资源

00:00
18:26

董平:各位朋友好,我们今天接着讲知行合一问题,上一次谈到在王阳明之前尽管儒家向来没有明确揭示知行合一之说,但是不论是在孔子那里,还是别的一些儒学当中,我个人觉得都是包含着要试图统一知和行的富厚的思想资源的。


我同时也认为,王阳明取来作为他知行合一思想资源的那些思想,不只是儒家,在佛教当中,可能会有更显著的讨论。佛教尽管是印度来的,导论里头也谈到过,但是经过一世纪以来,一直到八九世纪的不断的中国化,实际上它是的的确确已经被中国化了的。


王阳明先生也精通佛学,所以我想他从佛教当中获取思想建构的资源实际上应该说是很自然的,那我们佛教过去是讲宗、讲教。所谓宗那就是指禅宗,而所谓教,那就是指不同的教义体系、或者说教派,那在中国来讲,通常是有天台宗、华岩宗、三论宗、唯识宗也称法相宗这样一些。


一.天台止观 若偏即坠邪倒


我举一个教的例子,也举一个宗的例子来说明在佛教当中,实际上是包含着知行合一思想资源的,举一个教的例子,我就举天台宗,大家都知道天台宗是智者大师创立的,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由中国僧人所创立的佛教派别。智者大师的地位极其崇高,他当年是号称东土小释迦,影响之广大、意义之深远,那毫无疑问,我觉得是非常了得的。


像智者大师这样的人物,放在世界思想史上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可是人家了解不多,外国人也不了解。智者大师圆寂在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纪年应该是到598年的,所以有的(空时较长需处理)谈到可能智者大师圆寂之年把它记载为597,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应当是598   


智者大师继承他的老师慧思以来,关于独特的以《法华经》为基本经典,而开创出来的这样的一个教义体系,是非常完善的。当然我们现在不谈那个,他是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叫做止观。基于中国社会南北朝的分裂,所以在佛教的方面来讲这个南北学风也不同。通常说法是北方重禅定,南方重智慧,那也就是北方偏向于、偏重于禅法的实践,南方更加偏向于教义的理解。   


智者大师的,这个天台宗的整体教义,在这一点上他首先就试图统一南北学风,实现谛圆融的,一心三观的一种基础性的实践手段就叫做止观双修。止观的问题在天台宗那里是非常看中,在小止观当中也称童蒙止观,智者大师有一个非常美妙的比喻,说止观二者,若车之两轮,如鸟之双翼,若偏一边即坠邪倒。车必须两个轮子才能走,鸟必须两个翅膀才能飞。如果只有一个翅膀,鸟飞不了,只有一个车轮那不能叫车,所以智者大师强调定慧均等,修止观。 


总而言之止观必须双修,那止观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止实际上就是禅定,这个观就是智慧,当然这个智慧不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讲的那个智慧,而是只能够洞达,直接照了一切诸法之终极实相的那种无上智慧,叫做般若,那样的一种智慧。


智者大师总的意思就是强调必须由定生慧,你不能舍弃禅定功夫,去单独地把智慧当做是一个可以追求的对象,反之亦然。他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比喻,说无定之慧若风中之灯,不由禅定所现起的所谓智慧都不是真实的、可靠的智慧,即便它有点明,有点亮,那也好比是风中之灯,风中之灯显而易见是摇曳不定的,不能恒绝,不能恒常的、明明照了的,这叫做无定之慧若风中之灯。


那必须由定而生慧现起的这样的观境,那才是真实智慧。当然也不只是智者如此说了。举个简单例子来讲,那就是《心经》的第一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你看观自在菩萨,是在什么情况之下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呢?


他首先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那就是行甚深禅定,在这种甚深禅定当中它现起无上智慧,才照见五蕴皆空,这种智慧佛教当中常常把它说成是一种光,它是明的、是恒的,不是如风中之灯摇摆不定的,它是能够照了一切诸法之终极实相的。这样的一种智慧呢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也就说由甚深禅定所现起的这种智,这种慧,所谓由定发慧,由禅定而生般若,那么就很有意思了。


我经常和朋友们讲,我说如果你现在见到智者大师在眼前,他在打坐,他在行甚深禅定,那我问你,我说他现在是行呢?还是知呢?这叫做知行合一。


二.四明知礼 行解相资不废


这个天台宗当中,强调知和行的统一性是非常显著的,到北宋时候,有四明知礼,知礼是天台宗的一位大和尚,是北宋时候三家派的主要代表,地位很高,他就在宁波,四明知礼有一本书叫做《四明尊者教行录》,在这个《四明尊者教行录》当中也谈到类似的问题,当时四明知礼就说,知为行本则行借知生,行能成智则智借行成,这个话很重要。


如果我们不在佛教的那个智的特殊意义上来理解,实际上他就已经深入的触及到,或者说已经在谈论知行合一问题了。什么意思呢?智,或者说智慧,或者说知识,它是我们行动的根本,所谓根本那就是起点,开始、开端,因为一棵树本就是根。根总是一个植物的最初、原发之处,说知为行本,也就是智慧、或者说知识,是行动的根本。


一个行动的发出呢,是借着智慧来产生的,借着这种知来产生的,一种知,一种智识来发生的。而行动是能够去成就这个知的,所以说行能成知,正因为行能成知,所以智借行成,这个智,这个智慧,这个知识终结是要通过行动来完成的。四明知礼说,行解相资缺一不可,行解,行就是行动,解就是领会,相互依赖、互相取资的缺一不可。


