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个貌合神离的国家。
1975年4月23日,印度议会正式通过决议“接纳”锡金,从此这个弹丸小国成为印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经过长达25年的步步为营,印度终于实现了国土的进一步“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三世界民族独立早已蔚然成风,印度对锡金的生吞活剥毫无疑问是对国际秩序的野蛮挑衅。但印度之所以如此顶着国际压力“不改初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锡金虽小,却几乎影响了西里古里走廊的命运。
虽然在一马平川的恒河平原,西里古里走廊作为政治区划上的瓶颈,根本不是开伯尔山口这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但问题是虽然借助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煽风点火推动西里古里走廊南侧的孟加拉国自力更生,对孟加拉国可谓有着救命之恩,但问题是亲印的孟加拉领袖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很快成为枪下亡魂,政变上台的齐亚·拉赫曼带领孟加拉国高举反印大旗,争当“打印”先锋,将“双面打印”直接提升为“3D打印”的水准。
因此为了防止西里古里走廊被南北方的势力轻易切断,印度必须主动出击,比如吞并锡金,控制不丹,压制尼泊尔,包围孟加拉,可谓多管齐下、劳心费力。
而西里古里走廊之所以让印度如此牵肠挂肚,根本原因在于从这条宽仅20多公里的走廊复行数十里,豁然开朗,就来到了东北六邦地区。可以说东北六邦之所以是印度的本土而不是飞地,根本原因就在于西里古里走廊的东西联系。
而印度之所以对东北六邦如此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印度从未重视过这个地区。
听起来云里雾里,但现实情况则更加令人无语。话说1945年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元气大伤,成为事实上的最大输家,不得不陆续放弃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尤其是英属印度这个日不落帝国的模范殖民地兼“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于是甘地领导的英属印度抗英运动在坚持了几十年的“非暴力不合作”后,终于柳暗花明。
但作为世界驰名的“离岸平衡手,大陆搅屎棍”,英国虽然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斤咖喱,但却坚持要留下“印巴分治”这样的隐患,确保独立建国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打架不忘挖坑人”,即便是咬牙切齿满腔痛恨。
而宗教,是“印巴分治”的最重要标准,于是庞大的英属印度,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迅速聚拢,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全新的国家陆续诞生。
对于彼时的印度而言,因为“印巴分治”是白纸黑字的协定而非惨烈的革命或战争,因此英属印度时期的遗迹保存得相对完整,尤其是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
因为环保意识高涨的印度人民从来舍不得在开伯尔山口建设防御工事,于是来自中亚的征服者争先恐后地通过这条“绿色打印通道”到南亚次大陆发展,随后,雅利安人创立的湿婆教落地生根,种姓制度也开始在印度萌生。
由于种姓制度等级分明且迷惑性极强的轮回思想深征谙征服者之心,于是虽然千百年来征服者走马轮换,但种姓制度历久弥新,并在英国统治者的改造下成为等级森严的殖民统治系统。
根据婆罗门教圣典《梨俱吠陀》的表述:诸神分割一个原始巨人普鲁沙后,他的嘴变为婆罗门,双臂演化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双脚则生出首陀罗。
4个部位是4个从上而下的阶层,分别对应了教权的祭司阶层、世俗权力的部落首领和武士为主的军事阶层、从事农牧工商的平民以及数量众多的奴隶。
根据印度教的说法,前三个种姓是被称为“再生族”的统治阶级,是真正的“上三种”,而首陀罗则作为被统治阶层则被称为“一生族”,是如假包换的“下一种”。
