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正式成立三山五园研究基地

海淀区正式成立三山五园研究基地

00:00
05:59

8月24日,海淀区组织一直参与三山五园地区工作的相关政府部门和长期致力于三山五园研究的科研院所共66家单位,召开三山五园研究基地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成员大会。三山五园研究基地宣告成立。

会议表决通过了《三山五园研究基地章程》,宣布三山五园研究基地正式成立,标志着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在创建的第三年,继首批41名文物巡查员覆盖27个街镇、清华园车站旧址点亮“进京赶考之路”之后,又一个示范亮点呈现在公众面前。

作为示范区创建期间着力搭建的开放性学术研究平台,研究基地旨在联合各方力量,协同创新,开展三山五园学科逻辑体系、文化内涵与遗产价值、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展示宣传、文化传承和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拓展三山五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和技术支持,提升三山五园的品牌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记者获悉,开展课题研究是三山五园研究基地的重要工作内容。会议根据《三山五园研究基地课题管理办法》,介绍了年度课题征集计划。海淀区财政原则上每年投入不超过100万元,持续引导各方研究力量和各类智库资源,聚焦三山五园文化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以高质量研究成果助力文化挖掘、阐释、传播和学科发展;为政府工作提供专业支撑和决策咨询,赋能地区经济发展。

追访

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得怎么样了?

《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公布两年多以来,海淀区做了哪些工作?示范区建设得怎么样了?记者从海淀区获悉,海淀区全力推进任务落实,努力探索新道路,形成新经验;示范区建设整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亮点突出。尤其是发挥海淀区的科技优势,文物保护融入了“科技基因”。

海淀区不可移动文物智能保护系统在三山五园地区部分价值高、基础弱、风险高的文物周边加装智能感知终端,通过实时感知、主动研判、及时通知、及时处置,达到对文物巡查的智能化。

利用全国领先的城市大脑平台建设“文物大脑”,实现文物保护管理的“全过程、全天候”,已完成海淀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系统一期二期平台技术架构整合、智能巡查管理系统业务设计工作及功能设计、数据看板UI设计工作,文物巡查系统微信小程序端开发完成95%。

海淀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硬件施工正在快速推进中,预计2023年10月投入使用。项目将成为最具海淀识别度的文物+科技创新亮点工程,形成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全国示范。

为全面掌握海淀区文物资源情况,总体评价文物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海淀区正在开展全域文物资源调查及现状评估。本次调查扩大范围,将历史建筑、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均纳入调查和统计范围,开展高标准、全方位、深层次的专项调查,建立海淀区文物资源总目录,对文物制图、影像采集等制定明确标准和工作规范。

据介绍,截至2023年8月,外业调研工作已完成海淀区328处不可移动文物中308处的现场调研,内业编辑整理工作已完成276处文物保护单位现场影像资料信息的整理命名与筛选工作、完成151处文物构成要素图制图工作、完成151处文物保护单位评估文本初稿撰写、完成163处文物保护单位三普复核文本初稿撰写、完成163处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调查文本初稿撰写。本次工作针对8处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数字化采集。现已完成广济桥、蓟门烟树碑、北坞金山寺戏楼、清华园车站、鹫峰地震台、蒋家胡同四合院、湖山罨画坊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现场三维数据信息采集与点云数据拼站、点云正射影像图制作工作。

声音

“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构建文物保护与文化阐释并重的文物工作新格局”

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汤一原表示,要抓紧抓实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站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高度,更好发挥各成员单位作用,扎实深入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将三山五园研究和价值阐释引向深入,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汤一原提出,要用好三山五园研究基地这个平台,真正汇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研究力量,深入挖掘研究三山五园文化内涵,进一步彰显三山五园整体价值,推出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为示范区创建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助力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打造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

“研究基地要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创新思路、话语、机制、形式,形成以研究为基础、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机制为保障的价值传播体系,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构建文物保护与文化阐释并重的文物工作新格局,更好在全市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汤一原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