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曲《梁祝协奏曲》(主题)(流水、鸟鸣、小提琴)

中华名曲《梁祝协奏曲》(主题)(流水、鸟鸣、小提琴)

00:00
03:01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另外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东晋时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当时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她乔装成男子,前往会稽郡城(今浙江省绍兴市)读书。途中遇见了会稽郡鄮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梁祝同窗三年,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但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鄮县太守之子马文才。之后,梁山伯成为鄮县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尘世。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何占豪与陈钢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该作品于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向建国10周年的献礼作品首演并获得好评。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本曲配图:赵昌(北宋)《写生蛱蝶图》(局部)


纸本 设色

高:27.7cm  宽:9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写生蛱蝶图》为北宋画家赵昌的代表作,是写生中的典范作品,在以富丽为主流的北宋时代,《写生蛱蝶图》突破传统,别具一格。

赵昌,字昌之,生卒年不详,广汉(今属四川)人,一作剑南(今四川剑阁之南)人,北宋画家。赵昌擅画花果、花鸟,笔迹柔美,设色艳丽,多作折枝花,兼工草虫。因重视写生,便自号"写生赵昌"。


《写生蛱蝶图》描绘了一幅秋天野外的风物,画中以墨笔勾秋花草虫,形象准确自然,风格清秀,设色淡雅。从构图布局来看,画家有意在画面上方留下很大的空白,而将景物多集中在画面的下部,野菊、霜叶、荆棘和偃伏的芦苇等被布置得错落有致。在晴空中有三只美丽的彩蝶正在翩翩飞舞,一只蚱蜢正在向上观望。整幅画把秋日原野的高旷清新、风物宜人的景色,描绘得十分动人。画作用笔遒劲,逼真传神,设色清丽典雅,清劲秀逸。花卉用笔简率,变化自然。双勾、晕染绘近处花卉的阴阳向背。蚱蜢和蝴蝶,用笔十分精确,微染出不同质感。画面有一种纯净、平和、秀雅的意境和格调。有人评价赵昌说:"赵昌折枝尤工,花则含烟带雨,笑脸迎风,景则赋形夺真,莫辨真伪,设色如新,年远不退。"

赵昌学画初师滕昌,后过其艺,亦效徐崇嗣"没骨"法。赵昌善画花鸟,笔迹柔美,设色艳丽。传说他常在凌晨朝露未干时绕花栏对花反复凝视玩赏,观察和体会花朵的娇美,并亲手调色彩加以图绘。
苏轼对赵昌的"写生"评价非常高,用"古来写生人,妙绝如似昌"的诗句来评价他。其中所谓"妙",既欣赏赵昌画之画意,如《题赵昌山茶》:"萧萧南山松,黄叶陨劲风,谁怜儿女花,散火冰雪中。能传岁寒姿,古来惟丘翁,赵叟得其妙,一洗胶粉空。掌中调丹砂,染此鹤顶红,何须夸落墨,独赏江南工。"又惬意于其诗意,如《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有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因此他的花鸟画能在继承黄筌、滕昌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特别在题材和设色上自具一格,成为改变黄筌画派控制画院花鸟体制的主力军,在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间赵昌声誉最隆,有"写生逼真,时未有共比"、"妙于赋色"的赞誉。
他画的折花和草虫也非常生动逼真,被认为能"与花传神"。原因在于他"写生"能师法自然,这也是秉承真正的绘画之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