但广大首陀罗之所以没有揭竿而起推翻头上的“三座大山”,除了轮回转世的“承诺”太过诱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被“上三种”残酷压迫的同时,他们也能够推己及人地压迫地位更低的“旃陀罗”,也就是印度教中的“不可接触者”,俗称贱民。
相比于首陀罗,贱民不仅只能从事掏大粪这样的污秽工作,白天甚至不能上街污染其它种姓的眼球,日子不是一般的憋屈。
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选择揭竿而起,毕竟今生只有逆来顺受坚持吃苦,来生才能飞黄腾达翻身做主,这种连自己都骗的思维早已成为广大贱民的自我修养。
除此之外,他们事实上还有两条路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是改信其他宗教,从而摆脱种姓制度的桎梏;二是继续推己及人,将受到的压迫传递给更卑贱的群体。
而来自东北六邦的人,历来被认为是比贱民更卑贱的族群,因此静夜史有理由相信:广大贱民是支持印度对东北六邦行使主权的忠实拥趸。
而在印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国家,东北六邦之所以地位如此之低,根本原因在于东北六邦本不是印度的土地,而是英国殖民者以英属印度为家,不断“开疆拓土”的结局。
话说大航海时代启幕后,作为岛国的英国因为国土相对安全以及四面出海的便利,很快就在殖民扩张中占据先机,并成为南亚次大陆新生代的“打印人”。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登陆孟加拉后,很快击败葡萄牙、荷兰及法国等同行,并消灭莫卧儿帝国成为南亚次大陆的王。
而后,英国殖民者向西侵略波斯,向北挑衅阿富汗,向北觊觎西藏,向东鲸吞阿萨姆,英属印度在英国的殖民下,不仅基本告别了“地理概念”,更继承了大片遗产。
因为“印巴分治”以宗教为分野依据,所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别选择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但问题是,作为缅甸的故地,阿萨姆地区既不是印度教徒的势力范围,又不是穆斯林的活动空间。
最早的阿萨姆原住民,是原始澳大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随后大量黄种人跨越横的山脉蜂拥而至。
1228年,傣族人在阿萨姆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阿萨姆王国并先后击败莫卧尔帝国的17次入侵,确保了阿萨姆地区在莫卧儿帝国时期的独立性。
然而,当阿萨姆王国盛极而衰,就很快成为缅甸贡榜王朝的下酒菜。1826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后,一败涂地的贡榜王朝不得不将阿萨姆地区割让英国,从此阿萨姆成为英属印度的重要地区。
虽然英国控制阿萨姆后,利用从清朝窃取的茶种,将阿萨姆打造成了英属印度的茶叶产区,并向这里大量引入尼泊尔人和孟加拉人种茶以改变这里的人口比例,但当1947年印巴分治,这里依然有着大量的基督教徒和藏传佛教图,黄种人口占到了阿萨姆总人口的4/5。
所以,“印巴分治”时,这里一度是个大难题,毕竟理论上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统治的权利。但出于相互制衡的需要,阿萨姆地区最终成了印度的自留地,不愿加入印度的曼尼普尔邦则在独立一个月后被印度强行占据,于是印度最终控制阿萨姆地区。
然而,英国留给印度的遗产虽好,尤其是庞大的国土面积,但这些土地却无不透露着“分而治之”的考虑,尤其是阿萨姆地区,被中巴缅不锡五国环绕,根本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中巴只需要稍微努力,就能让印度心痛到痛哭流涕。
所以,为了打破所谓的僵局,印度除了不停地强化对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的“管理”,更不自量力地向北方的邻居发动了猛烈冲击。
在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心里,“有声有色”的大国梦不容置疑,所以印度有挑战新中国并称霸南亚的现实动力。结果,蓄谋已久的印度精锐在解放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不仅侵略战打成了尴尬的首都保卫战,印度军队更是在恒河平原上跑出了非洲角马迁徙的队形,令尼赫鲁很快在胆战心惊中郁郁而终。
