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授衔,去世后葬礼却比元帅隆重,周总理和5位元帅抬棺送葬

他没有授衔,去世后葬礼却比元帅隆重,周总理和5位元帅抬棺送葬

00:00
06:19

1954年11月28日,我军后勤战线的杰出“红色大管家”杨立三因罹患脑癌病逝。当时,距全军第一次大授衔不足一年时间。如果按照他为我军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革命资历和所任职务来看,完全有资格被授予上将军衔。但令人惋惜的是,他却并没有等到那一天。

同年12月7日,杨立三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他送上花圈。周总理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给这位功勋彪炳的“后勤之父”致完悼词后,又亲自为这位昔日的老战友抬棺,而彭、贺、陈、聂、叶五位元帅,也都齐聚送葬队伍之中。

当时,参加杨立三葬礼的社会各界人士,数量达到了1000多人,如此高规格的葬礼实为罕见。相比于其他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帅而言,杨立三的名气并不大,但他却为我军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身为我军后勤工作的创始人之一,杨立三自秋收起义加入红军队伍之后,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国家初建百废待兴之时,始终奋战在我军的后勤战线,以勤恳不辍的工作态度和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甘当国家和军队发展的基石,无愧于“红色管家”之称。

杨立三是湖南长沙人,年少时家庭生活十分贫苦,11岁时才被父母送入私塾读书,不过因为家里经常拿不出学费,他只能依靠半工半读的方式读完中学。18岁时在家乡的一所小学,谋到了一个小学教员的职位,但矢志报国的杨立三却认为,只有投笔从戎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此,杨立三做了一年小学老师后,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湘军,在军阀张辉瓒部当文书、司务长,期间还参加过讨伐陈炯明的战争。后来,看到旧军阀部队落后性的杨立三,愤然离开湘军回家务农,并于大革命时期在家乡积极参加农民运动。

杨立三在担任区农协委员长时期,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幸听过毛泽东讲的课,这对于他的思想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1927年1月,杨立三加入我党,后被派遣至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任一排长,后来这支队伍也成为了秋收起义的重要力量之一。

“三湾改编”之后,杨立三被上级任命为第1师第1 团副官,兼任会计科的科长,主要负责起义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毛泽东曾饶有兴致地对杨立三说:“以后我们吃饭就要靠你喽!”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杨立三成为了军中公认的“后勤之父”。

在战争年代,杨立三和杨至成身为红军中赫赫有名的“二杨”,在保障我军后勤和军需物资供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这两位“红色大管家”,也为我军取得最终的胜利,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先决条件,尤其身为我军后勤事业创始人之一的杨立三,更是为军队后勤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杨立三自加入我军后勤保障部门之后,不仅参与制定和完善了我军初期的供给制度,而且也彻底废除了旧军队时期的“薪饷制”,在此基础上还积极推行官兵待遇平等。同时,在杨立三的建议下,我军建立了根据地财政工作,并运用打土豪等方式筹款,为我军后勤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杨立三在担任中革军委后方主任时期,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军队后勤工作,在他的主管下依靠军队自行筹粮、筹款,建立了一批小型被服厂、制药厂、兵工厂。期间,还建立了一条保障军队战斗物资输送的“运输线”,有力地保证了我军在战斗期间的后勤供应。

建国之后,杨立三在担任军委后勤部长的同时,还兼任了食品工业部部长和财经委委员等职。1952年,杨立三升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和军委财务部长,因战争和建设时期的过度操劳,最终导致他患上了脑癌,并于1954 年病逝于驻苏使馆。

回首杨立三的革命生涯,这位素有“军中萧何”之称的“后勤大将”,即使没有等到授衔的那一天,但凭借他在各个时期做出的突出贡献,评上大将军衔绝对实至名归。基于杨立三在我军后勤保障事业中立下的汗马功劳,以及他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央决定为他举办一场超高规格的葬礼。

从杨立三的葬礼规格来看,已经完全超越了其他将帅的葬礼规格,单凭周总理为他抬棺,5位开国元帅为他扶灵来看,就足以证明杨立三的巨大功勋,即使他一直奋战在后勤工作之中,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想必每个人都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