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五四”文学革命
开始时间:1917 年。
开端:“五四”文学革命
直接背景和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1915 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二)重要的作家、作品
第一步:宣传
a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以白话文为“正宗”——形式
b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提倡写实文学——内容
第二步:炒作
刘半农、钱玄同响应“文学革命”:通过“双簧信”——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第三步:社会名人效应
a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b周作人的作品《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从个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提出文学应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
(三)文学社团
a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创立于北京,代表作家有周作人、郑振铎、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阵地《小说月报》,主张“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b创造社:1921年7月创立于东京,代表作家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文学研究会的理论批评家有沈雁冰和成仿吾、田寿昌等。阵地《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侧重主观抒情色彩、重视文学美感作用。
C语丝社:1921年11月创立,代表人物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阵地《语丝》周刊,主张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D莽原社、未名社:20年代中期创立于北京,是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阵地《莽原》《未名》主张杂糅、多样。
E南国社:1927年创立于上海,代表人物田汉。阵地《南国月刊》,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成就影响最大。
F浅草社、沉钟社:浅草社,1922年春在上海成立,1924年《浅草》停刊后,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阵地《浅草》季刊、《沉钟》周刊,主张朴实而带点悲凉,浪漫主义色彩。
G湖畔诗社:1922年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代表人物有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阵地《湖畔》,主张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贞。
H新月社:1923年创立于北京,代表人物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阵地《晨报副刊》、《诗镌》、《新月》主张倡导新格律诗。
(四)“五四”文学革命 VS 守旧派
l 林纾:反对白话文;攻击北京大学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 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 。
【第一次冲突:1919 年,林纾 VS 李大钊、鲁迅、蔡元培】
l 学衡派(梅光迪、吴宓、胡先骕)
学衡派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复古流派。1922 年 1 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言文合一。
【第二次冲突:1922 年,学衡派 VS 鲁迅、茅盾】
l 甲寅派:章士钊。
1925年,章士钊复刊《甲寅》杂志。为维护封建教育,提倡“读经救国”, 压迫学生运动。
【第三次冲突:1925 年,甲寅派 VS 鲁迅、成仿吾】
(五)“五四文学”的三个阶段 (新文学的萌芽期 、创作活跃期 、创作一度沉寂 )
A.1917—1920:新文学的萌芽期
B.1921—1926(新文学社团出现到北伐战争前夕):创作活跃期
C.1926 春—1927 冬:创作一度沉寂
(六)“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批判封建主义文学;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七)“五四文学”的历史意义
内容上:批判、否定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体现个性解放、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主题;
人物上: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
观念上:文学观念重大变化由“文以载道”转变为“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
语言形式上:文学语言解放,文体形式革新,创作方法多样化探索。
意义:建立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形成开放性现代文学。
(八)台湾文学
1920 年 1 月,在日本留学的台湾青年在东京成立了“新民会”,它对 1921 年 10 月在台北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台湾文化协会”则对台湾新文学运动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