讲到这个份儿上,知行合一之说已经呼之欲出,可是也很遗憾,四明尊者也没有直接提出知行合一问题。那我只是想说呢,在这个佛教思想当中,特别是在天台那里的确是包含着知行合一的丰厚的思想资源的。这是举一个佛教当中的教的例子,主要以天台止观之说来说明知行合一是一种思想资源。


三.禅宗教义 明心见性成佛


另外一个我们现在讲宗,那我就举禅宗的例子,禅宗或许各位朋友都更加了解,因为慧能之后禅宗的流行是遍于天下,讲海内之佛教基本上就变成禅宗了,这个是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我们如果回过头去看这个慧能之教义,按照慧能的观点,如果我们一个人要成佛,那么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最重要的不是打坐,最重要的不是看书,最重要的不是写论文,不是发表论文,不是做学术演讲,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要使自我的全部生活行为都去触发、促成、促使我的本有的佛心、佛性的开显。


所以他才敢说担水搬柴皆是佛道,举手低眉那皆是道成,郁郁黄花、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那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事,如果我出家,我知道我自己要出家的目的是要成佛,这是我知,你怎么来表达你这个我知呀?好,担水搬柴等所有一切生活的实践事物便都成为你这个知的表达手段。


所谓的明心也就说你自己佛心之明,这不是一个说的事,而是一个做的事,把它通过见性来呈现,所以我一在强调不能把它念成见(jian)性,缘故在此,这样明心即见性,见性即成佛。还原到这个问题本身,毫无疑问自我心之明的一种状态是需要通过自我行动的呈现来体现的,这个就已经是知行合一的意思了。


知必通过行动来呈现,脱离了行动是没有办法去表达你的所谓的知的,更不能表达你所谓的真知,在禅宗这里,那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意义上尽管禅宗也没有讲知行合一,但是这个所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已经和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之说,除了内容有区别之外,就理论的形态来说已经是非常接近了。


四.致知力行 磨镜所以镜明


那除了这个佛教的教的、宗的这些方面的例子之外,实际上我还想说,在儒家别的一些学者当中也阐释过、也表达过类似于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的意义的,比如说南宋时候的吕祖谦。吕祖谦在《丽泽论说集录》里面啊说过这么一句话,致知力行不是两截,力行亦所以致其知,磨镜所以镜明。


这个话很重要,他只不过是没有讲知行合一这四个字而已,这里所表达的意义,所表达的实际的思想已经是知行合一了。总说叫做致知力行不是两截,你不能把知当作一回事,把行当做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吕祖谦是明确地说不是两截,既然不是两节那就是一节。他接着说呢力行亦所以致其知,那意思就是力行正是致知的方式,知是通过力行的行为活动的过程来体现的。


他也举了一个例子,尽管我说这个例子也跟佛教多少有关,叫做磨镜即所以镜明,我之所以是要磨镜子,是要使镜子开明,这个镜子本身原本是锈迹斑斑了,不能照了,所以我知道,只要把它锈迹磨掉它仍然能照,那我要去磨,磨镜子的目的是使镜子明亮。


磨毫无疑问就是一个行动的过程,这是一个力行的过程,而磨的同时就是镜子的开明,并不是说我磨镜归磨镜,镜明归镜明,那不可能的。磨镜的同时就是镜子的明亮,所以吕祖谦说,力行亦所以致其知,这句话我们如果做一般的理解,实际上它就已经在讲、已经在表达王阳明所阐释的知行合一的意思了。


总而言之我们前面讲的这许多,我总是想试图在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好像是说王阳明沽名钓誉,发明了一个知行合一之说,这个观点既对也不对。尽管知行合一四个字的的确确发前人之所未发,但是要把知行统一起来,在儒家思想资源当中我们可以找到足够多的根据。


即便在把知和行作为过程的完整性和同一性来理解,在佛教当中,包括在吕祖谦等等这些其他思想家那里,虽然都有过类似的关键的描述,只不过真的很遗憾,所有这些人都没有明确的揭示过知行合一,但是没关系思想是连贯的,发展是统一的。思想的历史是有它自身的内在理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所以也正是因为前边有那么多一些思想的资源。 


到了王阳明这里,提出知行合一之说,那便是水到渠成,那么王阳明究竟是怎么谈论在知识意义上的知行合一的,他自己是怎么来表述、来谈论知行合一之说的?今天就先说到这儿,我们下一次再说,谢谢各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Zhuganning

    知行本一体,世人常二解。听君一席话,胜读一生学。👍👍👍

  • 1350451fjyu

    知不是简单的知识,我理解为包括知识、智慧及道!

  • 正益慧武

    按照慧能的观点,如果我们一个人要成佛,那么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最重要的不是打坐,最重要的不是看书,最重要的不是写论文,不是发表论文,不是做学术演讲,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要使自我的全部生活行为都去触发、促成、促使我的本有的佛心、佛性的开显。 一语中的

  • 书门小生

    希望老师把讲课文稿整理出版书籍,我等着买呢。

    温哥华泛熊 回复 @书门小生: 买还送人,比如老子研读已经购买了60多本

  • 飞得再高一些老鹤

    傅佩荣老师和董老师讲学而时习之是一样的!!!

  • 空谷鉴

    央视解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谬误。

  • 阳光健身俱乐部

    毫无疑问,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即使是感也是行,如色声香味触,对应的看,听,嗅,品,体都是动词都是行,思维也是大脑的行。行是知(神经)支配,行也是对主体或客体的知。

  • 温哥华泛熊

    非常精彩解说!感恩董平教授!老子研读书也非常精彩!

  • 女子无才369

    系统性强,文稿全面,声音好听。

  • 在路上_ajz

    这几集听不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