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一上线即爆火出圈,《逃出大英博物馆》凭什么

评论丨一上线即爆火出圈,《逃出大英博物馆》凭什么

00:00
04:49

网友代入后的各种解读,无疑拓宽了这部剧的涵义,让这部剧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共鸣

一部抖音短剧,点燃了夏末的浪漫,也戳中了我们的泪点和痛点。8月30日,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很快就爆火出圈,“逃出大英博物馆”更是连续两天登上多平台热搜。有网友看后动情地说,“都给我去看”“激动得难以言表”。

这大概和一直以来国内互联网上“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的说法有关,也和近期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的消息有关,但若只谈论这些,显然并不足以形容这部短剧的火爆。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剧情并不复杂,夏天妹妹饰演在大英博物馆中化成人形而后逃出的玉壶精,煎饼果仔饰演一位中国记者,在英国碰巧撞上了奇异的“同乡”。一开始记者并不相信玉壶精所说的话,随着剧情的发展,渐渐开始相信,缠着自己说要回国的女孩,真的是大英博物馆中所藏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而传言被盗的玉壶居然是自己逃出来的。

这集不到3分钟的短片中,贡献了颇多金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哪来的回哪去”“你要带我回中国吗”“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这些台词单看平平无奇,但在这个特别的故事设定里,每一句话都能读出背后的深意:那是流落海外的孤苦无依,也是迷失他乡的无路可走。

从这个角度来看,《逃出大英博物馆》似乎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能量,用晓畅直白的语言,将一个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通过一个小切口表达出来。当然,更重要的在于,这部短片也以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拟人化手法,让无生命的物品有了生命,把文物流落海外的抽象情绪,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具象画面,一击即中我们心底的最柔软处。

从制作上,我们也看到了这部剧对自媒体短剧审美的提升。过去一段时间,一些人并不喜欢短剧的简单直接与频繁反转,因为它放弃了各种铺垫,就像是一段恋情,抛却了过程,只剩初见、热恋、误会、分手几个场景,简单而粗暴。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客观来讲,该剧本身也存在一些短视频的普遍问题,比如喜用背景音乐、慢镜头等,但这都无法掩盖其从创意到剧本,从妆造到动作、从构图到光影上的用心,还有远赴英国拍摄等台前幕后的付出,这些都经得起大众的审视与琢磨。

在我看来,这部剧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惊喜之处,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遵循与追求,其画面结构、镜头语言,呈现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从故事上,这种拟人化手法的呈现,也让人找到了更多共情的着力点。相关评论区频繁出现的玉壶图片,以及大英博物馆的各类文物,还有相关知识的普及,促使我们更详细地了解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网友代入后的各种解读,无疑拓宽了这部剧的涵义,让这部剧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共鸣。有网友就说,如果文物能说话,会不会也感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所以,《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

说起这部剧的制作缘由,也颇有意思。几个月前,一网友在煎饼果仔的评论区留言说,拍一部动画,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谁知几个月后,这部短剧面世,就成了现象级爆款,这大概就是民间智慧的双向奔赴吧。而此时此刻,评论区又出现了各种新的观点和创意,这何尝不是这部短剧带给我们的另一重惊喜呢?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