而中印战争的一边倒,更是给了新中国向南亚延伸影响力的历史契机,从此中巴“双面打印”的局面迅速形成。
虽然利用国内外的有利背景,印度在1971年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从此诞生,印度也趁热打铁,发动了对锡金的吞并,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对东北六邦的统治更加称心。
相反,印度面临的局面更加尴尬和被动。
首先,虽然印度建立和孟加拉国的成立深刻改变了阿萨姆地区的行政区划,但孟加拉人从英国殖民时期以来向东北六邦的移民趋势却“雷打不动”。
为了避免重蹈锡金的覆辙,贫穷的孟加拉国充分发挥“多生孩子少种树”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口不断勇攀高峰。而人口的膨胀必然更加激化人地矛盾。于是为了生存,大量孟加拉人除了到印度的西孟加拉邦谋生,就是到阿萨姆地区落地生根。
印度建国后,为防止阿萨姆的离心,甚至有意推动孟加拉人等外来人口的涌进。毕竟当孟加拉人与土著的阿萨姆人打得难解难分,自然也就没有了自立门户的资本。
但问题是,孟加拉人口不断膨胀并大量向阿萨姆输送,早已远远超出了印度压制阿萨姆独立的水平。尤其是特里普拉邦,当地土著人口比例已降至30%,穆斯林已经成为人口的大部分。但当印度出台法令予以限制,这些移民又充分利用印度“自由先锋”和“民主典范”的特征大搞游行,让印度社会陷入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窘境。
所以,外来移民的失控,正在让印度痛不欲生。
而北部中印边界的模糊,更让印度胆战心惊。
中印战争结束后,继承英国殖民者衣钵的印度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迅速恢复了野蛮扩张的本能。尤其是在所谓“麦克马洪线”问题上的所谓咄咄逼人,长期冲击着中印之间脆弱不堪的信任。
如今,印度作为唯一未同新中国解决陆地领土争端的国家,正在成为新中国边界和平的堵点。虽然以印度的实力,根本不具备与新中国分庭抗礼的资本,但因为长期作为美俄的共同姘头,印度的能量还算吓人。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中国民族复兴的一日千里,正在让印度如履薄冰,毕竟虽然吞并了锡金被最终获得了承认,但西里古里走廊的局势依然风起云涌,特别是孟加拉国与中国等国家关系不断升温,印度的处境依然被动。
时至今日,印度虽然对阿萨姆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比如:
经济上“穷之”,竭尽全力压制阿萨姆地区的发展,强化“投资不过西里古里”的印象,让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阿萨姆成为家徒四壁的代名词;
政治上“分之”,将印度独立之初面积高达17.85万平方公里的阿萨姆邦一分为六,在1963年分出1.6万平方公里的那加兰邦,1970年成立2.2万平方公里的梅加拉亚邦,1972年增设1万平方公里的特里普拉邦、2.1万平方公里的米佐拉姆邦和2.2万平方公里的曼尼普尔邦,让阿萨姆地区不再铁板一块;
人口上“混之”,在允许外来移民继续进入的基础上,也鼓动印度本土人口到东北六邦掺沙子,虽然效果不明显,但阿萨姆人种和宗教博物馆的名号则越来越名副其实。
但印度的一系列苦心孤诣,也最终收获了适得其反的结局,尤其是对阿萨姆的五马分尸,客观上反而明确了各族群的边界,并在难解难分的矛盾中产生了雨后春笋一般的“打印”势力。
虽然被印度打压的阿萨姆地区长期一贫如洗,但为了“打印”的共同目的,巴基斯坦等国家给予了东北六邦地区120多个分离组织和地下武装相对殷实的经济和武器助力,他们活跃在阿萨姆地区,偶尔还流动到不丹、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国家,让印度感受到了深深的无能为力。
虽然近在咫尺的新中国并未和东北六邦“打印”组织建立联系,但中印战争的教科书式“打印”给了阿萨姆人民巨大的鼓舞和动力。而中巴关系的情比金坚也必然能让阿萨姆地区真正得利。
也许在可预见的时期,印度不会因阿萨姆问题分崩离析,但阿萨姆地区必然会成为悬在印度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让印度一败涂地。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